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性格是天生的?究竟個人特質是如何形成?為什麼某些特質會出現在某些人身上,其他人卻沒有?環境對性格又產生何種影響? 本書深入探討「遺傳天性」與「後天習性」二者如何在生命成長中互動、影響性格,進而讓我們明瞭: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後天環境的培養乃是順著天性,挖掘潛力,最後,才能成為活自信、自在的。
序 先天與後天之爭 洪蘭
作者序 生命的參與者
前言 個人生命史的新視野
第一部 生命律動之謎
第一章 先天、後天、雙胞胎
第二章 家裡的陌生人
第三章 雕塑天性
第四章 成熟︰遺傳設計圖
第五章發展︰經驗與學習
第二部 通往世界之窗
第六章 適應的橋梁
第七章 脆弱與堅強
第八章 在環境中冒險
第三部 特寫先天與後天
第九章 回首來時路
第十章 井然世界的彈性
第十一章 佛洛伊德的遺產
第四部 歷史的牽引
第十二章 世代間的失傳
第十三章 倚賴與獨立
洪蘭
先天與後天之爭
每當畢業典禮的時候,老師們在台上一再叮嚀︰「好好用功,把你天賦的潛能發揮出來!」台下的莘莘學子個個面露惶恐,因為不知道自己天賦的潛能究竟是什麼。
說實在話,哲學家辯論了二千年,我們卻一直到七O年代,心理實驗技術進步了以後,才知道嬰兒一生下來有那些天賦的能力。對於自己還沒有發展出來的能力,我們都充滿了好奇︰自己究竟可以發展到那一個地步?大家最想要知道的是︰遺傳上的基因究竟決定了多少我們後天的行為與成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傾向嗎?老一輩對我們提出的告誡︰「娶老婆先看丈母娘」、「家世清白」、「門當戶對」等,有其學理上的根據嗎?
《自然的指印》這本書討論了許多先天、後天的問題,藉由同卵雙生子的研究(同卵雙生子在遺傳基因上一模一樣,因此排除了「先天」這個變異數(variable),所以所有觀察得到的差異必定來自後天因素)提供了我們非常多的資訊,例如害羞,這種以往一直以為是後天因素影響的行為,竟然在不同家庭長大的同卵雙生子身上找到了非常高的相關,顯示先天因素對個性方面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另外,像自閉症、同性戀的傾向、精神分裂症的傾向等,都有非常濃厚的遺傳色彩在內,所以「家世清白」的潛在含意是指個人是否具有暴力傾向等的遺傳基因,而丈母娘的確可以告訴我們,二十年後新娘子的體型會變得如何。
■無知的可怕
其實,愛美的女性若是了解,身材的胖瘦多半是決定於身體的新陳代謝快慢,以及遺傳的脂肪細胞(fatcells)多寡,就不會浪費許多冤枉錢去所謂的瘦身中心了。有人說,「無知是最可怕的」,因為無知所造成的悲慘故事不知有多少。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因為孩子在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兒童,她受不了丈夫、公婆的責怪,帶著孩子一起服毒自殺了。其實,國外老早就有很多的文獻指出,自閉症的產生並非由於母親冷漠、不關心孩子,母親不必因此而感到內疚,別人也不應指責。
最近還在中國時報的家庭版上看到,有醫師表示,同性戀的形成是因為孩子在幼年期時,父母離異,孩子認同母親所造成的行為偏差,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指出,同性戀(尤其是男性)跟母系家族的基因很有關係,通常男同性戀者在他母親這一輩的手足(即他的舅舅)、或再上一代的親戚(即他的舅公)找到有同性戀傾向的成員比例很高。這種錯誤的觀念若不澄清,又不知要害死多少家有同性戀兒子的母親。
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很高興天下文化願意把這本好書《自然的指印》介紹到台灣來,書中清楚地介紹有關先天基因遺傳與後天行為表現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是一本作為現代人應該要讀的書,我們必須要了解︰作為一個「人」,我天生的配備有那些?後天可努力的空間又有多少?比如說,了解憂鬱症是有生理上的原因,我們就可以用藥物去控制;了解酗酒其實是有先天體質上的傾向,那麼應付有這種體質傾向的人,我們應該是預防甚於治療,不要讓他有上癮的機會。當我們了解「自然」(Nature)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後,便可以敞開胸襟迎接自然給我們的挑戰,拋棄那些不必要的罪惡感,真正了解「人定勝天」的實質意義。
