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光錐、蛀孔、宇宙弦、時間氣球,這些是什麼怪東西?勞倫茲變換、時間膨脹、平行宇宙,又是些什麼科學理論?有實際的用途嗎?宇宙中有沒有超光速粒子的存在?
自從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就一直有理論物理學家從重力方程式中找到不尋常的解,似乎為時光旅行的可能性,開啟了一扇門。
本書以說故事般的活潑筆調,介紹了同時性、光子鐘、勞倫茲變換,並談到光錐、時空間隔及時間膨脹的科學理論,最後再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各位一探近代與時間旅行有關的物理研究,如蛀孔、宇宙弦、提普勒的旋轉柱面等。全書充滿逗趣的對話和故事情節,幫助你輕鬆接觸看似深奧的近代科學理論。
序 時間探索之旅 皮寇弗
導讀 時間旅行可能嗎? 丘宏義
序幕
時間旅行是可能的,而且我就要實現了……
第1章 同時性的相對性
意思就是,我們的相對運動改變了「同時性」這觀念;我們兩個的「現在」是不同的。
第2章 光子鐘
運動中的鐘一定比靜止的鐘走得慢;我們把鐘拉動得愈快,鐘就走得愈慢。
第3章 勞倫茲變換
對運動中的觀測者來說,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在空間上的距離愈大,發生時間的間隔也愈大。
第4章 腦內時光機
主觀事件的時間順序,是大腦解釋過程的結果,而不是直接反映出組成這些過程的事件本身。
第5章 此時此地、光錐、平行宇宙
我們在過去的相遇是一個事件,或「因」,可以在「此時此地」產生一個「果」,因為它的傳播速率小於光速。
第6章 給時間旅行者的三大準則
具因果關係的事件的時間順序,對所有觀測者來說都是一樣的。
第7章 是你的空間還是我的?
我們看到兩事件之間的時間差及空間距離雖然都不一樣,可是我們會看到同樣的時空間隔!
第8章 時間旅行到未來
在加速的座標系中,時間流動得比在不加速的座標系中慢。
第9章 震撼未來
我們有可能搭火箭時間旅行到未來去,可是我們能旅行到多遠的未來呢?
第10章 重力與時間膨脹
假想你在太空船上看著你的朋友飛近黑洞,你可以看見他的動作慢下來,會覺得他的時間變慢了。
第11章 快子及宇宙瞬時線
近代科學家對狹義相對論的看法,是強調光速的不變性,而不是把光速看成不可超越的速率上限。
第12章 時間氣球、宇宙弦、時光旅行
倘若有個物體以光速移動,它會感覺到時間凍結不動;更進一步說,運動得光速快的物體,則會感覺到時間在倒流。
第13章 甘迺迪能逃過一劫嗎?
由於對外星人和甘迺迪來說,有一條同時線,所以我們要問:是否有辦法使這個外星人事先警告甘迺迪?
第14章 哥德爾宇宙與封閉類時曲線
許多物理學家算出,這麼一個宇宙可能得每七百億年自轉一次,且半徑要等於一百六十億光年!
第15章 蛀孔時光機
也許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大型小行星的萬有引力,吸引住蛀孔的一端,並使它高速運動,這就產生了時間膨脹效應。
第16章 和時間的奇遇
即使基本粒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在時間上是對稱的,然而在我們的總體世界中,時間只朝單一的方向流動。
第17章 提普勒柱面違反因果律?
