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致命的醫學常識
優惠價
$300

致命的醫學常識

以及真正讓你更健康的99個祕訣

Medical Myths That Can Kill You
書籍介紹

只有小孩才需要打預防針!
錯!大人也要追加水痘疫苗、三合一疫苗等,還要施打A肝、B肝疫苗、腦膜炎疫苗等。

天然的,都安全!
錯!有些草藥可能是強效藥物,跟它跟成藥、處方藥混合使用,只會愈醫愈嚴重。

老人才會心臟病!
錯!如果你有心跳不規則、覺得胸口砰砰跳得厲害、疲倦或頭重腳輕、昏眩或呼吸急促,趕緊去看醫師吧。

不用每年健康檢查!
錯!一定要,而且還要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和家族病史、危險因子來量身規劃。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首席醫療主編史妮德曼醫師,
為您破解最具危險性的醫學常識,
唯有分清楚迷思和事實,才能真正救自己一命。

前言 致命醫學常識的背後
致命常識1每年體檢沒必要!
致命常識2只有小孩才需要打預防針!
致命常識3醫師不會偏心!
致命常識4老人才會心臟病和中風!
致命常識5面對癌症,我們只能投降!
致命常識6天然的就「安全」!
致命常識7沮喪或焦慮,忍一下就過去了!
後記 今天的禮物

致命醫學常識的背後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想,但我喜歡這個世界。人生不免糾葛、難熬、不總是那麼有趣,但我可不想太快看到那道門。任何能讓我更健康、更長壽的健康習慣,任何適合我這年齡的篩檢,任何能救我命的新療法,我都想一窺究竟,好讓自己活得久一點,九十歲還活蹦亂跳。

但你我有個挑戰:為了健康長壽,我們需要去了解並評量「醫學迷思」,並照著迷思背後的真理而行。字典是這麼定義迷思的:錯謬的信仰,卻廣為人所接受;誤解;曲解真理;人或機構的誇大理念。迷思就像煙幕彈,會讓人看不清真相和選項,而且我們常小看它對思想與行為的影響。在這本書裡,我會協助你分辨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讓你看出所信以為真的迷思,究竟有什麼漏洞。 

可能有人告訴過你,沒穿外套別到戶外,不然會得肺炎,或者說,馬桶座會傳染性病、抽搐時會把舌頭吞下肚,還有更離譜的像是,你有個年老的親戚中風失能,三十多歲的你則慶幸說,「謝天謝地,我還年輕,不可能中風。」
這類迷思代代相傳,父母和家人一再跟我們說這些。有些迷思傳自古代,是觀察大自然運行與身體狀況的關連而得的結論(例如,冷天較多人傷風感冒);有些則是從網路道聽塗說來的。有則網路迷思最讓我稱奇,它說道,飯後喝太多冰水會得癌症。根據它的說法,冰冷的飲料會讓剛進肚的脂肪凝固,造成消化減緩,而這團「黏糊的東西」跟胃酸混合後會化開,之後由腸道吸收,然後就不知怎的,觸發了癌症。

有些迷思是我們自己編出來的。人喜歡凡事有個解釋,只要時機湊巧,就會把前一件事當成後來得病的原因,而這說明了何以那麼多人關節一痛就歸咎濕氣重、刮大風或任何氣壓變化。這類醫療迷思源自人喜歡在亂中找出規則,若下雨時關節痛,就認定是天氣引起,根本忘了多數下雨時哪兒也沒痛。

迷思多半是半真半假的常識摻混在一起,真相因此難以顯明。沒錯,冷天出門要裹緊些,但這跟感冒或肺炎毫無關連,因為感冒是病毒引起,肺炎多數是細菌感染引起。(前面兩個迷思的答案是:從解剖學來看,抽搐不可能吞下舌頭,因為舌頭牢牢固定在口腔底部;坐馬桶不會傳染性病,這事發生的機率是零,因為性病多數經由性行為傳染。)

有些迷思卻確有其事。比如,大家聽說過,女性月經週期跟月亮的圓缺相呼應。這是真?是假?大體來說,是真的。子宮壁的消長,的確跟天上的月亮同步。我們還知道,無論古時或現代,一起生活或工作的婦女,其月經週期相仿,同一屋簷下的母女有這情形,一起上班的同事也有這情形。

人體有週期性,有的週期以小時計,有的以月計,有的以天計,這事實開啟了一個令人振奮的領域:生物時鐘療法(chronotherapy),也就是根據日、月、年、睡眠或月經週期來投藥,以提高療效。生物時鐘療法會考量個人的生物週期來決定用藥時機(尤其是藥量),好擴大療效、減少副作用。目前,氣喘、關節炎、心臟病和癌症等很多疾病,都在研究試用這療法。

有些迷思一看就知愚不可及,有些絕對負面、很害人,但不管哪種,都值得我們探究。為什麼呢?因為分清楚事實與迷思會讓你活得更好,甚至能救你一命,而且,沒疑慮總是比較好。有些話可能你前不久才聽說,而且也相信了:若心臟病發,在救護人員抵達前「一直不斷用力咳」就能保命?糖尿病的人就不能運動?天然就保證安全、沒副作用?膽固醇藥傷肝,所以不要吃?只有婦女該關心骨質健康?

