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建築,是時代的縮影,經過歲月淘洗,才成為今日見到的模樣。隈研吾等建築大師帶著敬意走過這些建築,以專業的角度還原當時的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訴說建築背後的故事,以及隱藏其中的夢想與熱情。
有些建築,我們可能不陌生,如電影「達文西密碼」中的羅浮宮金字塔、車站改建的奧賽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但它們不只是外表宏偉美麗而已,這些建築都曾在興建當時引起喧然大波。
有些建築,則是以大膽挑戰人們的認知,至今仍讓人驚嘆不已,像是養老天命反轉地、飛在空中的老闆辦公室、瓦斯槽更新建築、紐約紐約賭場飯店……等。它們表現出建築的種種可能,以及建築師的野心和創造力。
且讓大師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聆聽偉大建築師的奇思異想。
這本書的書寫,一如作者所言,是源自於「很單純的心情」,期望能藉由不斷的建築旅遊,以「能超越遙遠的時空距離,直接目睹這些『遺產』」,來擴展自己的視野與知識疆界。
──阮慶岳
這些令人驚奇的建築設計,跳脫了傳統線性邏輯與慣性思考,以一種外星人初臨地球的陌生疏離,帶我們重新體驗空間場域的種種美好。
──謝哲青
推薦序 也是一種壯遊 阮慶岳
推薦序 空間與建築間的無限想像 謝哲青
前言 松葉一青
大膽顛覆景觀,讓人驚嘆屏息的「奇景」
帕特農神殿
西西里島的巨人石像
羅馬競技場
卡帕多奇亞洞窟遺跡
麗泉宮
田園都市萊奇沃思
維托里奧伊曼紐二世紀念堂
聖方濟教堂
齋場御嶽
錦帶橋
舊甲子園飯店
人類想追求致高極限的「奇塔‧奇門」
圭尼吉塔
艾菲爾鐵塔
黑潭塔
夏波羅夫卡廣播塔
納粹的高射砲塔
特瑞利克塔
瓦斯槽更新建築
格蘭特將軍紀念堂
紐約紐約賭場飯店
布達拉宮
四階樓
吸引世上所有人目光的「奇態」
樹中的教堂
奧地利國會大廈
貝朗榭公寓
巴斯的羅馬浴池
米拉之家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倫敦市政廳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的藝術宮
落水山莊
古根漢美術館
拉斯波薩斯樂園
表現出前人智慧的「奇智」
圖拉真市場
特拉斯特維雷聖母教堂
老博物館
包浩斯德紹校舍
柏林新國立美術館
奧塞美術館
羅浮宮金字塔
演化大廳
中央蒙特馬蒂尼博物館
芙烈達與里維拉的家
養老天命反轉地
飽覽在現代變得難以實踐的「風雅」
奇斯威克莊園
草莓丘之屋
瑪麗‧安東妮德的鄉間住宅
皇家閣
紅屋
雷頓之家
卡地夫城堡
薩瓦別墅
摩賽博物館
八千代座
日向別邸
至今仍顯前衛的「新奇‧叛奇」
萬神殿
艾根哈德集合住宅
飛在空中的老闆辦公室
龐畢度中心
柏林之牆博物館
勞合社大樓
濱海藝術中心
舊京都中央電話局西陣分局
銀座獅子啤酒屋
宇部市渡邊翁紀念會館
群馬音樂中心
超越理性的夢想痕跡的「神奇」
聖索菲亞大教堂
伍麥葉清真寺
斯坦因霍夫教堂
拉特蘭的聖喬凡尼大教堂
露德之泉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科士坦薩祭堂
耶穌會教堂
救世主基督大教堂
啟定皇陵
田平天主堂
也是一種壯遊
阮慶岳 建築師、作家
這本主要由鈴木博之、藤森照信、隈研吾,以及松葉一清等人,花了漫長的時間各自旅行後,所共同完成的書籍,會讓我想起所謂的「壯遊」(grand tour)。
壯遊是源自十七世紀(主要始自於英國)類同「成年禮」的傳統,主要是相信人們可以「利用」環境,獲取所有由它所提供的刺激,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傳統後來繼續被蔓延與擴大,在各領域與文化裡,都可見到對此承繼的跡痕。而在此刻所正盛行的建築壯遊,可說是其中最為鮮明的時代回應。
這本書的書寫,一如作者所言,是源自於「很單純的心情」,期望能藉由不斷的建築旅遊,以「能超越遙遠的時空距離,直接目睹這些『遺產』」,來擴展自己的視野與知識疆界。雖然旅行的目的,似乎只是建築物,卻也同時關照了與建築相連結的其他事物,譬如文化、歷史與社會現象,涵蓋面與豐富性都很吸引人。
作者在這樣看似漫漫也自在的行旅裡,也提出對全球化趨勢下,文化或將單一化趨勢的隱憂,同時有著人類文明終也可以交互匯流的期待,這態度大約也反映了此刻世界在全球/地域間,依舊思辨不休的位置點吧!