好啦,應該到1829年了,我們現在要準備離開柱面,回到地球。
第18章 尾聲
我們的繼承者,不管是誰或是哪一種生物,都會以我們現在不能探討的方法探索時空:他們將在時間的音樂中,創造出新的旋律。
延伸閱讀
附錄1 時間旅行網際網路大調查
附錄2 為程式設計迷準備的開胃小菜
序 時間探索之旅 皮寇弗
追求永恆
時間是什麼?時間旅行是否可能?幾世紀以來,這些問題一直深深吸引著神祕主義者、哲學家及科學家;古希臘哲學大部分牽涉到對「永恆」這觀念的暸解,「時間」這個主題正是世上所有宗教及文化的中心問題。我們能不能停止時間的流動?有些神祕主義者肯定認為可以,例如公元六世紀的哲學家及詩人西勒修斯(Angelus Silesius),就認為精神的力量可以使時間暫停:
時間是你自己發明的東西;
它的時鐘在你腦海中滴答響著。
你停止思考的那一瞬間,
時間也完全停擺。
本書大部分是談與時間旅行有關的「科學」,只會稍微觸及一點神祕主義,不過,科學和神祕主義之間的分界有時會變得很模糊,今日的物理學家都會同意,時間是宇宙最神祕的特性之一。有一個科學界流傳的笑話是這樣說的:有位初到美國的移民掉了手錶,他在紐約的街上問一個人說:「先生,請問現在時間是什麼?」被問的人(是位科學家)回答:「對不起,你應該去問哲學家,我只是個物理學家。」
大多數語言的文法都含有表示過去和未來的「時態」,也有一些用來劃分時間的名詞,例如分、秒、昨天和明天,可是我們還不能精確說出時間究竟是什麼。雖然對時間的科學研究始於伽利略(G. Galilei, 1564-1642)及牛頓(I. Newton, 1642-1727)的時代,可是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由愛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提出綜合性的解釋。
愛因斯坦宣稱,時間只是時鐘標示出的量;這個鐘可以是行星的自轉、沙漏裡的沙粒,也可以是心跳或銫原子的振動。典型的落地大擺鐘依循著下面這個簡單的牛頓定律:一個不受外力影響的物體,速度永遠不變(動者恆動),也就是說,鐘的指針在相等時間內會走過同樣的刻度。雖然這種鐘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可是近代科學發現,時間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彎曲,就如雕塑家手中的塑泥一樣。
科幻小說作家在取材時,會把時間旅行運用在許多不同的用途上,例如去獵恐龍、旅遊、拜訪某個角色的祖先、蒐集動物等等。自從威爾斯(H. G. Wells)的著名小說《時光機器》(1895)問世以來,人們對時間旅行構想的好奇心一直有增無減。(我很幸運,有機會和威爾斯的孫子閒聊。他告訴我,他祖父的這本小說從未絕版過,這對一世紀之前出版的書來說是很罕見的事。)書中主角所用的是一部「黑色及亮黃銅色相間」的時光機,這台機器不但能讓主角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來去自如,更能以機械方法控制時間。
威爾斯畢業於倫敦大學的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因此科學詞彙在他的小說中處處可見。許多人認為威爾斯的《時光機器》是第一本關於時間旅行的書,但在威爾斯於二十二歲那年寫下初稿前七年,就已經有人寫過了,這個人就是當時紐約《太陽報》(Sun)的編輯密契爾(Edward P. Mitchell),他發表了一篇標題是〈向後走的鐘〉(The Clock That Went Backward)的文章。
小說裡用來描述時間旅行的其中一種早期手法,則沒有引用到機器;例如在歐文的著名短篇小說《李伯大夢》(1819)中,李伯這位老兄一睡就睡了數十年,此外還有亞瑟王的女兒葛溫妮絲,在魔法師梅林的魔咒下沈睡了五百年。
關於時間彎曲的古代傳說很多,最富詩意的要算是下面這個中世紀傳說了:有位隱修士被一隻魔鳥的歌聲迷住了整整一分鐘,等鳥兒的歌聲停止之後,他發現世間已經過了幾百年。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穆罕默德的回教傳說,說他被母馬帶到天上,並且在天上待了很久,後來這位先知回到人間時,及時接住了母馬帶他上天之前踢翻的一壺水。
現在我們知道,時間旅行不僅僅存在於神話、科幻小說及好萊塢的電影當中,甚至還存在於理論物理學家的臆測中;時間旅行是可能做到的。舉例來說,高速運動的物體就比靜止物體衰老得慢,這也就是說,如果以近乎光速的速率旅行到太空去再回來,你甚至有可能旅行到地球時間數千年之後的未來!除了高速旅行,研究者還提出了許多看似不違反物理定律的時光機,這些能讓你旅行到過去或未來任何一處的方法,將留待最後再來討論。
牛頓對科學的最重要貢獻,就是以數學的方法定義出運動如何隨時間變化。他證明了,使蘋果掉落的力,就是使行星運轉以及使潮汐發生的力。可是,使牛頓困惑的現象是,重力似乎可隨即在任何距離外(超距)發揮作用。他承認他只能敘述重力,卻無法瞭解重力如何作用。一直要等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的出現,重力才從一個使物體運動的「力」,變成物體在時空連續體中走測地線的運動。太陽使時空彎曲,被彎曲的時空則告訴行星怎樣運轉。
對牛頓來說,空間是固定的、是無窮大的,其度規不變,並可按這度規測定出絕對的運動。此外,他也認為絕對的時間遍及整個宇宙,而且這個絕對時間,可用一個放在宇宙中任何一點的假想鐘來度量。愛因斯坦按照自己的相對論理論,把牛頓的這些觀念都改了,有一次甚至還寫了這麼一句話:「牛頓,請原諒我。(Newton, forgive me.)」
