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這裡面牽涉到兩件事,第一是細菌的汙染;其次則是食物風味及組織的劣化。

這裡面牽涉到兩件事,第一是細菌的汙染;其次則是食物風味及組織的劣化。我們先來談談細菌汙染的問題。細菌喜歡吃的東西和我們一樣,因此我們的食物裡總是有很多的細菌。它們也要有水才能生存,因此特別喜歡潮濕的環境。一些乾燥的食物,例如鹽、糖或米,總是很少有細菌。但雖然我們吃的食物裡有細菌,並不表示我們吃了就會有問題。會不會生病要看細菌的種類,而最重要的還是數量的問題。會使我們不適的,通常是因為大量的細菌。
冷凍並不能殺死細菌,只是使它們的增生率大幅降低。冷凍食品解凍後,細菌的增長速率又快速上升,尤其是食物的溫度到達室溫後,細菌的增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如果這時候我們再把食物冷凍,食物裡的細菌數量比當初將它解凍時,要多得多了。而且,雖然冷凍會使細菌增生的速率降低,但它們還是會持續增生。有人會懷疑,這有什麼關係呢?畢竟食物一煮熟,細菌就會被殺光光。加熱的確能殺死許多細菌,但是有些細菌,例如葡萄球菌,會產生某種不怕熱的毒素。
現在,我們就要給各位一些適當的建議了。只要食物上還有碎冰的結晶,或者食物離開冷凍庫的時間不超過24小時,而且食物的溫度還低於5℃,就可以很安全地把食物重新冷凍。貝類食物、含有奶油的食物以及熟食都不合適再冷凍,因為它們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冷凍食物是否解凍過通常很容易判斷,只要看包裝上是否結霜就知道了。食物解凍時水氣會跑出來,再冷凍的時候水氣就會在包裝上結晶。
「不要重新冷凍」的建議是伯宰(Clarence Birdseye)首先提出的。他是冷凍蔬菜工業之父。但是他擔心的倒不是食物的安全問題,他只是不希望人家把他的產品從冷凍庫拿出來再放回去,因為這樣會破壞食物的口感,影響銷售。
冷凍的確會破壞食物的品質,這主要是受到食物中水分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水之所以會通過細胞膜,主要是受滲透原理所支配。基本上,水是由濃度低的地方流向濃度高的地方。細胞裡溶解了很多固體物質,因此濃度較高,於是水會流進來,但冷凍會破壞滲透機制,使水滲出細胞。這表示,因為膨脹的細胞互相緊靠而造成的壓力會降低,使組織喪失堅固性。而且同量的水結成冰時,體積會變大,撐大了的細胞會脹破細胞壁,讓細胞彼此分得更開,使釋出的水分更容易跑掉,最後變成一團濕糊糊的東西。
食物所含的水分愈多,冷凍後再解凍的情況愈糟糕。比較冷凍時和解凍後的牛排,它們肌理上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液體流出破裂的細胞時,也帶走了一些食物的風味與養分,當然也損害了食物的品質。冷凍蔬菜的情況會好過冷凍的肉類、海鮮及水果。
「人體冷凍術」研究的主題,就是把人體保存在冷凍狀態(希望在復甦技術的協助下,可以在將來某個時候再把它解凍)。上述有關組織的問題就要特別注意。我們目前還沒辦法解決細胞受冷凍破壞的問題,但是有些魚類可以生存在冰凍的海洋裡,牠們的血液裡含有某些特別的蛋白質,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如果你被冰凍了幾百年,然後又活了過來,你大概不希望自己是處於軟綿綿又滴著水的狀態吧?如果這時候要把你再重新冷凍,那就更慘了。
一般來說,漢堡肉片可以冷凍三個月、牛排可以凍個一年、雞肉九個月、蔬菜則為八個月。總而言之,不要把任何東西冷凍超過一年,就連人也一樣。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NatalieMayno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