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人生的快樂有兩種,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享受你所有的。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去除聰明與才智,人民可以獲得百倍的好處;去除仁德與義行,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去除機巧與利益,盜賊就不會出現。聖智、仁義、巧利是用來文飾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民有所依歸:表現單純,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欲望。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兩個學派異曲同工。
儒家也說養心,因為孟子認為心有四端,要發出來就需要「存養充擴」,所以清朝皇宮有個養心殿,便是以孟子的話作為參考。但是帝王真能做到寡欲嗎?老子說「見素抱樸」,單純與樸實其實是生命的原貌,就像小孩子一樣,不跟別人計較複雜的東西,別人也就找不到弱點,無從下手。單純樸實才能夠少私寡欲,自然能夠快樂,最理想的快樂就是知足,老子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就能永遠滿足了。降低欲望容易滿足,人的欲望如果是有形可見的物質,再多也不夠。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漢武帝「金屋藏嬌」,是說他為了青梅竹馬阿嬌打造金屋,花費極大。這是人類普遍的問題,很少人能夠超越。
西方諺語說:「人生的快樂有兩種,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享受你所有的。」多數人為了取得所要的,不斷去競爭,過程很刺激,最後勝過別人,但是這種快樂有限,因為它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第二種快樂是能夠就僅有的東西加以享受,這種快樂是源源不絕的,這樣的人生就很滿足了。通常我們只知道取得自己所要的,卻不知道珍惜,永遠在追逐新的目標,人生因而變得非常勞累,也非常不堪。
老子的「儉」就是要提醒我們,讓自己減少私心,化解欲望,這樣才能容易滿足而快樂。人生短短幾十年,時間一去不復返,每個生命階段都是唯一的,以前我也有「現在受苦,將來才會快樂」的幻覺,年輕的時候出國念書,飛機起飛時,內心想的是「風蕭蕭兮易水寒,不拿博士兮誓不回」。四年來,每天苦讀十幾個小時,可是最後我才發覺,慢慢念也可以念成。回國教書,最後升為正教授,人家還是稱我「傅教授」(副教授),這都是太執著了。當了教授以後,就不再有欲望了嗎?人如果永遠在追求,什麼時候才能停下來呢?恐怕就是進墳墓的時候吧!學習道家的意義,就是要讓自己隨時可以停下來,珍惜現在所有的一切。人有理想和抱負,也有各種欲望,這是正常的,但是因此忘記自己所擁有的,無法讓自己當下過得快樂,那就有問題了。
Photo:pixabay, 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