人文社科

蔣家門外的孩子-蔣孝嚴逆流而上
優惠價
85
$298

蔣家門外的孩子-蔣孝嚴逆流而上

蔣孝嚴逆流而上

$350

書籍介紹

他的父親是蔣經國、祖父是蔣中正,皆為大時代的權力中心,但母親章亞若卻死於非命,有苦難伸。「蔣」姓也許是光環,卻也是蔣孝嚴人生最大挑戰。

本書寫作歷時三年,蔣孝嚴親筆記錄身世及成長歷程。作為「蔣家門外的孩子」,不同於同父異母的兄姐弟們,他與外婆、二舅及胞弟孝慈遠居在新竹,在窮困的日子裡,靠著自己的努力,經歷了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三個時代、近四十年重要的黨、公職,其中尤以從章姓到蔣姓的情感交纏,令人不勝慨然。

以大時代作背景音樂,蔣孝嚴的身世故事及奮鬥歷程,有震撼高潮的樂音,也有微風輕拂的低吟,節奏真切逼人。書中論及的人物及事件,均為重要的第一手歷史史料。


出版者的話 高希均
推薦序一  連 戰
推薦序二  馬英九
推薦序三  王金平
推薦序四  錢 復
自序

蔣家門外
第一章 淒涼身世淚.澆灌上進心
第二章 女婿是經國.岳母苦一生
第三章 母親的悲苦.堅貞的愛情
第四章 苦命雙生子.孝慈折磨深

遺孤遣懷
第五章 同父異母緣.手足情意真
第六章 老總統崩逝.我奔喪兼程
第七章 親切蔣夫人.早悉桂林城
第八章 夢裡喚父親.夢醒淚涔涔
第九章 父親猝然逝.榻邊冷清清

逆流而上
第十章 赤手闖天下.外交搏名聲
第十一章 棲台北政壇.嘆冷暖假真
第十二章 轉戰立法院.橋接兩岸情
第十三章 遙遙歸宗路.哀哀赤子心

附錄 大事年表

這本書得以問世,和美國兩大報的資深記者有關。一位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駐亞洲地區主任布瑞薛(Keith Bradsher),另一位是《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駐亞洲地區主任德密克(Barbara Demick),他們分別於二○○二年底及二○○三年初來台,對我進行專訪。

我和他們素昧平生,只因我從二○○二年下旬起,以立法委員身分推動「春節台商包機」,前往北京多次,幾經斡旋,終能協商成功,突破兩岸五十年的僵局,引起國際媒體關注,CNN駐亞洲資深記者齊邁可︵Mike Chinoy︶亦曾專程到台北進行訪問。《紐約時報》更對我在二○○○年八月及二○○一年四月,專程攜眷到對岸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和廣西桂林市,分別祭祖和掃墓的行蹤,有濃厚興趣,於是與我辦公室聯繫,要求面訪。德密克旋從香港來台兩趟,和我做了三次深談,並派該報專業攝影師,極度審慎的由我陪同到桃園頭寮經國先生陵寢照了許多照片。

該報於二○○三年元月十一日,在A四版以極大篇幅做人物報導,醒目之標題為「TAIWAN LAWMAKER'S SKILL MAY BE HEREDITARY」。當天台北時間清晨五點多,《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一見到該篇報導,就打電話來,把我從夢中驚醒,非常興奮的跟我說:「孝嚴兄,不得了,《紐約時報》以如此顯著的版面和篇幅,並且以專題方式報導老兄,這是幾百萬都買不到的。台灣政治人物當中,包括陳水扁在內,你還是第一人!」

一字一劃出於己手

《洛杉磯時報》見到「紐時」專訪後,至為重視,於是指派德密克來台。由於當時大陸SARS橫行,她只得自香港繞道漢城來台,和我做更深入的多次訪談。同年六月二十日她以「A Taiwanese Scion's Story Is Full Of Twists」為題,在該報頭版新聞版面,長篇報導了我奇特身世的故事。在採訪過程中,她跟我說,美國人對我這類活生生、傳奇性的遭遇,不僅會同情而且會著迷;她還和洛杉磯好萊塢幾位有名的導演好友,提過我的故事,都認為是非常好的電影素材。她建議我多花些時間自己來寫書,她說:「這比從政做到總統都還重要!」德密克女士的一番話,讓我陷入沉思。看到她的報導之後,我便認真而嚴肅的擬定了親自撰稿出書的計畫。