所幸,有的病一證實有療法,相關迷思自然就被破解。例如,我當住院醫師時,大家都認為小孩發燒表示免疫系統好,身體正「料理」病毒或細菌,好把它們趕出體外。我們奉行這迷思,認為發燒最好「順其自然」。
但此一時,彼一時。大量醫學證據已顯示,像發燒、腫、曬傷、經久不癒的感染,以及跟氣喘、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發炎症狀,恐將衍生一些我們從未跟發炎聯想在一起的惡疾,像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等。發炎雖是人體自癒的過程,但每次發炎,身體就會磨損,像生了點鏽似的,而鏽累積多了就會有害。因此,發炎要治療是有道理的,你可以靠服藥,也可藉運動和飲食來改變特定生活方式,讓身體盡可能不發炎。

數以千計的醫療迷思活躍在我們身邊,我在這書裡整理出七項最常見,並最危害健康、醫療照護和壽命的迷思。
另一面,我還會提供你很多真相,也就是一些訣竅、建議和最新獨家報導,好讓你更健康、延年益壽。這些資訊散見全書,其中很多都是我行醫三十多年間,病人拿來問我的。此外,我還會告訴你一些最新資訊,也就是重要的醫學頭條新聞,以協助你規劃出更健康的生活。

我會秉持面對病人,以及電視醫療特派記者面對觀眾時那樣的態度,一一跟大家解說這些迷思、真相和新聞,而書裡寫的這些重要醫療資訊,保證白話、實際、不咬文嚼字。若你想簡化一切,或已被太多資訊弄得暈頭轉向,本書正可幫忙你解析那日益複雜的醫療世界,我則是幫忙解析的人。本書也提出圈內人的看法,告知你醫師的想法和說話方式,好讓你聽懂我們醫師的語言,了解那是什麼意思。你要懂這個,因為這很重要,會助你保健康,而且一生受用。

與致命疾病搏鬥時,我們面臨兩大敵人,一是無知,二是我們帶進診間的成見。有什麼深信不渝的迷思嗎?信了什麼三姑六婆的話嗎?改觀念、接受新想法未必就能根絕得病風險,但卻是你改變人生的第一步。本書會提供必要的醫療資訊,協助你在以下幾方面做決定:
‧配合健康照護進程(沒錯,有個進程),也就是你該做什麼檢測、篩檢、該打什麼疫苗以保健康,以做出最有益健康的決定。
‧透過警覺、自我照護、預防和治療,免除三大主要死因──心臟病、癌症和中風。
‧懂得扭轉可控制的危險因子,讓自己有機會健康的多活七年。
‧了解心理對身體的影響,好讓自己能保持健康、活躍,將生命力發揮到極致。
解開醫療迷思有助你明白真相,知道該做些什麼,好讓自己活得更健康、快樂、圓滿。這書你一路讀下來,會發現在很多醫療問題上,你能掌控的部分遠比想像的多,而你懂得愈多,就能預備得愈好,健康的機會也就愈大,換句話說,你戰勝任何醫療挑戰的勝算都提高了。

本書不是論文,也無意評價醫療迷思,書中每頁都提供了建議和行動計畫,好讓你盡情過生活。本書會協助你把身體當好友看待,會提供你充分資訊,好讓你把那些至今還毒害你的習慣改過來,把那些壓抑你健康潛能的錯誤資訊修正過來。我不知道你想怎麼利用本書的資訊,但我盼望它能鼓舞你,也確實提醒你,對健康來說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我希望所說的這些能讓你重現健康與活力,延長你的壽命,甚至,挽救你的性命。

南西.史妮德曼 作者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會員;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首席醫療主編,為《夜線新聞》(Nightly News)、《今日》(Today)節目和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MSNBC)採訪新聞,並任教於賓州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系。曾獲得美國癌症學會和家樂氏基金會(Kellogg Foundation)頒贈許多傳播獎項和獎助金。
錢莉華 譯者

台大外文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工商時報》記者、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國外組編譯,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9個月,孩子大不同》、《YOU你的身體導覽手冊》(合譯)、《熱情洋溢》、《派屈克的生死抉擇》、《星期三是藍色的》、《致命的醫學常識》、《尋找快樂之國》、《成功抗癌者的5個祕密》等書(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2008/12/31

BGH11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2583

238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