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爸爸沒殺人
優惠價
$160

爸爸沒殺人

Il a Jamais Tue Personne Mon Papa
書籍介紹

在本書中,傅尼模擬孩童的語氣,回憶在法國北部某小城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和別人不太相同的家庭裡,他那曾獲得醫學桂冠的醫生父親,像流浪漢般不修邊幅、出診時趿著拖鞋、對金錢毫不在乎、喜歡上小酒館喝二杯、偶爾嚷著要殺掉媽媽……這,究竟是一個令人發笑抑或令人落淚的父親?

這是一本作者重新認識父親的書,是一幅童年記憶中父親形象的拼圖。對於這個善盡醫生職責、但卻不知如何扮演父親及丈夫角色的爸爸,傅尼藉由一個個輕描淡寫的小故事,悄悄流露了他的思念與敬意。

序 愛的殘值 陳文玲
前言

爸爸的巴掌
爸爸和我
我的爸爸是醫生
爸爸的皮鞋
榮獲醫學桂冠的爸爸
爸爸和一位害羞的病人
爸爸的自殺
爸爸與桃子
爸爸和金錢
星期天的禮服
爸爸的酒館
爸爸的禮物
爸爸和母雞
爸爸的小提琴
爸爸的病患
爸爸講拉丁文
爸爸和香菸
爸爸和炸彈
爸爸和他的腳踏車
爸爸和融化的奶油
爸爸和他的衝鋒槍
爸爸和馬賽肥皂
媽媽招待客人
爸爸和上校夫人
傑克力醫生
放映師爸爸
我們遺失了爸爸
爸爸和足球
爸爸的玩笑
爸爸躺在柴堆上
爸爸和外婆
爸爸和他的念珠
隆重的領聖體儀式
爸爸到路德
爸爸和神父
爸爸和修女們
爸爸是香檳先生
爸爸和聖經
爸爸和交通警察
爸爸和警察
爸爸和我的第一輛自行車
爸爸和自行車選手
爸爸和死刑犯
爸爸為國捐軀
爸爸和波蘭
爸爸和印第安人
酒湯
爸爸打的針
爸爸的假期
晚上的爸爸
爸爸和他的腳踏車唧筒
爸爸的精采故事
爸爸和他的前輪驅動車
爸爸和汽車
爸爸和他的司機
爸爸住院
和爸爸上咖啡酒館
爸爸上山去
爸爸的肝
爸爸和哈德克船長
爸爸、媽媽和我
爸爸在家裡
有一天,爸爸真的死了
一位慈善家離開我們
爸爸下葬的日子
第一根香菸

後記

序愛的殘值

陳文玲

字典說residual這個字可做形容詞也可做名詞解,意思是殘餘的或是殘渣。它也是個數學名詞,代表「差」或「剩餘」。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字,是在一堂統計課裡,和一堆專有名詞同時印在SPSS的報表上。不像chi-square(卡方分配)或t-test(T檢定)總是搶在報表中央出現,residual通常被丟在運算告一個段落以後無足輕重的某個角落。教我們看報表的大鬍子老師說,residual是一些殘餘的東西,是一個處理剩下的、不被看重的數值,和我們尋找的答案關係不大。那堂課,我再也聽不進一句話,只是怔怔地看著它,不明白一個單字為什麼會有這樣被人嫌棄的身世呢?

我讀《爸爸沒殺人》,發現它原來是一本討論殘值的書,不過,主題與統計無關,而是另外一個重要太多、讓人狂喜和心碎的單字——「愛」。

故事裡的爸爸把大部分的愛給了酒館,小部分留給病人,剩下來的一點點殘渣,不僅無法讓兒子覺得溫暖、安定,反而讓整個家經常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之下。前言裡,作者尚—路易.傅尼劈頭就寫:「我經常向小耶穌禱告,祈求爸爸不要再喝酒,而且不要殺了媽媽。」往下看,這個爸爸從來不陪孩子過暑假,因為他每天都泡在酒館裡放假;醉酒的爸爸不受家人歡迎,「每天晚上,當他回來時我們都會很害怕,半夜也會作噩夢」。更別提「爸爸很喜歡自殺」,用手術刀割手肘彎處,幸好「我們知道這只是鬧著玩的」。

