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天下文化自2023年9月起,邀請相信閱讀價值的知識領航家陽明海運,共同響應「科普啟航」行動方案,串聯全國27所高中職,精選30多種科普好書,分享超過10,000冊書籍,與各校師長共同協力,啟動台灣高中職學生科普學習的夢想旅程,透過書籍的啟發與知識的分享,我們期待培養出更多熱愛科學、具備創新思維的未來領袖!
特別感謝陽明海運鼎力支持,轉化企業能量,讓科普教育扎根高中職,將科普書籍送進三所學校:澎湖海事、台南海事、東港海事,成為各校師生的學習養分。這學期選書活動中,《為什麼要戀愛》榮登第一名,成為這三所學校師生的共同話題,以下是《為什麼要戀愛》中一段精彩內容,讓我們一同感受這本書的深刻魅力: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兩年之癢!四年之癢!
儘管人類某些方面的生物機制,會幫助「愛」倖存於生活的曲折起伏,但仍有其他危險等著我們,愛會以其他方式在漫漫人生中帶來考驗。
一般而言,談到未來,戀愛中的人總是感到心惶惶,因為絕大多數的情侶最終會以傷心分手收場。我們過去常說,美國半數的婚姻會以離婚告終,但隨著結婚的人愈來愈少,而且多半晚婚,離婚率隨之下降至39%左右,但數字依然偏高,而且未婚情侶分手的機率更高。
史丹佛社會學家羅森菲爾德(Michael Rosenfeld)持續追蹤同性戀和異性戀未婚情侶的分手率,並且發現:年輕的戀愛關係中,不論是異性戀或同性戀伴侶,在一起第一年的分手率均高達70%以上;第5年時,會下降到約20%;從那時起,每一年的分手率都呈現下降,直到兩人在一起20年時,同性戀情侶分手的機率會穩定維持於百分之5左右,而異性戀伴侶則為10%。
情侶分手的箇中原因,自然是錯綜複雜,但通常可歸結為兩大問題:與伴侶缺乏親密感或情感連結(所謂的「社會報償」),或感到被伴侶拒絕或背棄(即「社會威脅」)。心理學家認為,此兩種造成分手的主導因素中,缺乏社會報償對於關係的存亡,更具決定性的影響。
無論是發自內心的愛的宣言,還是甜蜜的笑容,在一段關係中有許多方式,能帶給大腦和身體獲得報償的感受。大腦的愛情網絡因報償而感受而活躍,它需要多巴胺,正如植物需要水、或電動車需要電。少了多巴胺,關係只會走下坡,這便是為何我們可以用大腦的化學物質來解釋人分手的原因。
正如前面章節所述,當人墜入愛河時,多巴胺會淹沒大腦的報償系統,使人產生愉悅的幸福感。然而,即使是最熱烈相愛的情侶,這種最一開始、強烈的情感,也可能隨時間發生變化,有些情侶會逐漸發展出更長期且具情感基礎的承諾關係,而有些人則可能因此分道揚鑣。
您或許聽說過「七年之癢」這個說法,但以科學上來說,更有根據的時間點是在一起兩年的瓶頸期。許多戀愛中的人因多巴胺而沉醉痴迷的腦袋,會在關係最初兩年的某個時間點,清醒過來,回到現實。
另一個關係出現危機的時期,是在第四年左右。美國生物人類學家費雪教授分析了各個文化的離婚率,發現情侶在此時的分手率出現高峰。費雪堅信,這個時間點恰好符合了孩子最需照料、以增加生存機會的時期,從演化觀點來看,在一起四年的時間長度,恰好足以讓伴侶共同撫育後代,度過最艱難的育兒期。
無論是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遺傳傾向,還是對多巴胺的渴望,戀愛關係歷經最初幾年後,自然而然「變得踏實」的感覺十分正常,這並不表示您與伴侶的關係出了問題,只是你們的關係逐漸改變,或者說好聽點,它正在演變成長。然而,缺乏正向、強烈的愛的感覺,會讓一些習慣了此種感受的人,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麼。
喬治亞大學心理學家拉夫納(Justin Lavner)與同事追蹤了338對配偶,觀察他們婚後最初18個月的關係變化,結果發現,無論這些夫婦的年齡或婚前是否同居,多數新婚夫婦短時間內的心情和個性,都經歷了顯著的變化。拉夫納研究團隊發現,夫妻感情變得不那麼融洽,丈夫變得較不外向,而妻子態度則變得較為保守。
想當然耳,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相當複雜,但是,對任何夫妻來說,其中一大問題關鍵在於:不論是相遇或相愛時,不要「受困」於關係。我們必須謹記一點,儘管科學證據顯示,兩人在一起的最初幾年有可能出現漸行漸遠的傾向,但傾向和真實命運之間,仍是有差別的。
如何與陌生人快速墜入愛河
在所有令人眼花撩亂討論當代愛情的場域中,其中一個最知名的,莫屬《紐約時報》廣受歡迎的「現代愛情」(Modern Love)專欄。該專欄自2004年以來,每週出刊一次,每年收到高達八千篇的投稿,堪稱整份報紙最令人嚮往的資產。2017年的「現代愛情」週年紀念特刊中,《紐約時報》決定介紹約翰和我的故事,我們深感榮幸。
我們講述了兩人如何相遇、最近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如何讓我們更親密;然後,我從自己的愛情研究中,總結了一些見解。一名攝影師來到我們的辦公室,拍下我倆微笑穿著實驗白袍的照片。報紙出刊時,約翰和我買下了附近每個報攤的報紙,以便我將這篇文章寄給在歐洲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紛紛傳來訊息,我們的愛情故事彷彿正式被公開傳為佳話,約翰和我也希望我倆的故事足以啟迪人心。
雖然這篇文章的刊出,讓我們興高采烈,但其影響力遠不及兩年前發表在「現代愛情」上的一篇熱門文章,標題為〈如何與陌生人快速墜入愛河〉。
這篇文章由溫哥華的寫作教師卡朗(Mandy Len Catron)投稿,她分享了自己與好友一同複製了著名的社會心理實驗,該實驗最初在1990年代由艾倫夫婦(見第150頁)與數位同事進行,主要在測試他們能否透過操縱某些人性特質,讓兩名隨機的陌生人墜入愛河。研究人員從不同的門,將年齡相仿的異性戀男女送入實驗室,並讓受試者面對面坐著,輪流應答一連串愈來愈私人的問題,總共36題。
一開始,提問的問題相當尋常,例如「你理想的晚宴客人為何?」,但旋即愈來愈深入,例如「你曾有過神祕預感自己將如何死去嗎?」不久後,這些問題便會促使受試者以各種方式互動,像是請兩人分別以「我們」做出三個真實陳述,例如「我們同處一室並感到……」。
此份問卷專門設計用來引導人揭露自我。艾倫夫婦的團隊不僅發現他們的實驗快速可靠的創造了形成浪漫愛情所需的親密感,還獲得一個出人意料的軼事類型數據:實驗後六個月,其中兩名研究對象步入了禮堂,這一對新人還邀請整個實驗室團隊參加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