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二十世紀末以來,生命科學超速成長,以脫韁野馬之姿徹底巔覆你我的生活;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掌握生物科技的最新動向?
你不能不知道:
.細胞製造出的千萬種蛋白質,自有其特殊的發送信號!
.席捲全球的狂牛症,罪魁禍首竟是小小的普恩蛋白!
.人體免疫T細胞如何辨識病毒?
.科學家是如何突破器官移植的重重關卡?
.致癌基因的發現,為癌症研究確立了典範;
.染色體上的跳躍基因,在遺傳控制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人類大腦兩半球分別有什麼功能?
.電腦斷層掃描術如何透視人體祕密?
.人體內上億個細胞,是怎麼誕生與死亡的?
歡迎光臨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名人堂,捕捉近代生命科學的脈動軌跡……
第二版序
怎麼去看諾貝爾獎的門道 周成功
第一版序
科學桂冠,薪火相傳 周延鑫
1901-197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與得獎研究簡介 天下文化編輯部
1973 費立區 勞倫茲 丁伯根
蜜蜂、雁鵝和棘魚 瞿海源
1974 柯勞特 杜武 帕萊德
細胞現形 科學月刊編輯部
1975 巴耳提摩 杜貝可 田名
腫瘤病毒學先鋒 科學月刊編輯部
1976 布倫柏格 蓋達塞克
來自原始部落的靈感 科學月刊編輯部
1977 蓋勒明 夏里 雅蘿
荷爾蒙科學 林仁混、蕭水銀
1978 亞伯 納森斯 史密斯
生化奇兵──限制 林仁混
1979 柯馬克 郝殷斯費
電腦斷層始祖 陳光耀
1980 班納塞拉夫 道塞 史奈爾
免疫與遺傳 韓韶華
1981 史培利 休伯爾 維瑟爾
解析大腦 江建勳
1982 柏格斯壯 山妙遜 范恩
精液的祕密 周成功
1983 麥克林托克
玉米田裡的先知 林仁混
1984 桀尼 柯勒 麥爾斯坦
第一顆融合瘤誕生 胡承波
1985 布朗 古德斯坦
膽固醇里程碑 蕭明熙
1986 柯恩 李維蒙塔希妮
神經的起源 周成功
1987 利根川進
十萬個基因,百萬種抗體? 張東玄、周秀雲
1988 布萊克 艾利昂 希青斯
新藥高手 周成功
1989 畢夏普 法姆斯
建立癌症研究典範 周成功
1990 穆雷 湯姆斯
開創器官移植 蘇益仁
1991 奈爾 沙克曼
細胞膜上的密道 周成功
1992 費雪 克雷伯斯
酵素大千世界 周成功
1993 羅勃茲 夏普
一個「不連續」的冬天 周成功
1994 吉爾曼 羅德貝爾
G蛋白檔案 周成功
1995 路易士 紐斯蘭渥荷德 魏區豪斯
從果蠅看人類 孫以瀚
1996 杜赫堤 辛克納吉
T細胞的辨識智慧 賴明宗
1997 布魯希納
普恩蛋白之謎 羅時成
1998 傅加特 伊格那洛 穆拉德
空汙惡棍變寵兒 宋晏仁
1999 布洛貝爾
蛋白質的「郵遞區號」 羅時成
2000 卡爾森 葛林戈德 肯德爾
神經傳遞揭祕 潘震澤
2001 哈特威爾 亨特 諾斯
細胞分裂的調控 蘇金源
2002 布瑞納 霍維茲 薩爾斯頓
翻開細胞的生死簿 黃才芳、吳益群
2003 勞特伯 曼斯非爾德
磁振造影革命 李俊信
2004 艾克塞爾 芭珂
嗅覺生理知多少 潘震澤
圖片來源
第二版序 怎麼去看諾貝爾獎的門道
周成功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得主頒布之後,媒體或是學界都會對得獎人的生平與科學上的成就作一些介紹。介紹同時不免也會有許多議論:從今年的獲獎人是否實至名歸,到下年度的獎項會花落誰家。社會大眾往往關心臺灣什麼時候才會有諾貝爾獎得主出現;而學界領袖當然也不能免俗,往往隨性地撂下豪語:「未來二十年要為臺灣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甚至有人面對年輕學子時,也會以先知的口吻,斷言哪些熱門的研究領域才是未來競逐諾貝爾獎的正確方向。
這些對諾貝爾獎的迷思,其實不僅是台灣所獨有,在東方的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亦不例外,其中以日本「未來五十年拿下三十座諾貝爾獎」的承諾最令人嘆為觀止!
