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臺灣教育發展史
優惠價
85
$357

臺灣教育發展史

見證百年樹人的希望工程

$420

書籍介紹

要了解臺灣教育的整體發展,必須從源頭開始。

本書從臺灣歷史之初,研探臺灣教育自大航海時代西方人占領,到明鄭三代拓殖,再經清代兩百一十二年經營,至割讓日本殖民統治期間之文明乍現、化民成俗的概況。然後詳述自臺灣光復一九四五年至二○一五年的重大教育課題,如:政府遷臺初期的教育、國民教育、技職教育、課綱教科書、師資培訓、高等教育、終身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教育創新與國家願景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本書將為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的有心之士提供最完整的參考。

推薦序 繼往開來——教育改革與發展 連戰
推薦序 為未來教育指出方向 許水德
自 序 走向文明之路

上篇 臺灣教育發展的歷史探源
第一章 海島曙光與教育成長
一、文獻上的臺灣
二、原住民族漂流臺灣
三、唐山過臺灣
四、化民成俗 文明乍現

第二章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教育(一六二四∼一六六一)
一、葡萄牙人呼喊美麗島
二、荷蘭人在臺的經貿與教育
三、西班牙人的中繼站

第三章 明鄭三代經營臺灣(一六六一∼一六八三)
一、鄭成功反清復明
二、鄭經的反清基地
三、鄭克塽兵敗降清
四、明鄭政經治理
五、明鄭文教設施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臺灣與教育(一六八三∼一八四○)
一、清代前期的治臺政策
二、移民墾殖與土地開發
三、清代臺灣抗官事件
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
五、清代臺灣文教與科舉

第五章 清代後期的臺灣與教育(一八四一∼一八九五)
一、列強窺伺
二、開港貿易
三、臺灣建省
四、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
五、新式學校

第六章 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教育(上)(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一、南進政策
二、甲午戰爭
三、馬關條約
四、臺灣民主國
五、全島抗日與平息

第七章 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教育(下)(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一、教育政策
二、三階段教育發展
三、主要的學校制度
四、殖民教育與現代化

下篇 七十年來臺灣教育發展
第八章 政府遷臺初期的教育(一九四五∼一九五○)
一、教育政策
二、教育行政
三、學校制度
四、重要教育措施
五、結果驗證(光復前後比較)

第九章 教育普及與國民教育發展(一九五一∼一九六八)
一、人口爆炸—人力資源—人口紅利
二、初中入學競爭 惡性補習猖獗
三、九年國教規劃方案
四、九年國教籌備過程
五、九年國教實施及成果
六、九年國教問題探討

第十章 務實致用:技術及職業教育發展(一九六八∼二○一五)
一、技職教育體制
二、技職教育缺失
三、技職教育問題
四、技職教育策略

第十一章 一綱多本:中小學課綱教科書發展(一九八七∼二○一五)
一、一綱多本
二、課綱階段發展
三、教科書的發展、審查與選用
四、課綱與教科書之展望

第十二章 質量並進:中小學師資培訓與發展(一九七九∼二○一五)
一、師範學校基礎期
二、《師範教育法》時期
三、《師資培育法》時期
四、《師資培育法》再修正時期

第十三章 鬆綁自主 整併退場:高等教育的發展(一九八七∼二○一五)
一、增量發展
二、大學獨立自主途徑
三、轉型、整併與退場機制
四、多元發展方向

第十四章 高齡化與終身教育發展(一九九五∼二○一五)
一、高齡化社會來臨
二、邁向終身教育政策
三、補習教育與進修教育
四、社區大學與樂齡大學
五、社會教育機構
六、終身教育之展望

第十五章 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一九八七∼二○一五)
一、教育改革的洪流
二、教育發展的回應

第十六章 國家願景與教育創新(二○一五以後)
一、八項願景
二、教育創新
三、全面而長期的教育發展
四、未來教育發展願景與目標

結語
附錄一 作者簡歷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繼往開來──教育改革與發展

連戰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歷史,就會滅亡;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歷史,就會被壓榨、欺壓。」上述是先祖父雅堂先生著作《臺灣通史》內的一段文字,一直銘記於我心,深佩其至理。三十年來本人參與政府工作,對於歷史文獻常多予一分關注與虔敬。

李教授建興為人誠懇,好學敏思,民國七○年代,我擔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鑑於青年輔導工作包括生活、學業、就業與出路的重要性,特邀建興兄參加青年輔導行政的行列,擔任研究委員乙職,除參與定期會議外,並長期專案從事各級學校畢業生就業狀況之調查研究,提供政府輔導青年之重要參考,頗有績效。

後來建興兄獲政府選拔,在臺灣師範大學系主任任滿後,出任教育部司長、主任祕書、常務次長與政務次長,長達十餘年,直接服務學校青年,貢獻良多。這個期間,大約是民國八○年代,正是臺灣解嚴以來,民間教改團體與學生運動前仆後繼,如雨後春筍的時期,教育行政工作頗為棘手,但教育部同仁與李教授全心全力奉獻,不辭辛勞,溝通協商,夜以繼日,終使得臺灣教育發展不但沒有停滯不前,而是逐步邁向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創造許多教育成果。例如: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成為亞洲國家的典範;推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奠定十二年國教的基礎;又如廣設高中、大學(包括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精緻化;甚至普遍推行社區大學與樂齡大學,為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奠定基礎,也在亞洲國家創造領先的地位。


