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從西安事變以來,全國團結一致、共赴國難的氣氛,在盧溝橋事件爆發後,達到了最高峰。
一九七六年八月的一天下午,高雄市愛河五福橋畔,電影《八百壯士》拍攝片場。
盛暑的高雄,熱氣逼人。但是在攝影師的鏡頭螢幕裡,這裡是一九三七年初秋的上海。這天拍攝的是女主角林青霞的戲份。不過,拍攝現場除了導演、攝影師、
場務、演員等劇組人員以外,還有一名身著正式服裝、四處熱心奔走的中年大嬸。
這位女士在片場的身分,是拍攝顧問,可是她卻到處指導,對導演和演員,「不斷指點應該這樣這樣」。弄得導演丁善璽雙手一攤,說道:「全聽你的。」於是,顧問當場升格成了導演,等到她一離開,丁導演手執導演筒,表示一切重來,全部按照劇本拍攝。於是,熱心顧問的短暫導演生涯,就此宣告落幕。
這位熱心的中年大嬸不是別人,正是近四十年前冒著日軍砲火進入四行倉庫,向守軍「八百壯士」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在熱心指導拍攝的同時,當年兵凶戰危、硝煙烽火的情境,一定鮮明的在她的腦海當中重現。
楊惠敏參與的是淞滬會戰當中最為振奮人心的一幕,她向孤軍致送國旗的壯舉,以及守在四行倉庫裡的官兵,全都是精心安排下的行動。這些行動所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在盧溝橋事件之後,上海這座中國最大城市,地狹人稠,街巷密布,又為什麼會成為中日兩方血肉拚殺的決死戰場?
(本段情節,根據楊惠敏女士之子朱復轟先生撰文〈我的母親楊惠敏〉改寫,朱文收於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編,《走過抗戰歲月: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一甲子文集》(台北:黎明文化,2005),頁37。)
展示決心
從西安事變以來,全國團結一致、共赴國難的氣氛,在盧溝橋事件爆發後,達到了最高峰。如廣西的白崇禧,廣東的陳銘樞,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山西的
閻錫山等曾經反對過蔣中正的地方勢力領袖,在八月初都先後抵達南京;甚至連中共都在七月二十二日發表《 共赴國難宣言》, 宣示服從國民政府領導,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並且派遣朱德、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人到南京。
八月七日,蔣中正召開國防黨政聯席會議,各地方軍事領袖都出席參加,蔣在會上宣示,戰事一起, 「各省與中央須完全一致,各無異心,各無異言。」與會人員全體起立,一致贊成。
可是,儘管表面上各地方勢力領袖看似鼎力擁戴中央抗戰,私底下心中難免懷疑揣測:蔣委員長的抗戰決心,究竟有多麼堅強?抗戰,會不會又是中央藉以削弱地方實力的藉口?而南京在盧溝橋事件爆發之後,一直苦於無法掌握華北宋哲元等人的意向。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促使蔣中正思考在國民政府能夠直接掌控的地區,和日本進行一場可以影響國際觀感的戰爭,並且藉此向地方勢力展現中央抗日的堅定決心。他所選定的地方,就是上海。
蔣對麾下高級將領表示: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
事實上,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蔣都必須在上海這個「十里洋場」顯示抗日的決心。
十里洋場
鴉片戰爭以前的上海,還只是一個小縣城。根據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和之後的《五口通商章程》規定,英國人可以在條約規定的五個口岸內「 租地建屋」, 並且派遣領事。英方尚且半帶強迫性質的與地方官府商定, 劃出一塊區域,供該國商人居住,這就是上海租界的起源。英、美、義在內的西方各國,在上海縣城以北、黃浦江邊的一片荒地上,建設成一個符合西方商業利益與生活機能的城市。之後,除了法國租界外,其他各國租界聯合起來,稱「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 既是西方人在中國的「 化外之地」, 冒險家與投機份子的樂土, 風華絕代的「十里洋場」;也是電影《精武門》、《霍元甲》裡日本人橫行霸道、公園門口張貼「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的屈辱之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日本在租界的勢力快速擴張,日軍海軍陸戰隊在虹口興建的司令部,鋼筋水泥、樓高四層、完全要塞化。上海有日本駐軍七千人。和在東北、華北的情形類似,日本上海軍部時常藉由日軍和中國警察、民眾的摩擦,威逼中方取締反日團體與活動。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駐軍與中國抗日團體爆發衝突,之後大舉增兵上海。中方上海駐軍是廣東部隊第十九路軍,在日軍進攻時奮勇抵抗,蔣中正這時剛回到政府,立刻調集中央軍兩個師,以第十九路軍的名義參加作戰。這次衝突,史稱「一二八淞滬之役」,是中日兩國在上海武裝衝突的先聲。
盧溝橋事件爆發後,上海的緊張氣氛陡然升高。上海即將爆發戰事的謠傳甚囂塵上。日僑學童上下學都須軍警護送。八月九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疑似在偵查虹橋機場時遭到中國保安隊射殺,日方照例要求懲兇、賠償,東京也有增兵上海,以保護僑民的提議。但是,此時東京並不曉得,一場由中方發動的上海攻勢,已經在倒數計時了。
摘自《決勝看八年》
Photo:Koshy Kosh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