深入看諾貝爾獎的門道
表面上看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多寡當然反映出所在地區的學術實力。但是當舉國上下把它當成傳統「科舉」中另一個狀元頭銜的追逐,就不免讓人覺得我們這個社會對學術價值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看熱鬧的階段。其實諾貝爾獎代表的是西方學術社群中的一種「社會活動」,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倒是可以從熱鬧的表面下看出西方學術發展一些不同的門道。
譬如說,台灣最近為了大學該不該分級而爭吵不休。以美國加州為例,把大學分成研究、教學與社區等不同型態,做為政府輔助經費的依據,這個制度立刻成了我們高等教育改革的標竿,每個人朗朗上口的都是研究型大學,好像研究型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唯一方式。
我們不妨從過去諾貝爾獎得主的生平,來看看人家的學術領袖是怎麼培養出來的。過去三十年中,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有38位來自美國,分析這些諾貝爾獎得主是在哪些大學完成他們的基礎教育,我們會很訝異地發現他們最多的是來自小的博雅學院(Liberal Art College),其次則是歷史悠久並深具學術傳統的長春藤盟校。加州的研究型大學在這方面幾乎交了白卷!
學術領袖的成長之路
以美國生物醫學界當前最有影響力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例。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校長的巴耳提摩(David Baltimore)博士畢業於賓州的史瓦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而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現任史隆凱特靈癌病醫學中心主任的法姆斯(Harold E. Varmus)博士則來自麻州的阿默思特學院(Amherst College)。這兩所學院都不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甚至連個像樣的研究所都沒有,但是它們卻是以「博雅教育」著稱的小學校!
這些學校注重的是大學部學生文理教育的均衡發展,與培養學生基礎的學習能力。它們沒有什麼營養學分的「通識課程」,也沒有要膚淺地去培養什麼「人文素養」!在這些學校裡,每一門課都是扎扎實實的去開放學生的心靈與眼界。開發每位學生的潛力與洞識是它們的教育目標,專業訓練則留到研究所。
法姆斯大學畢業時主修是哲學與英國文學,而巴耳提摩大一到大三在生物系,大四則轉到化學系。他大二暑假在紐約的西奈山醫學院,大三暑假在長島的冷泉港研究所實習,大四則到賓州大學化學系作學士論文。史瓦茲摩爾學院給巴耳提摩的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科學訓練,反而是提供一個完全開放的學習空間,在這裡他所接觸到的自由人文經驗是無可取代的,他因此終身愛好古典音樂、藝術、攝影、政治及現代文學!從法姆斯與巴耳提摩身上,我們看到人家學術領袖的成長之路。
研究傳承五十載
另外,如果去分析歷年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出身與他們研究的主題,我們不難看出另一個有趣的訊息,那就是學術發展的潮流以及所謂學術傳統的傳承。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的柯里夫婦(Carl and Gerty Cori),他們在1947年因為研究肝醣代謝而得獎。柯里夫婦手下有一位醫生薩瑟蘭(Earl Sutherland),想探討肝醣代謝如何受到荷爾蒙的調控,結果發現細胞內的二級訊號--cAMP;薩瑟蘭因此在1971年得獎。柯里的另一位「導生」克雷伯斯(Edwin G. Krebs)則因為研究cAMP的作用機制,發現細胞利用蛋白質的磷酸化做為訊息傳遞的機制,而在1992年得獎。
薩瑟蘭與克雷伯斯奠定了「細胞訊息傳遞」這個研究領域的基礎。而薩瑟蘭又直接影響到吉爾曼(Alfred Gilman)及穆拉德(Ferid Murad)二人的研究方向。吉爾曼研究cAMP生成酵素的調控,發現一個蛋白質負責把荷爾蒙受體的訊號傳給cAMP生成酵素,進而促使細胞內cAMP增加。穆拉德則是發現cGMP,並進一步瞭解cGMP的生理作用。他們二人分別在 1994年及1998年得獎。
從柯里夫婦到穆拉德,歷經近五十年的時光,可以看出一個學術研究傳統的建立是不容易,但仍有其脈絡可尋,絕非我們在這裡吵吵鬧鬧便可短時間內見得成效的!
