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高希均教授新作《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指出,當資源誤用變成貪汙的動機時,那就變成了最可怕的勾結;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疏忽,損傷了國家的形象;也不要由於自己深厚的好意,反而帶來了資源的浪費。
※本文擷取自高希均教授新作《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五冊)》之《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有效地利用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所產生的經濟後果遠比貪汙更可怕。
(一)
貪汙,不論它是發生在政府或民營的機構,不論它數額的多寡,不論它方式的不同,都是令人痛心的。因為它一面破壞法紀,助長權勢;另一方面又腐蝕民心,造成特權。
台灣三十年來進步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人民對政府高階層人員的尊敬與信賴:尊敬他們的品格,信賴他們的操守。
儘管貪汙受到人人指責,但在某些時空情況下,也可能會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例。社會上每一個人,可站在自己的價值系統及知識領域中,參與討論貪汙是否最可怕?有沒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例?然後一起來減少這種不幸的現象。
(二)
筆者則認為:在台灣目前情況下,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把其擁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其所產生的經濟後果,遠比零碎的、低階層的、偶發的貪汙更可怕。
任何國家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國更是如此。這些可用的資源有些是有形的如可支配的經費(中央及地方)及可調度的人力(各級公務員);有些則是無形的(─) 如合乎潮流的典章制度及受人尊重的國家形象。當這些資源的使用效率未被充分發(─) 揮時,損及的不僅是短期的人民的利益,也是長期的國家的利益。
讓我們假想一些資源誤用的例子:
此外,不切實際的法令、緩慢的行政效率、有關部門的缺少配合,都減少了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有效利用。
上述假想的六個可能性,說明了政府部門對資源之誤用可能來自決策時對:
更具體地說,政府部門對有限資源之誤用,基本上是來自於對優先次序(priority)的判斷錯誤。
(三)
為什麼資源誤用或浪費往往可能比貪汙更可怕呢?試從貪汙過程來看:
第一:貪汙者或串謀者本身提心吊膽。
第二:貪汙在大多數情況下,牽涉的數目很少超過百萬或千萬台幣。
第三:貪汙一經發現就可依法追查辦理。
第四:社會上對於貪汙無不唾棄譴責。
把資源誤用與貪汙相比,值得我們深思的有三個大問題:
第一:政府多多少少有套辦法在防止貪汙及懲罰貪汙。但我們是否已有一套辦法可使各級政府有效地利用國家資源?
第二:當一個貪汙的基層人員收了小紅包,可能判刑數年;但一個清廉的高階層人員做錯了一個大決定,浪費了國家幾千萬或幾億的經費時,我們該怎樣處理?(相反地,當一位政府首長做了正確的決定,為國家節省了可觀的支出,是否應當要有其他獎勵呢?)
第三:當一個公務員既不貪汙,也不肯做事,但事實上是天天在腐蝕國家的無形資源政府的形象,我們又有什麼辦法來淘汰來改善?另有些人忙著開不必開的會,寫(─) 沒人看的工作報告,這種浪費又該如何避免?
當資源誤用變成貪汙的動機時,那就變成了最可怕的勾結。
(四)
當我們逐漸地步入現代工業化社會時,應當首先把貪汙落後國家的通病掃除,然後集中全力追求開發國家的特徵資源的有效利(─) 用。綜上所述,筆者(─) 樂意提出四點結論:
第一:不貪汙只是一個參政者的極起碼條件。清廉不保證會做正確的政策決定,貪汙當然加大了政策錯誤的可能性。
第二:這些優先次序判斷錯誤的根源,在我國現況下,絕少是因為決策者的私心,絕大多數是由於決策過程中內部參謀作業的不周全,以及外界利益團體的壓力。
第三:政府當局應深切瞭解:自身最好的用意無法保證會產生最好的效果;當然也就不可能保證資源會被充分地有效利用。因此,重視現代化的決策過程是當前迫切需要的。
第四:要避免國家資源的誤用,只有透過一個現代化的決策過程:以專業知識,來減少參謀作業的不周全。以輿論及民意,來減少利益團體的壓力。以嚴格的獎懲辦法,來減少犯法的貪汙以及不犯法的資源誤用。
同時,擔任公職的人,似乎可以記住:
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疏忽,損傷了國家的形象;也不要由於自己深厚的好意,反而帶來了資源的浪費。
1982年3月號《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