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歷史來自沉靜。來自一定時間距離之後,才能有安靜的凝視。
歷史來自沉靜。來自一定時間距離之後,才能有安靜的凝視。
我想向那些敢於突破禁忌的人致敬。還記得十幾年前,大陸《南方周末》的朋友問我,台灣如何走出戒嚴的年代。我說起了閱讀禁書的往事,作者與編輯如何與當局玩「貓鼠之間」的遊戲,書報攤如何偷偷賣禁書等等。他們很感興趣,於是我寫了〈禁書的故事〉一文,後來被大陸許多媒體轉載。我深深感念這些敢寫敢碰撞禁忌的文化人,如果不是他們,自由主義的火種不會傳承至今。
不僅是自由主義,還有人道主義者。
我想向台灣永遠的人道主義者、左翼的思想家林書揚先生致敬。他一生堅持社會主義信仰,坐牢三十四年,不僅未抹去他的信念,反而使他更堅定。他在獄中幾度面臨死亡,卻讀書不輟,即使在晚年,仍帶著年輕人讀《資本論》。那「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情懷,是生命的典範。
我想向黃順興先生致敬,他在台灣是一個異議者,堅定的民主實踐者。即使在戒嚴時代去了大陸,成為「人大常委」,卻不改本色,幾度要求大陸實施民主改革,而在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中,他身披紅色彩帶,寫著「人大常委黃順興」的身影,如此孤單,如此堅持。那是一個終生活得有尊嚴、有原則的典範,值得敬佩。
我想向陳映真先生致敬。陳映真先生的作品與社會實踐,遍及文學、文化理論、政治、社會運動等,深遠的影響,不言而喻。他是我文學上的導師,也是思想上的指引者。即使在二○○七年選舉最忙亂的時刻,一旦夢見他,我就非了解他的狀況不可,否則整日心難安。這一篇小文,是為了祝福他早日康復。
吳耀忠是我此生中,最為惦念的人。他生前苦苦徘徊於酒鄉與清醒之間,沉淪與提升之間,藝術與政治之間,是極為矛盾的典型。我總是在許多時刻想起他,在心底說:如果你還在啊,就好了……。他的痛苦與挫折,沉淪與昇華,是我思考人生最好的借鏡,願意以此文,向他深深致敬。
王晶文是我年輕時,一起寫詩、寫報導文學、參與社會運動的兄弟。他當過電影《戀戀風塵》的男主角,卻沉默少言,尋常渡日。在我們浪蕩江湖的迷亂中,他往往是沉靜的陪伴者。在我最需要安靜的時刻,他陽明山的家會是一個可以隱遁的小角落。我們曾一起旅行,卻不料年輕的他竟先遠行了。午夜夢迴,想起來就覺得浮生無依,如露亦如電,能做的,該做的,就放手去做吧。至今,我仍深深感念他所示現的這一課,永恆的一課。
數位編輯整理:陳宣妙,邱千瑜
Photo:Bunkichi Chang,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