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

DNA的14堂課
優惠價
85
$281

DNA的14堂課

Understanding DNA and Gene Cloning
書籍介紹

DNA已不再是陌生的科學名詞,我們不是常在新聞中聽到「DNA比對」?親子關係的鑑定、刑案現場的證據、甚至罹難者的身分確認,都要靠DNA比對。然而,DNA能做的不僅於此,很少人真正了解到DNA對人類未來的生活有多重要。

你一定聽過複製羊、基因改造蕃茄、臍帶血……,生物科技革命帶給我們的,究竟是驚嘆、恐慌,或是希望?生物學正經歷一場知識大爆炸,而且會很快影響到你我每一個人。這場知識爆炸的核心,是發現了DNA的結構、發現DNA如何儲存與傳遞遺傳資訊、以及細胞如何使用這些資訊。

本書為你詳盡解釋當前的生物學革命中所牽涉到的基礎原理,從科學知識到應用科技,所有關於DNA的分子生物學、各式各樣的DNA操作技術、人類遺傳學之應用於基因療法、以及人類基因組計畫等等。作者以生動的比喻加上清晰的圖解,為一般大眾開了一門精采的DNA課程。對於想把生物科技背後所依循的原理一次搞懂的人,本書更是不可多得。

重要分子以及顯微構造的圖示

作者序 分子生物學的時代來臨
前言 了解自己的DNA

第1堂課 DNA概論——生命是生物分子互動的結果

第一部 基礎分子遺傳學
第2堂課 DNA的結構——兩條互相纏繞的長鏈
第3堂課 DNA複製——遺傳資訊代代相傳
第4堂課 基因表現——細胞如何使用遺傳資訊

第二部 DNA操作
第5堂課 培養微生物——以單細胞生物作為基因選殖的工具
第6堂課 質體與噬菌體——利用微小的寄生物運送基因到細胞體內
第7堂課 DNA的分分合合——利用限制酉每與連接酉每重組DNA
第8堂課 互補鹽基配對原理的應用——核酸雜交、分子探針、人工增殖DNA
第9堂課 選殖基因的程序——以血紅素基因為例第
第10堂課 以選殖基因當作研究工具——基因結構、表現載體、基因功能

第三部 新分子遺傳學
第11堂課 中心學說之外的研究——從基因選殖技術衍生出來的一些發現
第12堂課 反轉錄病毒——愛滋病與致癌基因

第四部 人類遺傳學
第13堂課 遺傳現象——遺傳模式與遺傳不穩定性
第14堂課 人類遺傳學的應用——人類基因組計畫、遺傳篩檢、基因療法、DNA指紋

延伸閱讀
名詞注釋

了解自己的DNA

德利卡 紐約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

美國足球明星辛普森(O. J. Simpson)殺妻疑案的審判,由於案情聳動,又牽涉到許多刑事檢定的證據,所以經過媒體大肆報導之後,DNA便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然而很少人真正了解到DNA對人類未來的生活有多重要。我們只要瀏覽各大報紙,就會發現這方面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舉個例子,假設某新生兒的免疫系統有問題,不能抵抗感染,然而醫生事先檢查嬰兒父母的DNA時,已經發現嬰兒會有這種毛病,所以嬰兒一生下來,醫生就把臍帶血中的細胞保存下來,然後改造其中的DNA,更正免疫系統的缺陷,再輸回小寶寶體內,使得嬰兒可以正常生長。

再舉個例子,美國新兵入伍時,規定要抽取血液組織樣本,以供因作戰受傷而血肉模糊之際,用來辨認身分,但有兩名陸戰隊員擔心自己的遺傳資料外洩,寧可受軍法審判,也不讓軍方抽血。

另一個例子是有些家庭參加辨識「乳癌基因」的研究計畫,結果研究人員卻不告訴他們關於子女患癌的機率,因為按照規定,醫生一定要得到成年病人同意,才能透露這種消息,而小孩子不算成年人。參與研究計畫的父母都很生氣,因為他們想知道結果,以便為自己的小孩採取預防措施。

DNA也和強暴案件的偵察有關。有的律師把沾到精液的證物拿去做DNA化驗,證明與嫌犯無關,因而還其清白。在英國,有一次為了查出強暴犯,整個小鎮幾千名男子都被要求接受DNA測試。以上種種例子都表示,DNA攜帶的資訊可以用來辨認身分,或是找出疾病。

