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集結了郁達夫散文遊記共十篇。除了展現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深刻的鄉土情懷,並透過攝影鏡頭,走進歷史現場;藉由文字與影像交會,重溫先賢過客的足跡;山水融入了文章,文章更活生生成了案頭的山水;讀者同時獲得了視覺的飽足、心靈的滿載與文化的芬芳。
這些作品超越時空,入主經典,除了文本在當代具有獨樹一格的魅力,也必有值得探索、重讀、精讀的層次與厚度。而遊記散文的題材,往往最能忠實反映作者的經歷、遊蹤、生命情境,讓讀者窺見一個時代文化人的身影,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映象與歷史現場。
杭州
杭州的出名,一大半是為了西湖。
人家說這是因為杭州的山水太秀麗了的緣故。
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體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絕出不出好子弟來。
這話哩,當然也含著幾分真理。
兩浙漫遊後記
我就想起了古人所說的智者與仁者,以及樂山與樂水之分。
山和水本來是一樣可愛的大自然,但稍稍有一點奢望的人,總想把山水的總績,平均地同時來享受,魚與熊掌,若得兼有,豈不是智仁之極致?
雁蕩山的秋月
我以為還在連續著作夢,這些月光,這些山影,仍舊是夢裡的畸形;但摸摸石欄,看看那枝誰也要被它威脅壓倒的天柱石峰與峰頭的一片殘月,覺得又太明晰,太正確,絕不像似夢裡的神情。
南遊日記
文伯姓王,我姓郁,初入天台山境,只見清溪迴繞,與世隔絕,自然也生了些邪念,但身入山中,前從遠處看見的山峰反而不見了,所以就唱了兩句山歌:「山到天台難識面,我非劉阮也牽情。」
杭江小歷紀程
照出了五色繽紛的一大平原,烏樹剛經霜變赤,田裡的二次遲稻──大半是糯穀──有的尚未割起,映成幾片金黃,遠近的小村落,晨炊正忙,上面是較天色略白的青煙,而下面卻是受著陽光帶一些些微紅的白色高牆。
閩遊滴瀝之五
福州城的雅號,叫做榕城,原因是為了在城內外的數千年老榕樹之多得無以復加;福州的別號,又叫作三山,就因為在福州城裡有許多許多大大小小的山。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王力行
去年,「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與大陸大雅文化合作出版《余秋雨眼裡的中國文化,攝影珍藏版》,透過攝影鏡頭,走進歷史現場;藉由文字與影像交會,重溫先賢過客的足跡;山水融入了文章,文章更活生生成了案頭的山水;讀者同時獲得了視覺的飽足、心靈的滿載與文化的芬芳。
今年,我們又以二十世紀中國文壇最具經典的散文作品,出版《中國現當代名家遊記散文‧攝影珍藏版》,先精選台灣讀者極為熟悉的朱自清、徐志摩、郁達夫三位名家。
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郁達夫的〈釣台的春畫〉〈南遊日記〉…,這些三○年代清新雋永的文字,不僅是許多人年少時課本的記憶,也是他們一生詠誦的青春回憶。
作品超越時空,入主經典,除了文本在當代具有獨樹一格的魅力,也必有值得探索、重讀、精讀的層次與厚度。而遊記散文的題材,往往最能忠實反映作者的經歷、遊蹤、生命情境,讓讀者窺見一個時代文化人的身影,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映象與歷史現場。
如果這套書的出版能讓讀者產生興趣與共鳴,進而去追尋和思考文化與歷史的脈絡,這將是本書出版的最大收穫。
詹丹
在大雅文化傳播公司,默默地聚集起一批頗具理想的攝影藝術家。
他們或固守一方,或遠走他鄉,用光影與色彩,展示出他們對自然與歷史的感悟。
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應邀在聯合國總部的藝術畫廊舉辦影展。
現在,他們又以獨特的視角,追尋著現當代一些散文名家,諸如朱自清、徐志摩、郁達夫、張愛玲、史鐵生、余秋雨等人的足跡,從北京到上海,從廬山到西湖,從白蓮洞到釣台,乃至巴黎、威尼斯,在作家們把山川與草木、城市與鄉野無微不至地刻劃在文章裡時,把對荷塘月色和泰山日出的感受傾注到各自的筆下後,他們用攝影鏡頭來再次聚焦,使得文字與圖片以一種最為獨特的方式組合了起來。
呈現到讀者面前的這一套《現當代名家遊記散文攝影珍藏版》叢書,具有嶄新的視覺效果。
這樣的新穎,使得我們憑此厚實的業績,足以豪邁地宣布一個圖文時代的大旗已經豎起;當然,它也很老,在明清時代文人畫的畫與題跋的關係中,我們能找到堅實的歷史根基。
讀圖曾經被視為思想幼稚、情感膚淺、心靈浮躁。然而,也正是在讀圖中,我們發現了尚未泯滅的童心、留戀不去的生趣和活潑潑的感性。
圖文不同於插圖,在插圖書籍中,圖是文字的點綴並且緊緊依附於文字。
但對於圖文書籍來說,圖自成系統,前後呼應;它被文字所擁有,又一次次從文字的空隙中滑脫,向世界直接展示它的光影和色彩,並吸引著文字對它再一次擁有。
這樣,在這一套圖文版叢書中,有了明顯的兩套文字:
第一套,是作家們的大塊文章,它連綴起圖片,讓赤裸裸的光影和色彩的元素進入新的組合;
第二套,是獲得新生後的圖片,在倔強地自我表現時對文字的不可抗拒地吸引,這樣的文字,我們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說明詞。
對那些散文大家來說,當他們寫下他們的文章時,面對的是自然,是身處其間時心靈的感悟,是藝術對自然的提升;
對那些文學新秀來說,他們創作的說明詞,面對的是一幅幅由山、由樹、由雲、由水等構成的藝術境界,是拉開距離後的靜靜觀照,是藝術對藝術的召喚和應答;
對我們讀者來說,我們讀大塊文章時的凝重,在讀落英繽紛一樣飄落在我們心田的零星散句中獲得了釋放。我們讀者的心靈因此而變得輕快,在掀開的每一幅畫面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想像的撲翅聲。
維繫起兩套文字的中心,不正是精湛的攝影圖像嗎?
就圖像的連貫性而言,從兒童時代的連環畫到成人時代的圖文書籍,其間有一條清晰的脈絡。
不過,連環畫連的是事,而圖文書籍中的圖則以自己的美連起了詩和思。
在圖片與說明詞的呼喚與被呼喚中,圖文書籍的特色愈顯分明:
當圖像世界漸漸淡出於一片悠遠的天空時,說明詞從心靈的空間直接湧現。這裡,不單是自然與心靈的熨貼無痕的過渡,也是圖文之間,說明詞與文章之間,一種有機的循環。
收入這套叢書的名家名篇,大多早已為幾代人所熟悉,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但是,在讀圖漸漸成為一種時尚時,這些文字並沒有被圖片所淹沒,而是在圖與文互為對照、互為碰撞中,明確了各自的邊界,將各具的特色充分顯示了出來,作者與攝影師之間不斷地激發起新的靈感,形成新的交流。從這一意義上說,這套叢書為圖文的結緣僅僅是提供了各自展現自身魅力的舞台,而舞台之幕也才剛剛拉開。
二○○二年春於上師大文苑樓
2002/09/15
BLC01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0395
193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