有一天,這個酗酒的爸爸長睡不醒,媽媽叫兒子來幫忙,兒子卻無比厭煩,「我已看過太多次他爛醉如泥的樣子,那介於醉死和真死之間,我實在分不出有什麼不同。」最後,在爸爸的葬禮上,很多人都哭了,但是家人沒有哭,作者說,「我們運氣不好,不是他的病患。」

即便在台灣社會,這樣的爸爸也不算罕見——酗酒、鬧事、不負責任、傷透了家人的心。就算你我身邊沒有一、兩個這樣的真人真事,打開報紙也總能讀到幾個,可是,如果《爸爸沒殺人》只是為了從兒子的角度啞聲控訴一個失敗的爸爸,我就不會覺得它是一本這麼特別的書了。

《爸爸沒殺人》用了一個想像不到的觀點處理「愛的殘值」,既非怨恨、也不算釋然、更不是潦潦草草地包容或寬恕。勉強找一個字眼來形容這個觀點,我會用——「沈澱」。對我來說,當下的感受通常是最真實、最深刻也最鮮明的,但是唯有經過時間和歷練的沈澱,才能分出人和事件在生命裡的比重。我揣想尚—路易.傅尼也是一個懂得沈澱的人,所以他回頭找了一個適合的年紀和語氣說爸爸的故事,所以他讓爸爸在家庭之外的生活(也許,那才是真正屬於爸爸的舞台吧)也重現在書裡,所以他的語調不會刻意地沈重、哀傷,相反地,在很多段落裡,可以嗅出一種輕鬆且意味深遠的味道。

爸爸和病人的關係,是書裡最吸引我的部分。儘管「注射器盒子底下鋪的棉絮,已經整個變成綠色」,病人還是喜歡他,因為他免費幫窮人看病,他「不裝作有學問的樣子」,而且「他的病人都說,看到爸爸的模樣,他們都不再想死。」就這樣,作者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個關於價值和位置的道理,失敗的爸爸,在另外一個角色裡,曾經給人安慰、關懷和生存下去的力量。愛的殘值,力道還是充沛,足以讓作者還原一個並不美麗、但是真實深刻的人生。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和心理分析大師榮格(Jung)口中的「情結(complex)」對抗。情結的產生,又往往和失約、缺席、背叛、漠視這些負面的記憶有關。人生很難,因為我們必須先找出那個情結是什麼,然後決定何時面對它,最後還得找個方法解決它。尚—路易.傅尼在書的後記裡說,「我的父親死於四十三歲,當時我十五歲。如今,我已比他還老。」換言之,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囤積了足夠的能量面對過去、書寫爸爸。但是,人生的難處,也正是人生最值得之處。

《啟蒙教授漫遊記》的導讀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個講得好的故事,要比任何哲學、分析或者警句更能產生豐富的意義和張力。」《爸爸沒殺人》沒有告訴我們尚—路易.傅尼怎麼想,因為怎麼想是我們自己的事。對我來說,《爸爸沒殺人》讓我領悟到生命的智慧,不在怨懟、不在逃避,而是從「從前」裡找到「以後」的方向。對其他的讀者來說,《爸爸沒殺人》還可能有另外一千萬種可能的啟示。我最在意的是,殘值這個字眼,也許有點多餘,也可能有點傷人,但是換個角度,就變成了愛和創作的動力。尚—路易.傅尼如是說。

尚-路易.傅尼 作者
尚-路易.傅尼大學時修習古典文學,原應成為嚴肅學者的他,不但曾獲得多項國際藝術電影大獎,也曾投入卡通影片的創作,並參與多部電視影集及紀錄片的製作。一九九二年起,傅尼開始文字創作,並以幽默詼諧的筆法,令眾多法國讀者為之著迷。

2000/08/25

BLH03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334

166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