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劉軒分享輕鬆、多元、有用的心理學
哈囉,朋友你好,我是劉軒, 我自己學音樂學了很多年,做廣播從大學,到後來回到台灣,在飛碟聯播網做節目,總共加起來,也有十年了,做音樂混音的DJ那更久,已經超過20年了,所以我的生活、我的興趣,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有很大一部分都跟聲音有關,而我也確實發現,當人用「聽覺」來吸收訊息的時候,這個學習的體驗,是跟用「視覺」來說,非常不同的。
讓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想像一下,你走在街上,有個紅色跑車從你身邊開過去,轟轟的引擎聲很低沉、很威武,開到你旁邊的時候,你都能從那聲音中感受到那強大的馬力,覺得那聲音都震動到骨頭裡面。
你,幾乎都能在腦海裡聽到那個聲音了吧?你看我光是用說話來形容,就可以製造出一個聽覺的想像,甚至視覺的想像空間。
但如果我是個電影導演,那就不能這麼做了。當腳本裡「紅色跑車」四個字出現,我就得決定:
那我拍攝的時候,我是要用Ferrari? 還是 Lamborghini,還是 Porche, 還是MacLaren?
我得決定車子的紅要多麼紅,車子要擦得多亮,拍攝要用什麼角度,光怎麼打,因為車子要出現在畫面裡面,我就得做這些種種的決定,而身為導演,我每次多做一個決定,你,身為觀眾,就少做一個決定,也就是說,視覺的想像空間,是比較小的。視覺很直接,沒錯,眼見為憑嘛,但是聽覺,更能夠讓聽眾置身其中,因為大腦,有更多空間能夠參與這個體驗。
而且,有些事情,只有聽覺做得到,視覺做不到。像是如果我說,這個紅色跑車現在突然在你身邊停下來,門打開,一個人從車裡跳出來,你看到他就覺得他很面熟。
好,那這個人是誰?
每一個人,聽到這一段,想像的對象都可能會不一樣。然後這個時候,如果我說,你發現,這個跳出跑車的人,就是你在學校裡曾經暗戀的一個同學,好多年沒見了,這時候這個人看到你,還露出笑容,說「嗨~」。你在這個時候,是否就能想像到那個人打招呼的聲音呢?聽覺,讓這段故事成為一個有趣的填空題,但是電影導演看到這樣的劇本,那要丟本啦:
「我不拍了!拍不出來啦!這麼個人投射的東西,你叫我怎麼拍?」
那讀一本小說呢?這個算視覺還是聽覺呢?它兩個都是。
像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你是否也是會在腦袋裡,同時一邊讀,一邊想像那些人物對白的聲音呢?百分之99的讀者,都會。所以讀小說,其實也有聽覺的體驗在裡面,只是那是在我們的腦海裡發生的,不是在我們耳朵裡聽到的。
而聽一個有聲書,或是一音頻節目,跟純聽覺不同的是,當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不能同時做其他的事情,你不能一邊讀書一邊走路,那很危險,但是你能一邊聽節目,一邊開車,還能讓塞車的時間,好過一點。
所以,在這個越來越視覺化,四處都在向我們的眼珠投射廣告,所有的訊息都以「吸睛」為目標,城市的景象已經讓人眼花撩亂的時候,我認為,「聽覺」是我們感官的最後一塊淨土。它是一個能夠帶給我們知識、帶來意義,甚至創造感動,促進我們改變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頻道。
於是,我們讓自己的耳朵聽到什麼,真是應該要慎選。
摘自《問道APP-劉軒的心理學院》
數位編輯整理:陳祺翔
Photo:問道AP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