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這是兩個年輕男子,禁忌情感的故事。
故事原本可以更美好,如果其中沒有另一個女孩。
西希爾一把攬住喬治的手臂,把他拉得更近一點。
「你十六歲的時候不是也有那種最邪惡的念頭嗎?」
「我在遇見你之前,從來就沒有任何邪惡的念頭,」喬治望著西希爾,
「或者應該說,至少在我看到你隔著草地,如此大膽渴望地盯著我看之前。」
愛會消逝,記憶會模糊,
在每個人有限的記憶中,
再多的追索,是否終究只是徒勞?
一首暗藏密語的長詩,
串連起後世數十年的文學追索……
西希爾,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年輕詩人,才華洋溢。
喬治是他在劍橋大學的同學、好朋友,也是祕密情人。
喬治帶他回家,介紹他認識自己的家人——
他的母親、哥哥,還有,十六歲的妹妹。
在他們共度的那個週末,
西希爾寫下他詩人生涯中最著名的詩——〈雙畝園〉。
這首後世傳頌不已的詩作,影響了英國數個世代的文壇,
卻也成為喬治與妹妹心中化不開的祕密。
數十年後,眾人皆垂垂老矣,誰還能記得當年的真相……
第一部 雙畝園
第二部 雷維爾
第三部 「穩著點,孩子們,穩著點!」
第四部 詩人二三事
第五部 老友
過去與未來的不可知──《陌生人的孩子》導讀
朱偉誠 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如此綜觀全覽,小說所要述說的主題應該已經呼之欲出,霍氏自己在眾多訪談中也說得十分清楚,無非就是「過去之不可知」和「未來之不可知」。這說來無甚高論,但小說幾百頁、時序近一世紀這樣幾代人的故事多方流轉通讀下來,才能真正令人感慨系之,發出深深的共鳴與喟嘆。而從霍氏整個的創作生涯來看,此書可以說是突破了他既有的寫作窠臼,完成了一部極其細膩但又視野恢宏的大著;事實上,如前所述,複雜的歷史縱深本來就是他敘事之所長,此書可以說是得到最好的發揮。只是讀者讀來可能有些辛苦,雖然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都會有如登山歸來般的體悟收穫。
小說的書名典故來自其中人物與霍氏都非常喜愛、公認是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詩人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的經典作品《悼念A.H.H.》(In Memoriam A.H.H.)。這部由百多首短詩組合而成的抒情長詩,是他哀悼並持續多年懷念他早夭的同窗好友亞瑟‧海稜(Arthur Henry Hallam)的感人之作。其中的第一○一首(已到全詩的後半),寫到丁尼生即將搬離他自出生以來居住的地方,頗感不捨地想像周遭的熟悉景物在他們走後,「沒人看顧」「沒人鍾愛」地兀自存在變換……直到有一天,「一種新的聯繫綻放/年復一年景物逐漸/熟於陌生人的孩子」──說的正是小說中那種「景物依在,人事全非」的、對於時間長流的感嘆,但同時詩人對世間的洞察也知道,過去的儘管過去了,新的、與我們毫無干係的「陌生人的孩子」卻還是會建立他們自己同樣親密的聯繫。
「優美的文字、企圖心旺盛的結構與規模,再加上充滿信心的展現方式,《陌生人的孩子》是文學創作中的大師之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霍林赫斯特深入探討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經過傳記作家的刪節與扭曲之後,如何變成充滿疑雲的傳記人物……他專注沉浸在各個年代的氛圍之中,以流暢的筆觸與完美無瑕的音符,編織出一首完整的交響史詩……是一本文字優美、觀察細膩、技巧純熟的小說。」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霍林赫斯特的行文風格輕鬆優雅,帶有卡萊.葛倫的低調謙遜魅力。半是社會史、半是風俗喜劇,結合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陌生人的孩子》具有小說必備的所有特質,卻又看似信手捻來,絲毫不費功夫。」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霍林赫斯特的文字有亨利.詹姆斯的味道,但卻不至於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他那華麗優美的文句,精準刻劃出人際關係之中那種細緻幽微的差異,但是又不忘勾勒出更宏觀的社會背景。」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在霍林赫斯特的想像中,他堅稱如果沒有同志文學這股暗流,我們的文學傳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枯竭……《陌生人的孩子》不但充分展現出霍林赫斯特過人的企圖心,同時也繼承了這個祕密的文學傳統,成了這股暗流的登峰造極之作。」
──吉奧夫.戴爾,《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出色……大膽……充滿新奇與朝氣。」
──湯瑪斯.馬龍(Thomas Mallon),《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霍林赫斯特是說故事的高手……無論是大膽的布局,或是字裡行間不斷迸發出來的火花與烈焰,《陌生人的孩子》都值得珍藏擁有。」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不但有經典文學的氣息,同時又兼具討喜而顛覆的現代感……是一本令人驚豔、著迷的藝術巨著。」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讓人忍不住會心、著迷的傑作。」
──《克里夫蘭老實人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技巧純熟……心理描寫鞭辟入裡……霍林赫斯特是優秀的風俗小說家,而《陌生人的孩子》最傑出之處,就在於描寫出仇恨與祕密如何扭曲歷史。」
──《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博學、時尚又非常有趣……霍林赫斯特這個小說家有歷史學家對於過往的那種專注,又有書評家對品味與鑑賞的敏感度;他對英國文學傳統深深著迷,在《陌生人的孩子》書中的每一個面向,都流露出那種炫學的書呆子氣與痴狂。」
──《書壇雜誌》(Bookforum)
畢業於牛津大學,曾擔任牛津大學與倫敦大學講師、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副主編。文風深受作家亨利.詹姆斯影響,熟稔古典音樂也熱愛建築,他對文學的知識更是豐富得驚人。著有《美的線條》、《游泳池圖書館》、《折疊的星》和《迷咒》等作品,其中《美的線條》獲得二○○四年曼•布克獎。其餘獲獎紀錄包括英國國家圖書獎、毛姆小說獎、布萊克小說紀念獎等,三度入圍曼•布克獎,現居倫敦。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近二十年,譯作有《四的法則》、《死亡房間》、《德古拉》、《不死傳奇》、《裴少校的最後一戰》等二十餘本。
2013/05/23
BLH10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1830
615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