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臺北醫學大學是國際醫療援助的典範,不僅將醫學教育與社會責任結合,體系中學校與附屬醫療機構,更深入非洲與偏鄉醫療現場超過20年,不只單向輸出技術,更進行跨文化的深度對話。
天下文化出版《這樣愛,給世界更多可能》詳細記錄北醫大體系執行國際醫療援助的歷程,是幫助友邦建立自助自立的真實故事,也期盼提供未來邦交行動更多啟發。
新書分享於 7/10 (四)舉辦,外交部政務次長陳明祺(右6)、北醫大校長吳麥斯(中)、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右5)、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副院長葉篤學(左6)、多位馬紹爾籍的雙和醫院醫師、北醫大國際醫療服務團校友等都帶來精彩內容,並有來自國合會、青年和平團代表共襄盛舉,感謝企劃出版李桂芬總編輯共襄盛舉,見證北醫大寫下的醫療援助新篇章。
活動開場,臺北醫學大學 吳麥斯 校長代表主辦單位致詞
國際醫療並非單純的援助行為,而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透過實踐國際醫療的過程,能夠開拓視野,激發對醫療領域多元議題的關注與深入研究,並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此外,這樣的實踐不僅有助於回饋社會,也能夠深化健康照護產業的鏈結,促進外交友誼的長久發展,並讓教育的價值得以向上延伸。
外交部 陳明祺次長
盛讚本書是台灣對外援助的珍貴紀錄,更是未來實踐國際醫療的藍圖。樂見經由北醫大的耕耘,對友邦的援助已經能從單點、臨時的救助,進入到系統地解決友邦醫療困境,真正做到透過智慧醫療響應榮邦計畫,體現價值外交的意涵。
萬芳醫院 劉燦宏院長
北醫大體系有國際醫療的熱血傳統,萬芳醫院也是最早自 2006 年便開始加入。雖然名為援助,過程卻受益更多。曾親眼見證許多醫生在參與國際行動的過程中,視野、心性獲得快速成長,並分享多個實際醫療故事與觀察,生動充滿省思。
北醫附醫教學部 葉篤學主任
曾任史瓦帝尼教學團前團長,分享在非洲土地上,北醫附醫如何以「授人以漁」的精神,協助史瓦帝尼建立國家醫學考試制度,也分享與在地非政府醫療機構組織合作,推廣永續醫學教育的成果與收穫,多段珍貴影片,猶如身歷現場。
雙和醫院一般外科住院醫師Cody Rumos Jack(馬紹爾籍)
台灣與馬紹爾多年在醫療領域上密切合作,甚至協助當地訓練醫師。雙和醫院 2017 年開始,便協助馬紹爾群島在馬久羅醫院建置畢業生實習設施及課程。
分享會上 4 位在台實習醫師皆出席,並由 Dr. Cody 代表分享訓練心得:How to be a doctor?
北醫大公共衛生學系校友 林子涵同學
北醫大海外服務性社團也幫助許多學生歷練成長,從教具、繪本等自發性的製作,更呼應充滿創意而積極的熱血行動。北醫大「飛洋國際服務團」2015 年首次踏足柬埔寨,如今十年有成,團員們不僅實踐 USR 精神,更在服務中歷練成長。
活動現場並進行授旗儀式,由吳麥斯校長授旗、陳明祺次長擔任見證人。為北醫大暑期 3 支國際醫療學生服務隊出團,獻上真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