為未來教育指出方向

許水德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是國家民族興盛與繁榮的根基。基於此理,我早年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又獲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留日進修返國,承蒙先總統 蔣公指派擔任屏東縣教育局局長,積極參與九年國民教育規劃、籌備與推行等工作。當年為順利推動延長九年國教,依先總統指示:公地一律無償撥用,廢除公墓,鼓勵私人捐地。由於政府與民間同心協力,有決心、有毅力,終於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九日如期開學,提升國民水準,創造當年亞洲國家中最佳的典範。看到李教授的著作:《臺灣教育發展史》,我首先想到當年這些教育軼事,深有同感。

我與李教授相識多年,共同為臺灣教育打拚也有許多往事。多年前,我曾在臺灣省政府追隨謝東閔主席擔任社會處處長,當時我們推動「小康計劃」,推行社區發展,以「媽媽教室」的型態,推動基層社會建設,極具成效。這時我也受聘為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兼任教授,開授「社會福利行政」課程,課餘也常與教授同仁聚在一起,尤其李教授擔任系主任,協助我蒐集社會福利相關資料、安排上課時間,助益甚多。


走向文明之路

二○一五年,是臺灣光復七十週年,也是對日抗戰利七十週年,是值得歡欣鼓舞的日子。本書於此時出版,正像在「臺灣學」地圖板塊上增添了一片喜慶的成分,值得欣慰。

回顧臺灣四百年的開發史,充滿可讀可寫、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史實,詩人余光中教授於二○一一年三月,在其大作〈瑰奇的祖母綠〉一詩,形容臺灣的歷史身影:

最初是葡萄牙人的瞳孔
反映這美麗的海島
驚呼了一聲 IIha Formosa!
一塊瑰奇的祖母綠
用潔白的浪花鑲崁
別在南中國海的胸前
讓西班牙與荷蘭的水手
都望呆了
羽禽起落
鹿角出沒
帆檣來去
最後是明末孤墳的大纛
由北望的國姓爺升起

這詩中有畫,畫中有劇,正是描述四百年來從未開化的處女地,走向文明現代化臺灣的開端。

坦誠的說,筆者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也不具有專業的史學素養,一生對歷史或歷史事件具有高度的興趣,讀大學時幾乎要選讀歷史系,因此只能在教育專業領域中,以「教育史」為主題,撰寫這本《臺灣教育發展史》。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臺灣教育發展的歷史探源」,從臺灣歷史的源頭,開始研探臺灣教育之起始及文明乍現、化民成俗的概況。臺灣教育成長的起始,像任何其他文明系統的成長一樣,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粗糙到精緻,進而發揚光大,蔚然大觀。但臺灣在這些歷史進程中,有更多的波折、更多的轉換、更多的分裂、更多的悲情。從宏觀角度來看,臺灣歷經大航海時代西方人的殖民占領、明鄭三代的拓殖,再經清代長達兩百一十二年的漢人移民墾殖與建省,最後淪入割讓日本的殖民統治長達五十年。

李教授以其對臺灣歷史與教育的專業訓練與知識,撰著《臺灣教育發展史》一書,內含臺灣四百年開發史的研探,描述臺灣近七十年來教育發展的歷程與成果,系統分明,綱舉目張,文句流暢,對青年學子了解臺灣歷史、文化、人物與事蹟,可有莫大的裨益。

──連戰,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李教授是個勤懇治學的人,他在行政與教學之餘,經常有許多著作出版,這本《臺灣教育發展史》,在當前「臺灣學」與「臺灣史」深受學術界關注時期,適時出版,相信對於臺灣過去的回顧與當前、未來臺灣的發展指向,有其一定的貢獻。

──許水德,中華民國前考試院院長


吳清基(教育部前部長)     李大偉(健行科技大學校長)
周 濟(世新大學教授)     林振春(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 
林新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公司創辦人)
張新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張德永(臺灣師大社會教育學系主任) 
許添明(臺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 陳世圯(葛瑪蘭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伯璋(國立臺南大學講座教授) 黃聰亮(南榮科技大學校長) 
楊國賜(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葉宏燈(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
聯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建興 作者

李建興,字榮生,臺灣宜蘭人。

主要學歷:
1中華民國第一位國家教育學博士。
2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瀑校區教育碩士。
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
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士。

主要經歷: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系主任。
2教育部政務次長、常務次長、主任祕書、中教司長。
3國立臺北大學首任校長。
4臺灣首府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南榮科技大學等校講座教授。
5私立聖母護專校長、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校長。
6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歐豪年文化基金會、華視文化基金會、葛瑪蘭文化藝   術基金會等董事。
7國家交響樂團團長。
8中華臺北亞特蘭大奧運(一九九六)、美國水牛城世大運(一九九三)、日本福岡世大運(一九九五)及義大利西西里島世大運(一九九七)等次團長。

現任職務:
1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名譽教授。
3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資深顧問。

榮譽:
1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二○一五年)。
2教育部一等教育專業獎章(二○一四年)。
3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傑出國際教育家獎」(一九九四年)。
4教育部教育科學術獎(一九八五年)。
5教育部社教有功人員獎(一九八三年)。
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傑出校友獎」。
7教育學術團體聯合會:木鐸獎兩次、服務獎一次。

著作:
1自一九七八年起,著有《社會教育新論》、《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等書,合計三十二種。其中《社會教育與國家建設》獲教育部教育科學術獎。
2近幾年著有:《師範人生》、《教育新思維》、《教育新境界》、《百年教育》、《社會學新論》等書。最新著作:《臺灣教育發展史》(二○一六年)。


2016/03/25

BGB424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9645

336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