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我慎重的把這本書寫好。它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出自我自己的手。我是利用公餘之暇和立法院休會期間來執筆。二○○二年二月進到立法院後,發覺立法委員的作息時間相當有彈性,和以前在外交部擔任部次長時,那種壓得透不過氣的日程相較,截然不同,好像突然多出不少屬於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從前就有寫書的構想,一直苦於無暇,現在像是一顆種子,見到一片肥沃的土壤,只要放在裡面,一定會萌芽而結出果實來。美倫也鼓勵我把自己不一樣的成長過程做成紀錄。我理出好多本日記和重要的剪報與書籍,逐一翻閱之後,初步勾勒出了一個大綱;但真正投入撰寫工作,是在二○○二年底和二○○三年初,接受前面兩位美國記者訪問之後的事。

走過認祖歸宗之路

在寫作過程中,我也想到過,這本書對蔣家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這當然不是我所願見,但忠於事實的陳述,又是我寫書的最低要求和原則,我只能要求自己忠實,不能要求所有人客觀,就像畫家嘔心瀝血的畫出一幅美極了的旭日東升圖,但看畫的人,由於主觀意念,可以很合理的把它當作夕陽西下來欣賞。《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的兩篇報導,對蔣家沒有一個字批評,是我最欣慰的地方,也讓我相信,這本書在整體上,對蔣家會是好的。

在寫到和孝慈一起走過艱困的歲月及母親遇害的片段時,曾無法止住淚水而數度停筆。我原本考慮過省略掉母親非自然死亡的篇章,但整件事情追到後來,我發現它和父親經國先生無涉,也與祖父老總統無關,我反而覺得更應當據實的把它公開出來,才能使父、祖不再因為這件懸案被毫無根據的臆測污名化。也許會有人不同意我所做的論斷,但只要有人拿得出直接的反證,我會虛心的接受,並且以感激的心交由社會公評。

我確信母親是為了守住一份屬於她生命全部的崇高愛情而喪生,且前因後果的輪廓我心中早已有數,但我已無復仇的怒火。事隔六十寒暑,當年時空背景迥然不同,加以當時政治、社會價值觀的錯亂,我早已學會用寬恕之心來看待。

社會上對我和父親經國先生、老總統、蔣夫人以及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之間的關係和來往,有各自認定的版本和談論,但缺少完整真實的全貌。我從當事人的角度,把我所經過的一切,一五一十的做誠實的紀錄,對外界想要知道實情的,會有幫助。只是在寫作過程當中,如何下筆切入,用單獨個別的敘述?或合併式的綜論?我的確花了不少時間,才整理出現在的篇章架構,讓人能夠一目了然,並且容易翻閱。

一個人要走過「認祖、歸宗」的道路,才能確立自己的身分,已屬極度不幸;在路途當中,還要飽受歧視和打壓,才真正激發人們的不平和同情。前面提到的美國兩位記者相信,這是為什麼讀者會對此故事產生強烈迴響的緣故。最初知道自己是被迫從母姓時,確有強烈被羞辱感;要爭回父姓,又似乎只能在夢裡求。當我決心要讓此夢成真,我知道,付出無比的代價是必須的,而整個過程的崎嶇和波折,便成了我這本書的軸線之一。在這一部分,我設法把心路歷程和內心世界做一解析,對我的動機、堅持和周延的設想也做了說明。

許多人對孝慈和我都能從卑微的出身—「私生子」是夠卑微的了,最後卻也勉能晉身所謂「功成名就」之列,均投以奇異眼光,並竊竊私語,「蔣家餘蔭」是否是他們成功的關鍵?關於這一點,我也做了反省。