DNA可以預測健康情形

不久之後,醫生就能藉由各式各樣的遺傳測試,得知病人未來的健康情況。到時候,我們可以預測自己是不是特別容易患某種疾病,或者是否容易受環境因子影響而生病。我們一旦具備了這種知識,就知道該如何調整生活習慣與方式,以減少患病的風險。例如,有人如果天生容易因陽光照射而患皮膚癌,就應該盡量待在室內,或是避免日曬。有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患乳癌或大腸癌的機率很高,就要定期檢查,甚至為了預防起見,先切除某些可能患病的組織。有些人對一般手術用的麻醉劑反應強烈,甚至可能致死,醫生如果事前知道這一點,就能加以注意,避免發生危險。還有個真實例子是研究人員親身從自己的研究受益。這位女科學家專門研究心臟病的相關基因,她拿自己的血液測試時,發現本身也屬於高危險群,於是馬上開始服用有益的維他命,以降低風險。假以時日,很多疾病都可以藉由這類遺傳檢驗來預測,早日發現,早日治療,造福社會大眾。

從不好的一面來看,許多疾病雖然可以早期檢測出來,但是目前卻沒有治療的方法。這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因為我們雖然想預知未來,卻又未必想要發現自己原來注定幾十年後會患上不治之症,而且醫生也束手無策。我們可以做的檢驗太多了,就算醫生能明確告訴我們怎麼做,也未必幫得上忙。例如,檢驗每一種疾病如果需要30分鐘左右,而且要檢驗一百種疾病,那麼就得花上3000分鐘,也就是50小時。醫生不可能對每個病人都花上50小時做檢驗。我們一定要靠自己對DNA和遺傳學的了解,幫助自己下決定。

這方面的知識還有另一個用處,就是防止因遺傳背景而遭歧視。以前有的家族流傳著亨丁頓氏舞蹈症(Huntington disease)之類的遺傳病,大家都以為他們受了詛咒。這些病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不停抖動,外人很容易一眼就看出來。在當年,有的病人會遭到監禁,或是當作鬼魂附身而處死。如今這個年代,這類病人則會在事業或經濟上面臨問題,因為保險公司不會願意為他們提供保險,職業訓練機構也不接納他們。我們每個人當然都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隨著檢驗方式愈來愈精良,多多少少都會查出自己有些遺傳缺陷。如果我們的雇主或保險公司得到這些資料,可能會因為我們有某些潛在的問題,而把我們剔除在外,以減少開支。雖然法令明文禁止歧視,我們還是要有這方面的知識,才能在遭到不平等待遇時,了解其中原因,而採取適當的對策。

健康保險更是在這類歧視問題上火上加油。有些情況下,我們的醫生其實是受僱於保險公司或是我們的雇主,而不是受僱於我們。有時候我們看到報導說,公司逼醫生透露員工的健康紀錄,於是我們不免擔心醫生受不住壓力而不能保護病人的隱私。這類事件透露的訊息再清楚不過:如果要找醫生檢驗是否感染愛滋病或是有遺傳疾病,最好少看公司雇用的醫生。

我們要是怕遭到歧視,而且又知道看病紀錄不見得能保密(人壽保險公司通常在受理保險前,都會要求看我們的病歷),我們當然會擔心醫療紀錄裡寫了什麼。我們不只擔心自己,還擔心會不會給子孫帶來麻煩,因為遺傳疾病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如果我們不把家族病史一一告訴醫生,就得自己給自己看病,自學遺傳醫學。

幫助我們下正確的決定

未來不論是個人、家族、還是整個民族,DNA的遺傳組成都是可以更改的。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又必須面對其他的問題。以個人的層面來說,基因療法已經可以把好基因放進有壞基因的人體細胞裡。這種治療非常昂貴,政府是否應該不加限制,補助病人就醫?就家族的層面而言,從家譜可以查出遺傳疾病一代傳一代的來龍去脈,而遺傳學家能從中找出哪些家庭成員有遺傳病,然後提供建議,幫這些人在生兒育女方面下決定,例如在懷孕早期就可以知道胎兒有無先天的不良狀況、是否該墮胎等等。然而,如何定義「先天的不良狀況」並沒有定論。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該墮胎,實在是人言言殊。理論上,如果把有遺傳缺陷的胎兒都拿掉,家族就再也不會把疾病傳下去了。由於這個緣故,政府方面可能會覺得應該採行優生計畫,以減少健保支出。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因為這等於整個社會朝著改變人類天性的方向跨出了一小步。