關於建築或其他的壯遊,確實得以啟發圖書館外的知識與視野,也可以藉此鑑照出自身的位置何在,或也是某種的「知識成年禮」。
空間與建築間的無限想像
謝哲青 文史工作者
來自法蘭德斯地區的林堡兄弟(The Limbourg brothers),在一四一六年為法蘭西的德‧貝利(Jean Ier de Berry)公爵,繪製了歷史上最細膩豔麗的泥金裝飾手抄本《豪華日課經》(Très Riches Heures)。翻開一張張美得令人心碎的書頁,從這些融合拜占庭與哥德風的中世紀浮世繪中,我們可以看見畫中的貴族站在高崗上,回首凝望著隱没在暮光之中的修道院,悠閒的牛隻羊群在谷間漫步,遠方斷斷續續傳來陣陣的牛鈴聲,農民們帶著幸福的笑容辛勤地工作著,整體畫面洋溢著豐年富饒的喜悅。如此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曾經主宰著舊世界,近千年的地景風貌。
到了一五三○年代的宗教改革時期,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著名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下令關閉了全國境內,數量約六百五十座左右的修道院。士兵們肆無忌憚地摧毁製作精美的雕像、祭壇與彩繪玻璃窗,任其在雨雪風霜中荒蕪。被遺忘了數百年後,這些修道院廢墟,成為不列顛尼亞異質且不可分割的精神內涵。
十八世紀末,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與山繆‧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等人,透過詩歌抒情的描寫,讓世界重新發現,埋沒在荒堙蔓草間的浪漫主義精神。消逝的過去霎時成為未來的靈感,追隨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的建築師們,在荒郊的殘垣斷壁間找到了療癒工業化社會病症的良方,英格蘭北約克郡的史塔德利皇家公園(Studley Royal Park)就是在如此的天開奇想設計發展而成。威廉‧伯格斯(William Burges)將泉水修道院(Fountains Abbey)的遺址廢墟,結合維多利亞式的貴族莊園,完美地詮釋浪漫主義「從自然找尋造化的愛與美」的核心價值。建築師大膽地融合充滿幻想的「廢墟」與潛藏著無窮生命能量的「莊園」,透過真實的自然風貌與人為的工業素材,記憶著時間的刻痕與生活的足跡。
從維多利亞時期的奧古斯塔斯‧威爾比‧普金(Augustus Welby Pugin)到現代主義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都試著以超越時代的空間觀點,關注建築的種種可能與存在姿態,在「遊戲」與「懷舊」的空間文本(content)之中,發展生活機能。
這些令人驚奇的建築設計,跳脫了傳統線性邏輯與慣性思考,以一種外星人初臨地球的陌生疏離,帶我們重新體驗空間場域的種種美好:有些是大師的神來一筆,有些是地域文化限制下的天外異想;有些是傳統理解的再出發,有些則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前衛之作。透過建築大師的知性理解與感性追求,《跟著大師看建築2》帶我們再一次認識,空間與建築之間的無限想像。
1946年生。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受。著作包括《人類與建築的歷史》(筑摩Primer新書)、《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筑摩新書)等。
1954年生。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負責人,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教授。2009年1月起,任職東京大學教授。著作包括《輸的建築》(岩波書店)、《反客觀》(筑摩書房)、《新.建築入門-思想與歷史》(筑摩新書)。
1953年生。前朝日新聞社編輯委員,2008年起任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著作包括《新建築觀察2003-04》(朝日新聞社)、《mall、convenience store、soho》(NTT出版)等。
朝日新聞社社長。1953年生
《朝日新聞》編輯委員。1952年生
文字工作者,譯有《跟著大師看建築2》、《讓你不再冷冰冰的美人氣血操》、《1坪的奇蹟》、《懂這些,敵人馬上少一點,朋友多一點》、《出社會,就要換腦袋》、《殘念人的思考法》、《輕鬆聊出好交情》、《穿出你的西裝風格》等書。
2012/05/30
BLF038
天下文化
平裝
19x26cm
彩色
9789862169407
165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