生命中的從政章節

寫到從政經歷這部分,我著墨不少在外交領域,因為它畢竟是我所最愛;若要細寫,可以有比現在多好幾倍的篇幅,足以出專書,這或許是以後的事。我在書中提到幾個外交任務的細節,無非想呈現一個很單純的信念:從事外交,一定要有鍥而不捨、不畏艱難的毅力,更要有掌握時機和當機立斷的能力。如果人真的有來生,我生命中的外交章節,儘管萬分辛苦,我還是願意於來生重走一趟,因為我樂在其中。

黨務工作從來沒有在我早期生涯規劃的藍圖上出現過,它讓人做得很累又不快樂,屬於一種勞心的倦累,因為它常會扭曲人的本性而引發勾心鬥角,也讓人看盡人性的醜陋和邪惡。它是典型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一種工作,幾乎所有黨工都同意,選舉的勝利就可以把一切作為都合理化。在祕書長任內,曾參與不少中央決策,但在這本書中,我只提出幾件犖犖大者來自省。其他的,我準備放進第二本書裡。

很多人對我和李登輝與宋楚瑜的關係很好奇,我設法做個描述,也把我對他們的一些近身觀察誠實的披露出來。關於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當時我是黨部祕書長,過程中,到底我參與了多少?我又是如何阻止「兩國論」入憲的陰謀?二○○○年「連宋配」未能成局的原因何在?對這些問題外界不無疑惑,我特別回溯它們的經過和若干關鍵性的枝節。

獻給父親經國先生

從提筆寫下這本書的第一個字開始,到點下最後一頁的標點符號,一路上,父親經國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腦中、在我眼前、在我身旁。多處我提到他,他是給我生命的父親,也是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慾的人,我不會因為他不是神,而減弱了我對他的愛和崇拜。許許多多的事情,就只因為他是我的父親,我才奮力而為。在我內心最最深處,我知道,也因為他是我的父親,我才會寫這本書。爸爸,我愛您!

二○○六年五月

連戰

在眾人期待中,孝嚴兄這本書終於出版了,我首先恭喜他。

近年來,我接觸到政治人物的自傳或回憶錄不在少數,但絕大部分都是以口述方式由他人代筆,讀起來總覺得像隔了一層什麼,缺少了些感受上的「真實」和「親切」。

孝嚴兄於二000年政黨輪替後成功轉換跑道進入立法院,除了認真問政外,還能在休會期間,公餘之暇,花了近三年的時間,親自一字一句的將他饒富傳奇的大半生,以流暢的筆觸、細膩的情感,作完整、平實的鋪陳,一共寫了十四萬字,的確令人欽佩。我知道,他一直是個很用功的人,但要在那麼忙碌的工作行程和緊張的生活節奏中,靜下心來寫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其實我很早就聽聞過他不尋常的身世,以及圍繞在它週邊的故事;但是孝嚴兄從未主動向我道及,我也不曾以此相詢,我能體會出這種特殊境遇在他內心形成的難處,我也更尊重他個人的私隱。

我曾和孝嚴兄同時在政府工作多年,當我有機會提攜他的時候,我只看重他的能力,不曾去考量、也不會去管他是誰的孩子。在長期從旁的觀察當中,我注意到他一直有股「寧靜的力量」,在他溫和、沉穩的外表下,總蘊涵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強勁力道和堅持。我在外交部長任內,他多次協助我深入蠻荒落後的非洲拓展外交關係,而且成效卓著;我曾當面稱許他是不可多得的「實踐者」(DOER),而不是一般所常見口若懸河卻不能起而行的「空想家」(THINKER)。我很高興他在書中,把外交領域裡的重要經驗,以及在其他黨、政職務上,所處理過的若干事項,作詳盡的敘述和紀錄,一方面存真,另方面也可以帶給後人一些寶貴的啟發。

世人對孝嚴兄成長的過程,一直感到好奇,而社會上的各種傳言又莫衷一是;過去十來年裡,更有不少穿鑿附會的書籍和文章大量湧現,但它們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均受到嚴重的質疑。孝嚴兄以目前唯一在世的當事人身份,就此出書,委實難能可貴,並且親自執筆細心撰寫,正是一本在大家渴望當中能讀到最權威的著作了。書中有甚多我未曾與聞有關他心路歷程的種種,讀後難不令人動容。