如今是基因專家大為走紅的時代。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但同時也會面對各種風險,因為外人也同樣能一窺我們的身體資訊。未來有許多不容易的抉擇等著我們,了解DNA能幫助我們下正確的決定。


分子生物學的時代來臨

德利卡 紐約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

德利卡生物學正經歷一場知識爆炸,而且很快就會影響到你我每一個人。這場知識爆炸的核心,是發現了細胞如何使用與儲存化學資訊,以及如何把這些化學資訊傳給下一代。我們藉由這些發現,就知道該如何利用化學資訊,重新組成控制細胞活動的分子。這些新知識已經廣為應用在各方面,例如廢物處理、新藥合成、癌症治療、植物育種、疾病診斷等等。這些新發現也使我們了解到人體內的化學物質如何作用,而且說不定很快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改變人體,決定自己的命運。

屆時,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一堆個人及社會的抉擇。這些問題的爭議性很大,很難下最好的決定。有些問題現在已經浮上檯面,以後情況只會愈來愈難面對。我們要下正確的決定,必須先了解分子生物學以及重組DNA技術。本書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寫。

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很複雜,實驗數據又是從試管中的分子實驗而來,因此對不懂化學的人來說,很難了解其中奧妙。我希望讓這種情形改觀。這本書的讀者不需要什麼化學知識,開始介紹DNA時,比《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常見的文章還要淺顯。談到化學反應和分子結構時,書中用打比方來解釋,即使不是科學家的讀者也應該會覺得親切。書中儘量少用技術名詞,如果免不了,也會附上解釋。在書後名詞注釋的部分,還會詳加注解。為了讓讀者了解分子如何攜帶資訊,有些實驗的細節我會詳加解釋。讀者看了以後,應該不再會覺得細胞基因選殖(gene cloning)技術有如霧裡看花,而且還能感受到這種技術既簡單又漂亮。

這是本書第三版。第一版成書時,基因選殖技術大多限於純學術研究而已。等到第二版出版時,基因選殖技術的知識已經有了很重要的商業價值。不管是股票經紀人、專利律師、法官,都需要了解DNA如何作用,幫助他們做決定。美國上訴法庭在審理一件DNA專利的案子時,還拿本書第一版當參考資料。如今,分子遺傳學又在預測健康方面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生活在工業社會的男女老少,都應該了解基因選殖技術的影響,才能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好處,同時防止自己的遺傳資料遭人濫用。由於這個緣故,本書必須擴大範圍,務求內容對每一位讀者都有用。新版加入了人類遺傳學章節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不過我加入新內容的時候,發現全書都應該修改。新版包括四大部分:基礎分子生物學、操作DNA的技術、基因選殖技術帶來的知識、人類遺傳學。第三部分有一章專談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因為這很重要。讀者如果對遺傳學革命帶來的好處與危險有興趣,想要知道更廣泛、更基本的內容,請參閱我的另一本著作《雙面刃》(Double-Edge Sword)。

這本書本來是寫給大學生看的,對象包括不是主修科學的學生,以及有可能主修生物的學生。這一版針對的讀者雖然也包括一般社會大眾,卻仍然保留了適合教學用的形式,例如每一章後面都有問題供討論。有些問題有標準答案,加強讀者的印象;有些則是開放式問題,希望讀者自己找其他資料閱讀,多加思考,尋求解答。許多問題的內容如果放在正文,多少會打斷連貫性,因此放在每一章後面。名詞注釋也是為了幫助讀者。要了解分子生物學,必須知道一些專有名詞,讀者應該常常查閱名詞注釋的定義。我教書時,如果在前幾堂課小考基本詞彙,往往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另外能幫助讀者的就是所附的書目,這一版新加入的條目中,大部分都出自《科學美國人》,因為文章的品質好,程度能和本書配合,而且該雜誌到處都找得到。

本書能完成,有賴許多同仁大力幫忙,謹此致謝。

德利卡 作者
加州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目前為紐約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也是美國公共衛生研究院(Public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員。他的研究興趣及專長為拓樸異構脢(topoisomerase)、核糖脢(ribozyme),以及愛滋病毒等。另著有《雙刃刀》(Double-Edged Sword)。
周業仁 譯者
台灣大學農藝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微生物學博士,曾任加州大學助教、研究助理、講師、博士後研究員,譯有《胚胎大勝利》、《血液中的騷動》、《細胞反叛》、《DNA的14堂課》、《現代化學II》(合譯)(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2002/12/31

BWS04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077-5

356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