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想在世間追求某種成就,追求時又不了解世間規則,只堅持原則,這怎麼可以?
《莊子》中對於孔子有非常多的描述,在《莊子‧漁父》中,孔子有四件事情常常被提到: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孔子曾兩次被趕出魯國,他年輕時,因為魯國內部發生了動亂,為了避免嫌疑,他逃到了齊國。第二次是在他出任司寇時,進而行攝相事,代理宰相之職,即使他很有能力,但是魯定公對他信心不足,在一次祭祀之後,沒有按照禮的規定把祭肉送給孔子,他就開始周遊列國。所以歷史上說他兩次被逐出魯國。
孔子在衛國待了很長的時間,衛靈公在位時,國內情勢很複雜,靈公死後,由他的孫子接掌國君之位,因為其子跟夫人南子處不好而被趕出衛國。這個兒子聽說自己的兒子當了國君,一直想要回國搶回國君的位置。當時子路在衛國做官,為了維護他所效忠的國君,最後寡不敵眾被剁成肉醬。史書上寫孔子為了這事,好幾個月不敢吃肉醬。
子路忠肝義膽,卻落得這樣的下場,莊子說是孔子沒把學生教好,不知道如何化解災難,轉個彎再前進。當孔子從衛國離開之後,衛國人都不談孔子的事情,因為孔子的學生參加許多複雜的政治活動,這叫作削跡於衛,把他在衛國發生的事全部抹煞,就好像孔子沒到過衛國一樣。
第三是伐樹於宋。孔子批評宋國的大司馬桓魋,桓魋因而想殺孔子。後來孔子在宋國邊界的一棵大樹下講學,桓魋追殺過來,孔子帶著學生逃出邊界,桓魁就把那棵大樹砍掉。而後孔子帶著學生逃至陳國、蔡國之間,卻因此被圍困,七天沒有開伙吃飯,孔子也覺得很困惑,我這麼一個好人,有學問之後想到各國幫忙,為什麼卻到處碰壁?
莊子質疑的就是這一點:究竟是你有問題還是別人有問題?想在世間追求某種成就,追求的時候又不了解世間的遊戲規則,只是堅持儒家的原則,這怎麼可以?《莊子》對於細節的描寫就跟寫小說一樣,凸顯出儒家可貴的情操,但是卻認為它不合時宜,因為莊子的時代背景已經是戰國中期了。
莊子如何看待儒家?這可以用芻狗比喻。芻狗是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時放在祭桌上,讓大家跪拜,待祭祀完畢,芻狗馬上被丟棄,有的人撿去當柴燒,走路的人說不定還會踩過它。當令的東西,一旦過了時機,立刻變得一文不值。莊子說,儒家的思想在於把一文不值的東西搬過來,請大家實現。不過話又說回來,莊子對於孔子的情懷一向是肯定、欣賞、尊重的。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 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

Photo:https://goo.gl/Am3aX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