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AI科學家、MIT機器人領域權威,也是天下文化《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作者 — 丹妮拉・羅斯博士(Dr. Daniela Rus)近日旋風訪台,天下文化於 9/18(四)上午台北萬豪酒店舉辦訪台唯一圓桌論壇
本論壇特邀跨領域意見領袖與會,包括: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 高希均、王力行、台達技術長 — 郭大維、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菱光科技董事長—黃育仁、 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華晶科技技術長—夏祖禹、歐特明電子產品策略行銷室協理—曾怡舜,一同就AI及機器人相關議題進行交流;並由ICRT總經理白健文(Tim Berge)擔任主持人。論壇全程以英文進行,展現國際交流的高度。
↑左起:許峻郎執行長、夏祖禹技術長、郭大維技術長、陳瑞杰董事長、高教授、Dr. Rus、王發行人、盧超群董事長、曾怡舜協理、白健文總經理、東友科技陳格猛經理
活動開場,高教授特別讚揚羅斯博士在AI及機器人領域的貢獻,以及羅斯博士以人文為本,極力確保科技為人類福祉帶來的正向影響;並強調在當前全球政經局勢下,企業們更應善用科技促成更美好且和平的世界。同時,高教授也推薦《我們的機器人與光明未來》,指其內容流暢輕快,即便非機器人專業研究者也能輕鬆駕馭,且讀完有意猶未盡之感。
高教授也向與會貴賓分享《遠見雜誌》八月號丹妮拉・羅斯博士的越洋專訪,歡迎各位同仁共讀。
↑丹妮拉・羅斯博士帶來精彩的科技趨勢短講,並分享MIT最新穎的研究成果。
羅斯博士指出,當前的 AI 儘管強大,但仍受限於數位領域,缺乏實體世界所需的常識與容錯能力。為解決這些挑戰,她提出了「實體 AI(Physical AI)」概念,旨在消弭數位與物理世界之間的鴻溝,並透過受大自然啟發的「液體網路(liquid networks)」創新技術,研發更高效、節能且能運行於小型設備上的 AI 系統。
此外,羅斯博士也分享了「具身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研究成果。她以章魚的靈活和象鼻的精巧為例,說明大自然生物如何展現卓越的「具身智慧」;並介紹如同真魚般協助海洋研究的魚形機器人,以及尚未正式發表的海龜機器人等。
羅斯博士特別讚譽台灣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不僅與全球頂尖大學及機構有密切的跨國研究合作,且於半導體領域的關鍵領導地位,以及完整的邊緣AI生態系、製造業和醫療保健等重要垂直領域,都為AI試點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在這場AI與機器人引領的科技變革中,台灣可善用於半導體和運算領域的卓越技術,創造一個AI可管理、具有隱私、且所有人皆能受益的美好未來。
在交流對談橋段,與會貴賓分別就各自專業領域以及於《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一書所獲得的啟發向羅斯博士請益,共同探討AI與機器人的未來發展、並提及在能源及技術等現實層面的挑戰與可能解方。
另一方面,也擴及教育層面的討論,包括如何促進產業與學術界的密切交流,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迭代。羅斯博士更建議,在培養AI素養之外,更應從小提供孩子多元的知識攝取,從文史藝術領域累積豐富的知識能量,作為日後創新思考的源泉;並且,強調教導孩子批判性思維、優秀的溝通能力、理解如何與他人合作等,都是在AI時代不容忽視的軟實力。
對科技持樂觀主義的羅斯博士最後提及,在我們創造科技以建造更美好的未來之際,必須思考一些深刻的問題。我們必須理解,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深具意識且有能力創造非凡技術與工具的物種,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為這一切負責,不僅僅是對我們自己、對後代子孫,更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因為我們是如此緊密相連。
這論壇活動也結合《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公益募書,特別感謝「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菱光科技、東友科技、華晶科技、富邦集團」熱情響應,將書籍公益贈閱至全國大專院校相關科系;讓羅斯博士多年的研究經驗、對產業趨勢的觀察以及對機器人的各式前瞻性的奇想,啟發年輕學子對未來的創新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