愛因斯坦對時間研究做出的第一個主要貢獻,是證明出時間如何隨運動狀態改變,並以他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為物理學帶來了徹底的改革。今天,科學家不認為時間或運動的問題是「絕對」的,只有單一的(絕對的)正確解答。對運動中的人來說,時間具相對性(與速率有關),因此宇宙中心絕不可能有一個主鐘讓每個人去校對時間。對於以近光速運動的外星人來說,你的一生可能只是他一眨眼的瞬間。
如今,牛頓力學變成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特例(子集合),而在未來,相對論也將成為另一門新科學的子集,而這門新科學將對宇宙結構做涵蓋更廣的描述。(「相對論」的「相對」二字源自「世界的外觀取決於我們的運動狀態」這一論據,本身就是「相對的」。)
我們僅是天文時間中的一瞬間,地球上的短暫過客,大腦不足以讓我們理解時間和空間的許多奧祕,它之所以演化出來,是為了讓人類躲避在非洲草原上奔馳的老虎,順利獵到鹿,以及更有效地從大型肉食猛獸殺死的動物殘骸上搜尋可食可用之物。儘管智力上的諸多極限,人類的成就已經相當驚人了;我們已設法把宇宙之幕拉開一絲裂縫,使宇宙祕密之光照射進來。從牛頓、哥德爾到愛因斯坦再到霍金,這些物理學家提出的問題,只是我們所能問出的問題中最淵深的一部分。
時間是實數嗎?它是不是只朝一個方向流動?它有起點或終點嗎?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能使科學家感到滿意的解答。不過,光是問這些問題,就足以擴展我們的思路,而不斷探索解答的過程,更提供了極有助益的洞察力。
本書是為什麼人寫的?
這本書可以讓你在時間和空間中旅行,你不必精通物理就辦得到。有些資訊會重複引用,不過我會建議你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逐章閱讀,這樣就可以逐漸累積知識。
為了使你的旅程一路順暢,我在各章開頭幾乎都會以對話來開場,對話的主角是幾個進行時間實驗的古怪探險家,地點則是(通常)很安全的紐約市音樂博物館。我之所以寫這本簡單的科幻小說,不只是為了好玩,其實還有一個較嚴肅的目的:幫助各位發揮想像力。我們也許還不能像書中人物這樣輕而易舉地時間旅行,但至少時間旅行未被目前的物理定律所否定。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你或許可以想想人類對於未來時間旅行科學發展的反應。
在寫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打算要寫一本既有系統而又無所不包的時間研究書籍,相反的,我選擇了一些與時間旅行有關的題材,我認為這些題材會啟迪各種背景的讀者。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誕生了一世紀之久,許多人還是不太清楚其中的奇特推論,人們在聽到相對論時,仍舊帶著敬畏、迷惑而無所適從的心情。即使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人類對於「時間」這觀念的瞭解仍然很模糊,仍有許多疑問及似是而非的論說尚待解決或闡明。
等看完本書,你應當能:
* 充分暸解時空圖、光錐及時光機。
* 讓朋友對你刮目相看,因為你知道下面這些專有名詞:宇宙瞬時線(cosmic moment line)、超越無窮速率(transcendent infinite speed)、勞倫茲變換(Lorentz transformation)、因果聯繫(causal linkage)、超光速與極超光速運動(superluminal and ultraluminal motion)、明可夫斯基時空(Minkowskian spacetime)、哥德爾宇宙(Goedel universe)、封閉類時曲線(closed timelike curve)及提普勒柱面(Tipler cylinder)。
* 替一些像是「星艦迷航記」、「X檔案」等電視影集寫出更好的科幻情節。
* 為不同形態的時間旅行寫出電腦模擬程式。
* 暸解人類對時間的觀點實在極為有限。
* 暸解時間旅行是可能的。
說不定你還會走進唱片行買一張蕭邦的CD呢!
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博士。曾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二年,鑽研超新星的形成及中子星的構造,奠定現代中子星理論的基礎。之後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擔任太空科學家及天文物理學家。退休後,專事寫作翻譯,著有《新封神榜——紂王與妲己》(九歌)、《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智庫),譯作有《預約新宇宙》(智庫)、《億萬又億萬》(商周)、《抓時間的人》(雙月書屋)、《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物理學家的靈感抽屜》、《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光錐.蛀孔.宇宙弦》、《宇宙的六個神奇數字》、《量子重力》(後六本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2001/07/25
BWS03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92-6
370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