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吳淡如新書《這一生值得好好活》分享,宇宙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是男是女。不要期待由社會制度送來給你「公平」,天上從來沒有掉下過公平二字。不要跟貶低你的人爭取口頭肯定,你對自己不但可以公平,還可以很偏心,用你的能力扎扎實實的疼愛自己的生命。
其實有些東西,也不能只算在重男輕女這個傳統觀念頭上。很多表象只是冰山一角,有百分之90的東西沉在水面下,那些才是原因。如果用植物來形容,很像你在拔野草的時候,會發現看來小小的一株不起眼小雜草,其實它的根系盤根錯節,遍布好大片土壤。
過了不惑之年後,我弟曾經對我說:「姐,媽是比較重男輕女,而且口頭上對你嚴厲一點沒錯,不過,你可不要以為我的童年過得比較好,我也很慘啊。尤其是你去台北念高中之後,我就發現我首當其衝了。」
他的這句話或可解釋為:比較被重視的兒子顯然也沒在同一個家庭中過得比較快樂。
有天我把我弟的這句話,告訴一位跟我抱怨她在家受到重男輕女待遇的中年女子,她愣住了。有趣的是她回家問兄弟,兄弟坦誠相告,她才發現,她一點都不用嫉妒兄弟們。他們有「被重視」的苦,雖然他們在讀書和就業上的確獲得比她稍多的資源,然而他們也揹著沉重的心理壓力。不一樣,但沒有比較輕鬆。任何失衡家庭,哪個性別都有莫名的壓力。
一個情緒不成熟的家庭,其實所有人都在受苦。不信?你問問看。我觀察所有重男輕女的家庭後發現:女兒覺得被輕視,而被重視的兒子也沒真的覺得很好過。
那是一個根系龐大的問題。被輕視者變委屈,被重視者不快樂。沒有和諧感就沒有舒適感。
在重男輕女狀況嚴重籠罩下的女人,是連自己獨自享受一些自由快樂時光,都會有罪惡感的。她們也不容許別的女人有「展翅高飛」的快樂感。
在這個社群媒體已經很普遍的時代,還大剌剌表現「輕女」情結的,常常還是女人。我在臉書如果PO上出國的照片,通常下頭會出現一些「理所當然」的女性留言(我統計過,竟然全是女性),問道:「怎麼女兒沒去?怎麼老公沒去?」
好像女人自己出去享樂(對我而言,可能是個人旅行、出國讀書或開會)是一件不太合理的事,我懷疑在這個時代,她們還認為已婚女人一定要帶著老公和小孩才能搭機。
我知道,她們不是故意的,這是無意識的女性自貶問題。
「×× (我女兒名)媽媽,有一天我問××,你媽一定很忙,不常在家吧?她竟然告訴我說,你除了出國之外,都在家裡等她回家,而且還說媽媽煮的飯很好吃。」孩子念了國中之後,有一次我到學校和某位女老師面談,她這麼對我說。
這些話應該是想「褒獎」我,說我其實還是個負責任的媽媽之類的。但我聽出了弦外之音,也就是這位比我小20歲以上的老師,心裡斬釘截鐵的充滿「有事業的媽媽一定不是好媽媽」、「工作表現傑出的女性一定疏於照顧家庭」的聲音。我很驚訝她對孩子這麼說,而我對她話中的思想更加驚訝。
只要孩子在聯絡簿上寫「星期天爸爸帶我去騎腳踏車,很快樂」,她就會在後頭補上「也要叫媽媽去喔」。
呵,我並沒有多說些什麼,我知道這種觀念很難移轉,「你這種還在為自身事業奮鬥的媽媽,肯定是個失責媽媽」是她根深柢固的觀念。
依據我的經驗,這位老師的原生家庭,應該也有個重男輕女的黑洞吧?儘管受了高等教育或心理學訓練,她仍然是一個對 Working Woman 有著深刻歧視的人。她不是故意的,只是無意識的傳遞傳統的看法。但她如果有這樣的「預設成見」,那麼她必然在工作與家庭中受著嚴重掙扎,對於身為職業女性有著深沉的無力感和罪惡感。
與其糾結,不如無視。如果你明白許多東西的確只是「傳統幽靈的呢喃」。
「我爸從小就跟我說女人念書沒有用,叫我國中畢業就去當女工!」大約40歲的她,這麼說起自己曾有的處境。她飽含辛酸,話語中似乎在責怪父親生病時,與父母同住的兄嫂們沒做得太好。從她說的故事中,我看到「不想被輕視,卻糾結於曾經被輕視」的情結,所以她在家中出事時,會衝進原生家庭承擔重責,來證明「看,爸爸,我比你的兒子們有用」,而兄嫂們並不是真的不負責任。
被看輕者常常回到原生家庭中過度承擔。「他有叫你真的當女工?」我問。
「沒......沒有啊。」她說。
「那麼你只能當他是無意識的嗆聲吧。他所受的教育不高,所以他實在也控制不了自己說什麼,他只是依照著重男輕女的傳統在呢喃。」
我這麼說,是希望她不要因為過度在意這種呢喃,而沒有把事做對。如果我們真的要幫忙原生家庭,我們要做的是理性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此時證明自己比較行。被輕視的女兒常想證明「你過去沒太重視我,是錯的」,但這不是讓家庭度過危機的好方向,反而是製造新的衝突或分裂,讓自己更不好受。
口頭上,女人還要承受這種呢喃許多年,但請不要糾結於這些幽靈似的呢喃吧,糾結太久無益。對於所謂重男輕女,我們恐怕沒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幾千年來所累積、處處充滿這種隱形傳統種子的土壤全部燒掉重練。身為現代女性,你再怎麼潮,再怎麼優秀,你的心中或多或少還是有這些種子的存在,而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不要讓這些種子繼續在你的心中長成遮蔭大樹。別人怎麼說,就當耳邊風吧,別把不值得的東西捕捉貯藏在心裡。
如果一個問題是「大多數人都遇到的問題」,那麼抱怨、憤怒、不斷為此糾結沒有用,為集體爭平等似乎也已緩不濟急。那麼,你首先要為自己,將它帶給你的負作用喊Cut!我們最好問自己,怎麼樣才能消除自己的陰影,而不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因於它。如果你真的想洗掉這些影響,卻耽溺於受害者情結,是正向認同的一種扭曲表現。
對我來說,有用的只有這個方法吧:
● 停止糾結
● 察覺
● 拒絕認同
● 看重你自己
不要繼續傳播給下一代(請你在意對兒子和女兒的訓話,有什麼不一樣)。抱怨和不斷的憤怒,反而會加深你的受害者情結,而受害者情結對於讓你過得好,從來沒有正面幫助。
你要先明白,宇宙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是男是女。不要期待由社會制度送來給你「公平」,天上從來沒有掉下過公平二字。不要跟貶低你的人爭取口頭肯定,你對自己不但可以公平,還可以很偏心,用你的能力扎扎實實的疼愛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