指引當前學術潮流
閱讀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還可以體會出另一重意義,就是它往往指引出當前學術發展的主流趨勢。
譬如說,細胞凋亡的現象早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就被英國科學家發現,但是它背後的生理意義曖昧不明,一直到研究線蟲發育的科學家發現細胞的凋亡受到一些基因的調控,「死亡程式」才立刻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顯學。研究線蟲的先驅布瑞納(Sydney Brenner)、薩爾斯頓(John Sulston)和霍維茲(H. Robert Horvitz)也就在2002年得獎。另外像1995年得獎者建立了利用果蠅研究胚胎發育的研究模式,2001年得獎者則開創了細胞週期調控的研究領域,都是很好的例子。
至於說哪些研究領域未來最可能得獎,我敢說大部分的猜測都屬無稽之談。開創性的研究突破不是用猜測或是用金錢可以堆出來的,靈感、努力加上一點運氣,恐怕還是成功最重要的條件!
每年10月,遠在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獎項得主,《科學月刊》就邀請該領域的專家描寫各位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獎原因,專家們通常樂意撰寫(出自「惺惺相惜」,或如英國史學家卡萊爾所說的「英雄崇拜」)。專家們在授課研究之餘,努力蒐集相關資訊和圖片,以端出「相得益彰」的作品。
雖說得獎內容常在科學研究的前沿,不易解釋清楚,但我們的專家就是有本事平易地描述其重要性。 天下文化公司自1982年成立以來,已擴充到經由科學、文化、財經等「全方位」地服務大眾,並頗受好評。我們愉快地合作多年,共同實踐普及科學服務的目標!此次再版,更加強內容和編輯,期望讀者更能「入寶山」而收穫更多。
──林基興(科學月刊社理事長)
人生有多少三十?在此千禧年際,即將而立的「科學月刊社」,和「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的《諾貝爾的榮耀──科學桂冠》三書,無疑是一場世紀末科學宴饗。
《科學月刊》是由一群熱中台灣科學普及的留學生、學者教授創辦,三十年來除了辦雜誌,也辦科學講座、研討會、科學營。期間人事雖有更迭,《科學月刊》無私奉獻的精神仍然代代相傳,成為民間推展科學教育的一股清流。
天下文化在民國七十一年以專業經營管理理念出版叢書,立刻建立起台灣文化出版業的品牌,提升台灣閱讀書籍的人口。繼經濟社會文化叢書之後,在林和、牟中原、李國偉和周成功(皆是《科學月刊》的中堅人物)策劃下,天下文化開始出版科學文化叢書,每本書都贏得讀者的喜愛,迅速建立了口碑。近年來科學文化叢書在譯作中也出現了國人的著作,《台灣蛇毒傳奇》、《線索》和《肝炎聖戰》讀來更令人感到親切。
科學月刊社為了擴大慶祝成立三十週年,將《科學月刊》歷年來由國內教授專家所撰、介紹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發明或發現的文章,委由天下文化重新編輯出版。這些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發明或發現都經過時間的考驗,是世界公認的傑作,他們的研究就如同藝術家完美的作品,流芳百世,值得讀者典藏閱讀。
科學與美學在展現人類探索無限的疆域時其實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挑戰著未知與極限,科學家和藝術家的成就都可以引領人們到達高峰的境界。我們可以享受聲樂家的繞樑之音、舞蹈家的律動之美、文學家的文字之情,我們當然也可以享受科學家追求的宇宙之真。
──羅時成(科學月刊社前理事長)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退休教授,天下文化「科學文化」叢書策畫者之一。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客座與兼任教授,目前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科學人》編譯委員。已出版著作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及《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三本,譯著有《人體生理學》、《潘朵拉的種子》、《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等二十餘本。
2005/04/25
BWS0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4444
311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