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張作錦是台灣社會及新聞事件半世紀變化中,站在前線的見證人。 他這些銳利生動的評論,使海內外讀者宛如身歷其境。普遍被他的才華所折服,似乎又很難不引起迷惘。這就需要21世紀中國人、台灣人、華人做深刻的反思……
張社長在《聯副》「感時篇」專欄寫了二十七年(1987-2014),海內外矚目。這兩本選集:一本為《誰說民主不亡國》(共96篇);另一本《江山勿留後人愁》(共110篇),所跨越的二十七年,正是兩岸經濟起飛與民主發展的關鍵歲月。台灣這邊,民主浪潮席捲一切,兩岸關係從李陳的「兩國論」到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大陸那邊,在改革開放與全球化推波助瀾之下,快速成長,已在全球經濟棋盤上舉足輕重;美國則在外交受挫內政受阻下陷入「相對衰退」(relative decline)。
兩本書中匯集的兩百篇文章,是以台灣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等主題為評論焦點;以兩岸關係,大陸崛起,美國政情等作為背景比較。現就第一本書稍作評述。它分成五部,每部所定的標題,正反映出作者思維的大脈絡,可稱之為「對兩岸時局的五項大觀察」:
第一項觀察:台灣,成於民主,敗於民主?
其中「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請王金平離開立法院」都是充滿道德勇氣,傳誦一時的評論。
第二項觀察:政客收買選票,百姓零售國家
評論指出:台灣應當要有「執不執政的黨,都必須是負責任的黨」,事實上看到的卻是「不管是什麼,我都反對到底」。因此「國家領導人困死於政治壓力」,「官民合力使台灣破產」。這就是明年一月總統大選前的淒慘實況。有人好奇地問:為什麼還會有人要去選總統?
第三項觀察:台灣只能是「短暫的富裕」?
剛去世的李光耀,在其最後一本遺著《李光耀觀天下》中,未提台灣。作者感慨的說「李光耀的天下已無台灣」。他續問:「台灣的大亂要開始了?」我的看法:台灣長期經濟下滑,就像絕大多數歐美國家(它們的經濟成長率大都在1~3%之間),從1990年李登輝推動民主化就開始。高度威權的中共可以維持較高的成長,低度威權的新加坡也可維持比其他三小龍較高的成長。民主的代價就是犧牲二至三個百分的成長率。
第四項觀察:自由而無秩序,終將失去自由
環繞這項觀察,作者用27篇文章來反覆討論。流行的「媒體誤國論」誇大嗎?作者提出:「新聞『製造工業』仍未夕陽」,「專業記者愈來愈難找了?」;作者更問「什麼樣的『人』辦報才好」、「沒有人性才能做傳媒」這兩篇與我這篇短文的標題正可相互呼應。
第五項觀察:獅,醒了;龍,怎樣了?
面對「統,不願;獨,不敢;維持現狀,不甘」,作者提出了「大陸現代化是統一條件」,「贊成以公投決定台灣統獨」。當前的狀況是:在世界舞台上,大陸已與美國分庭抗禮;台灣只能自求多福。如果還有一些人堅持仍要鎖國,不要與大陸多來往;那麼台灣真就會加速走上衰落之路。如果「兩岸一家親」,資源相互合作、整合,讓台灣跳在大陸的肩膀上,雙方互補互利,那麼台灣還有機會靠經濟實力,維持相當尊嚴。
三十年來睡獅醒了,也開始發威了;小龍在民主-民粹的困境與僵局中,已是欲振乏力了。
個人僅就第一本書《誰說民主不亡國》,歸納五點,略予介紹;另一本書《江山勿留後人愁》中,同樣有不少深切、動人的評論,值得讀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