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摘錄自李國鼎先生的著作《經驗與信仰》、《工作與信仰》中精選出三篇文章〈從物理學者到財經學者〉反映了李先生的求學、求知過程以及他對各種財經、社會問題的看法;〈我與台灣科技三十年〉記錄了素有「科技教父」之稱的李資政篳路藍縷,推動台灣科技發展的經過;〈經濟發展與倫理建設〉則反映了他對台灣道德教育的關注。
這些文字是李國鼎先生敢想、敢說、敢作的忠實紀錄。
導言 敢想、敢說、敢做、敢愛 高希均
從物理學者到財經學者——我求知的過程和經驗
我與台灣科技三十年——由中美技術合作談到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
經濟發展與倫理建設——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群己關係的建立
敢想、敢說、敢做、敢愛 高希均
大多數人的貢獻,隨著時光隧道逐漸消失﹔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在他們在世的時候,其貢獻已經隨著歷史的腳印而更見顯現。
李國鼎先生正是這麼一個難得的的範例。他對台灣的貢獻是持久的、全面的。他既是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者之一,又是近十多年來推動資訊科技的功臣,更是提倡第六倫的先驅。
在今天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年代,李氏一生的言行,豎立了一個從政者的規範──敢想、敢說、敢做。
過去十五年中,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曾為李氏出版了兩本文集﹔《經驗與信仰》(一九九一年)、《經驗與工作》(一九八七年),書中詳述了李先生參與創造台灣奇蹟和推動科技發展的過程以及他對社會倫理、修身與信仰的看法。這些文字正式李氏敢想、敢說、敢做的忠實紀錄。
因為李氏敢想,才能想得遠想得深。因此就不斷出現新觀念、新方法、新政策。
因為李氏敢說,才能說真話、說實話。因此不斷傳播提出新觀念、新政策,不斷的寫文章、做演講。
因為李氏敢做,才能做得好、做得快、做得好。如果只敢想、敢說,而不敢做,那只是幻想和清談而已。李氏鍥而不捨地積極推動開創性,以及有時具有爭議性的政策(如加工出口區及第六倫)即是一例。其求好心切以及要求自己與要求僚屬依樣完美,人人熟知。
因為李氏敢愛,才能有所信基督教的愛心出發,愛國家、愛社會、愛眾人,他提倡以「愛」來消除恨,提倡散佈愛心。
李氏也愛才與重視人才的培養。在經濟與財政部長任內,不斷選送優秀同事出國深造。多位旅居在國外的我國專家或學者,常常因為與李氏一席談,或因他的熱心贊助,而決定回國投資、擔任公職或是教職。
即使在當年還沒有「泛政治化」的時候,任何一位肯想、肯說、肯做的部長,一面會受到人民輿論的讚揚,另一面又會受到一些政客們的忌妒。
因為敢想,就會受到好大喜功的責難。
因為敢說,就會聽到愛出風頭的批評。
因為敢做,就會與既得利益者衝突,引出惡意的攻擊。
李氏特別勉勵年輕人有四點認識:認清個人責任、多讀歷史、擴大視野,認定信仰。同時也認定「生也有涯、之也無涯」、「鍥而不捨的工作態度」、「是非分明」,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
通才中的專才,專才中的通才
李氏對台灣社會的熱愛反映在每一個他所鼓吹的觀念上,這位深具國際視野的資政,希望朝野共同努力,把ROC(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提昇為文化大國(Republic of Culture),把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換成永遠不沒落「台灣奇蹟」(Miracle inTaiwan)
本書特別從《經驗與信仰》、《工作與信仰》兩本書中精選出三篇文章〈從物理學者到財經學者〉反映了李先生的求學、求知過程以及他對各種財經、社會問題的看法;〈我與台灣科技三十年〉記錄了素有「科技教父」之稱的李資政篳路藍縷,推動台灣科技發展的經過;〈經濟發展與倫理建設〉則反映了他對台灣道德教育的關注。
對一位曾經早期走過台灣艱困貧窮時代的「經濟老兵」,按理說,應當充滿自信。但是當前泛政治化的瀰漫、從政著的私心、社會大眾的缺少愛心、是非觀念的模糊、群我倫理之難以落實,似乎都令這位逾八十的資政憂心。
幾年前我曾寫過「近三十年來,很難找到一位政府首長對台灣社會的全面發展,會像李氏那樣投入那麼多的心血,以及擁有那麼多的專長。他實在是通才中的專才,專才中的通才」。
細讀過這本書後,讀者大概會與我一樣,有這份真切的感受。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