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高希均教授在《人生就該這麼精采》推薦序中回顧孟雄多姿多彩的一生,從台北醫學院校長到監察委員,不僅展現了他的醫者之心、教育家胸懷,更透過他的攝影師之眼看向世界,書中整理出的謝董事長五十五則「生命智慧」更是值得推廣。
文 /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第五位」公子
1950 年代的台灣,百廢待舉。我在那時的省立台中農學院主修農業經濟,1958 年畢業,幸運地獲有獎學金,1959 年能去美國研究經濟發展。
5 年後(1964),畢業後又幸運地受邀赴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經濟系任教,講授「落後國家中的經濟發展」,這正是我最關心的課題。在美國教書與研究是分不開的,就不斷利用寒暑假時間分赴世界落後各地參訪。當有機會時,心中的首選當然就是台灣。
1969 年接到當時經合會祕書長李國鼎先生的邀請,因他曾讀過我用中文剛出版的《經濟發展導論》,來討論台灣的人力資源運用問題。回到了離開 10 年的台灣,在各方面已有顯著的改進,令人興奮。
在「人才外流」(brain drain)最流行也最嚴重的年代,台灣留學生返台就業是件「新聞」。當時台大熱門的理工科系的畢業生,絕少不出國的。但是隨著台灣經濟逐漸地起飛,到了 1970 年代中後期已有明顯的改善。那時在留學生群中流行的一個名詞是「四公子」(一個略有羨慕但無惡意的名詞),它是指沈君山、錢復、連戰、陳履安,四位政府首長的「公子」,都先後在美國名校得了博士後回來,擔任公職,他們的父親分別擔任過農復會主任委員、台大校長、內政部長、副總統。這四位博士的回國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報效國家,建設台灣」。
自己是一個軍人子弟,從 1969 年第一次回來後,幾乎每年都返台開會或做研究,也就先後認識了這「四位公子」,變成很熟悉的友人。(連戰在 1965 年芝加哥取得博士後,即至我教書的威州大政治系任教,認識最早。)稍後我立刻發現其中少了一位關鍵的「公子」,那就是 1969 年回國貢獻的謝東閔省主席及副總統的公子:婦產科醫師謝孟雄。
此刻一本關於孟雄一生的書《人生就該這麼精采》出版了,正可彌補少了他這位「公子」的缺憾。認識孟雄是 1970 年代後期,孟雄、君山和我都被邀出任「明德基金會董事」(台塑王永慶董事長所創設,自己受邀請假返台創設「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二)精采一生
回想 40 多年前,孟雄時任台北醫學院校長,由於年齡相近,志趣相投,關心的公共議題相同,因此展開了近半世紀的交往。儘管他的專業是醫學,我讀的是經濟,但我們對當時蓬勃發展的台灣社會充滿了信心,也對下一代欠缺人文修養與素質,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焦慮。
在全球化時代,我心目中的「知識人」要擁有四個學養: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這四項可泛稱為「人文情懷」的學養,孟雄不僅充分體現於自身,更積極透過教育,影響年輕學子。
在他擔任 5 年(1978~1983)台北醫學院校長任內,不畏艱難,有多種建樹及革新,有幾句金句來形容這一挑戰:
(1)不夠困難的工作,不會輪到我。
(2)危機就是轉機,由負變正才有意思。
(3)沒錢,就要有沒錢的做法,第一步從亮點做起。
10 年後又擔任了 6 年公職(1993~1999)監察委員,然後堅辭婉謝再提名。他的新使命是再回到父親謝東閔先生創辦的實踐大學,接任校長,積極為社會培育才德兼備且具人文關懷、生活創意、科學素養與國際視野的人才。他對人文教育的重視與推廣,也成為了實踐大學受人稱讚的特色。
在這本《人生就該這麼精采》中,作者李宜蓁詳實記錄了孟雄在生命各階段的 55 則生命智慧,從志業、興趣、成就到價值觀,不僅展現了他的醫者之心、教育家胸懷,更透過他的攝影師之眼看向世界,與讀者分享他歷經戰亂的顛沛童年、歷經奮鬥的求學時期,到多方「斜槓」的職業生涯。
無論是投身醫學、教育或企業管理,孟雄皆秉持著「勤勞是快樂的關鍵」的信念,不僅展現出堅韌與樂觀的態度,更將父親傳承的閱讀習慣以及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落實在生活與工作中。書中精采的生命故事和幽默的自述,不僅傳達了他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更啟發讀者活出真我、追求卓越。
(三)「分享」勝過「擁有」
人文素養有很多層面,從文學、哲學,到音樂、建築、藝術……。攝影——或者對影像的捕捉與紀錄——也正是其中一支。
孟雄在攝影方面他有自己突出的造詣。在他出版的多本攝影集中,有些我曾在現場的博物館中看到過原作。經過他的拍攝,原作的風韻栩栩如生,藝術的永久性在這些照片中活生生地浮現。
多年來我提倡「分享勝過擁有」,回顧孟雄多姿多彩的一生,展讀謝校長的攝影專集,他讓我們「分享」了他最珍貴的藝術世界,就如我們「擁有」了這些藝術傑作一樣。
政治是一時的,監察委員是一時的;藝術是持久的,教育是持久的。
2003 年 8 月,十多位好朋友組織了一個捷克首都「布拉格之旅」。10 天的行程中,名譽團長孟雄一路上如數家珍地細述歐洲文明與捷克風土人情,使每一位學有專精的團員,內心感受到「專業內內行」不夠,還要追求「專業外不外行」。
回到台北,朋友們還舉辦了一個不公開的布拉格影展。最好的照片當然都是孟雄攝影的。
孟雄的灑脫與成功,要歸功於來自父親的教誨與妻子的支持。他的夫人:林澄枝女士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女性。在澄枝擔任「實踐」校長時,我常接受她的邀請與年輕學生討論我所提倡的進步觀念;她後來擔任文建會主委時,也有積極的表現與卓越的成就。這對夫婦實在是台灣社會珍貴的資產。
2005 年 7 月當謝校長卸下實踐大學校長重責時,他留下了萬千學子對他的懷念;幸好他現在仍是實踐大學的董事長,領導近 1 萬2 千名師生,持續貢獻邁進。
附記
當我知道「天下文化」有機會出版老友實踐大學謝孟雄董事長傳記的時候,我心裡在想,四位聰慧的女兒大概會要我寫篇序。事實上,過去已經為孟雄出版過的三本書分別寫過「心得」。
果然邀請來了,給了我足夠的閱讀與寫作時間。我居然二週內就寫好了我心目中的孟雄的精采的一生。
沒想到寫完後才看到這本近六萬字的新書《人生就該這麼精采》,寫得那麼生動,也增加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事與人,幾乎想重寫一篇「讀後心得」。思之再三,我還是應當用我原來所認識的謝校長。其他好友及學生輩,趕快一起分享你們和謝董事長的故事。
唯一要強調的是:書中敘述澄枝失智後,孟雄的愛心與耐心,是我以前不十分清楚的;讀後真是令人心痛感動。傳記中四位女兒寫下對父母的感恩,也正反映出一個快樂家庭的孝思與美滿。
書中整理出的謝董事長五十五則「生命智慧」更是值得推廣,應當把這五十五則匯聚在一起編印成冊:成為當代「青年守則」,宛如我們年輕時背誦的「青年守則十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