■面對自然的挑戰
有鑑於此,我很謹慎地審訂這本書,將譯文與原文逐字逐句的對照,把不妥的地方重新譯過,務期使讀者接受到作者的原意,對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有個最正確的了解。一本好書的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許多父母拋去不必要的罪惡感,抬起頭來,面對自然給你的挑戰,也希望許多年輕人能夠藉這本書了解自己天賦的長處、發揮它,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更重要的是,讓國小啟蒙的老師藉由這本書了解︰每個孩子是他自己獨立的個體,當他的行為不符合全班整體的模式時,請先考慮是否是基因作祟,再下板子懲罰他。
科學進展到現代,再去爭辯「先天論」、「後天論」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在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這兩個巨大力量之間取得平衡點。我們必須要了解,上天給我們的規範是什麼,然後才可以想辦法突破它。
就像這個傳神的書名──自然的指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蓋著自然的指印,好像一個個印記,區別出你、我、他。自然的印記使得每一個人都是截然不同的個體。環境的力量使得這些不同的個體在相同的環境下做出類似的行為來。「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這兩個力量的世代交替,大概就是人類文明演化的原動力吧!如何讓每一個人達到他自己的極限和企圖心之間的平衡點,應該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願這本書對圓這個夢有所貢獻!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心理學教授)
彼得‧紐鮑爾
作者序
生命的參與者
自從本書第一版於一九九O年問世以來,一波波有關基因研究的新發現充斥於新聞中。每週我們都更加明瞭,攸關人體構造與功能的遺傳密碼,也更加了解這些「設計圖」不僅關乎某些特定疾病,還影響到人類的發展與性格──這正是本書的主題。
這段時期真是非比尋常,成果不可低估。
人體約七萬五千個基因中,經過識別與歸類的,已有三萬五千個(短短五年前科學家發現的基因數只有兩千個)。伴隨新的染色體圖譜而來的,則是解析遺傳疾病根源的能力──從癌症到精神分裂症,乃至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人癡呆症)。過去被視為純粹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心理病症──如尿床,科學家現在都認為與基因有關。克服這類病症的想法或許不可思議,但是在未來十年內,因為開啟或關閉一個基因,而使人類免於罹患結腸癌,可能在某個陰雨的星期二下午就能達成。
過去五年來,由於「百憂解」(Prozac)和同類藥物的上巿,治療抑鬱症有了新的武器,這些藥物明顯改變了患者的性情。它們的效果指出,生物學與行為之間確有強烈、明確且持續的關係。但是,開這類藥物的醫生還是別把它們視為情緒萬靈丹。不僅如此,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對人類繁複的個別發展保持敏感。企圖單以先天遺傳或後天教養來解釋個別發展的差異,實在是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去氧核糖核酸(DNA)提供了廣泛的呈現方式。每個人必須被視為個別的表現。每一個孩子皆不同,並將蛻變為迥異的成人。我們的基因繼承的是一個範圍,而非分毫不差的複製品。
新資訊要求父母、照顧者、教育工作者、社工人員和心理治療師採用新的思考模式。其實,任何對自己或他人特質感興趣的人,皆應起而效法。我們希望,本書將深入探討「遺傳」與「環境」在每個人生命開展之際,如何親密地參與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彼得‧紐鮑爾與亞歷山大‧紐鮑爾 一九九五年九月於紐約巿
1997/10/30
BBP06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418-1
252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