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潔癖」,是一種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有潔癖的人,認為所有的物品都遭到「污染」,只有透過不斷的「清洗」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圖片來源:unsplash
「潔癖」,是一種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有潔癖的人,認為所有的物品都遭到「污染」,只有透過不斷的「清洗」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所以與其說這些人有「潔癖」,更正確的說法是他們有「強迫症行為」,強迫自己總是要清洗。
以前,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症只是單純的心理疾病,但近年來,神經學者發現強迫症患者的大腦的確有些不同。他們發現,多數強迫症患者的基底核新陳代謝比正常人高出許多。
基底核與控制人類理智行為的「前額葉」有許多連接。 所以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過度旺盛的訊息傳達到前額神經中樞,影響了控制衝動的功能。同時,血清素及多巴胺這些神經遞質的失調,也可能造成強迫症。 所以,強迫症的起因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也需要生理和心理雙方面的治療評估。
治療強迫症,通常會使用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療法。為了調整血清素失調,醫生可能會開比較高劑量的抗憂鬱藥物,持續服用兩個月後可減緩強迫症,但必須長期服用才能夠防止症狀復發。而且藥物治療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
行為治療的效果不比藥物遜色,復發的機率也比純粹藥物治療來得低。認知行為療法,簡單來說就是重新訓練你的大腦。
在治療中,每當強迫思考浮現的時後,患者必須練習不做出強迫行為,學會如何與腦中的強迫感共存,訓練自己化解或轉移那個焦慮感。透過反覆的訓練,許多患者的強迫症狀都能夠得到妥善的控制。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輕微的強迫性思考,我建議你:首先,保持心情放鬆的狀態,培養「平常心」,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排斥只會使自己更加焦慮與痛苦, 同時,你要讓自己保持正念,什麼是正念呢?
Mindfulness。這是我一直在提倡的生活態度,簡單來說就是:注意自己當下的感受,但是不帶任何批判。如果有焦慮的負面情緒,就讓它像一朵烏雲似的,滑過你的天空,也就讓它掃過。學會接受它,反而就比較不會讓自己因為這個焦慮,而開始做各種不理性的強迫行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增強自信心。
強迫症與缺乏自信脫離不了關係,因為對某些事物有所恐懼,於是產生強迫思想與行為來緩解緊張的心理。也就是說,你必須在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就能夠幫助自己克服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