他雖為蔣家之後,卻在「蔣家門外」長大,一路上經歷了無數常人難以體會的掙扎和奮發;他所依持的,就是那股我無以名之,只能稱之為「寧靜的力量」,最後他終能藉以在職場上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他對「為什麼需要」以及「如何」完成「認祖歸宗」的前因後果和它的整個歷程,在書裡作了詳實的交代,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被其中的點點滴滴所感動。

「蔣家門外的孩子」,不管從社會的期待,或是要瞭解某部分蔣家家族史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孝嚴兄成書之後,特來看我索序,我欣然應允,以示祝賀與推薦之意。


夙興夜寐,無忝所生

馬英九

立法委員蔣孝嚴兄以三年的時間,將其不平凡的一生,「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出自自己的手」,親筆寫成自傳「蔣家門外的孩子」一書,囑英九作序,乃得先睹為快,並藉以了解孝嚴兄面對命運、奮鬥向上的事蹟。

孝嚴兄家世顯赫,但其個人成長過程,卻歷盡滄桑,其內心世界之複雜與堅忍,必有過於常人者。尤其至親外婆去世後,仍能堅強奮力完成大學與留學美國、比利時的學業。他進入外交部是從荐任科員做起,憑一己之努力,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他歷任外交部北美司司長、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會主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外交部長、行政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要職,襄贊中樞。政黨輪替後,2001年,孝嚴兄投入立法委員選舉,接受民意的洗禮,2004年並獲連任,他關注兩岸事務,全力推動兩岸春節包機首航,成果有目共睹,也為自己開闢一片天空。

英九與孝嚴、孝慈昆仲論交逾二十年。民國七十三年英九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負責國際政黨事務,即與當時任職外交部北美司長的孝嚴兄時相過從,其後並於行政院共事多年,對其積極任事之作風,即已欽遲。孝慈兄與英九俱研法學,他在學術界夙有成就,當其盛年之時,關懷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並對二二八事件深刻反省,其胸懷氣度,至今難忘。可惜英年早逝,令人婉惜。

孝嚴兄以其流暢優雅的文筆,撰為本書,於?情處,令人低迴;於?事處,使人神往;由於其經歷宏富,觀察深入,更有足供吾人參考學習者。

孝嚴兄把這本書獻給

經國先生,並說「許許多多的事情,就只因為他是我的父親,我才奮力而為」。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此之謂乎?


王金平

俗語說:「人在公門好修行」,擔任立法院院長這麼多年,要是有人問我,哪一件事算是絕無僅有,最使自己感到別具意義,我可以不假思索的說,那就是在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午,為「章委員孝嚴」認祖歸宗的實質完成,舉辦了慶祝茶會,從此我們要稱呼他正確的姓名:蔣孝嚴,我們很多人分享孝嚴兄的喜悅,對於我個人來說,能做這件事更是快慰平生。

說起孝嚴兄弟的認祖歸宗路,真是漫長而奇絕,說漫長,它打從一九五八年一直到二○○四年,前後長達四十六年;說奇絕,他們兄弟倆必須為了不願意讓歸宗之事增加任何人的困擾或心理負擔而費盡心力,兩兄弟「對幾乎不可思議的身世轉折,除了必須不露聲色的去面對周遭,在人生道途上,更要隱忍不能說出自己是蔣家人。」的困窘,真是情何以堪啊!然而孝嚴兄的堅苦卓絕,終究完成了歸宗大事,這種孝行實在是太高貴了。

孟子說:「大孝終身慕父母」,雖然孝嚴兄時時吞咽著「叫父親太沉重」的苦水,不曾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見到自己的父親,不曾像一般人一樣能夠時時得到來自父親的指引,然而,作為經國先生的兒子,孝嚴兄不斷設法從經國先生所有的公開談話及著述中去體認父親的志事,並用來自勉,以期克紹箕裘,「對國家只有付出,對目標絕不放棄」正是經國先生一生志業的寫照,這一點我們用來對照孝嚴兄的行動,我們可以說孝嚴兄做到了「毋忝爾所生」的大孝境界。

記得清朝時代金蘭生《格言聯璧》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孝嚴兄在開始懂事的青春期受到了十多年清苦生活的磨鍊;而家世的不便更是給他帶來長期的精神折磨,如果不夠堅強,早就被他自己擊垮,然而,孝嚴兄以無可救藥的積極態度逆流而上,以「沉著、耐心,不好高騖遠;積極、果斷,不投機取巧。」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承接每一階段的挑戰,終於在一定領域裡,成就了不靠顯赫家世,卻令人刮目相看的「社會形象」,這不只是可貴,更是難能!

有不堪回首的歲月,才會有可堪告慰的人生。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是孝嚴兄從不凡的身世中體驗出來的行事風格,孝嚴兄曾在立法院中推動兩岸「包機直航」就是一種典型的「無中生有」,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的實例,作為立法院的大家長,我深為同仁中能有這麼一位擁幾十年行政經驗,並能運用其中包括談判在內的交涉技巧,再加上以相當的耐力,使一項有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從立法院推動而終致成功,感到驕傲。

《蔣家門外的孩子──蔣孝嚴逆流而上》是孝嚴兄為父親經國先生而寫的書,全篇十三章,道盡了孝嚴兄歸返家門的艱辛,其中多少的無奈,多少的血淚,多少的苦心孤詣,孝嚴兄一字一劃出於自己之手,真情流露,想必在他寫時是一行一淚,竟叫我們讀來也一頁一淚,它的發行必然會感動千千萬萬的讀者,我們為同時代的人能夠讀到一本好書慶幸,孝嚴兄囑我為序,我不敢當,就當是先閱讀的人向尚未閱讀的人做個介紹吧!


錢復

外交部老同事蔣孝嚴兄以他手著《蔣家門外的孩子──逆流而上的蔣孝嚴》一書囑撰序文。我看到他的自序「為父親而寫」,不禁想起經國先生已離開我們十八年多。這些年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我每當國家或黨發生重大變化時,經常會想:如果經國先生還在,是否會如此?

經國先生在他生命的後半,可以說完全奉獻給國家、黨和民眾。只要是對於三者有利的事,他一定毅然決然全力以赴。我有機會在近距離長時間觀察經國先生,認定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或家人考量過。他自奉極薄,一件襯衫、夾克可以穿到袖子起毛,還捨不得丟。公務用車一部老別克車多年不換。他有幾套比較穿得出來的西裝,是接見外賓或者國家大典時才用。他重視檢樸,厭惡奢華浪費,也影響了周邊的部屬。

經國先生主政時,認定國家必須永續發展。基礎建設最為重要,因為只有完善的基礎建設,投資者才願意在此地投資。在他主政期間,我國的經濟成長率、平均國民所得不斷上升;失業率、物價指數維持平穩或下降。是經國先生的領導才能創造我國經濟發展奇蹟,奠定我國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基礎。

孝嚴兄的新著一方面紀念先人,一方面也將自己成長過程許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加以敘述。閱讀本書深感有血有淚。作為一個先睹為快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帶給讀者兩項重要的啟示:一、希望是屬於「樂觀進取而有自信的人」;二、「冤冤相報只會造成仇恨的擴大和衍生」,寬恕的愛是正確的方向。在今天我們所面對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這兩項啟示是極為寶貴的。

蔣孝嚴 作者

1942年生於廣西桂林,是蔣經國與章亞若之後,與雙胞胎弟弟蔣孝慈同為蔣家第三代,出生後從母姓。1949年,隨外婆周錦華及二舅章澣若來台定居新竹。 畢業於新竹中學,東吳大學學士、美國喬治城大學碩士、美國聖約翰大學榮譽法學博士。1968年進入外交部服務,從科員做起,歷任國民黨海工會主任、外交部部長、僑委會委員長、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祕書長、總統府祕書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等重要黨公職。現為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常委。 2000年卸任公職後,8月即回到浙江奉化,完成歸宗蔣氏,並於2005年3月改回父姓。 本書寫作歷時三年,詳實記錄蔣章戀情、章亞若遇害、蔣家第三代手足情,以及個人在工作職場上的奮鬥歷程。作為蔣家門外的孩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蔣孝嚴走出一條別於蔣家的路。


2006/05/05

BGB23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681-1

347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