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靈魂符碼
優惠價
$280

靈魂符碼

橡實原理詮釋人的命運

THE SOUL'S CODE
書籍介紹

作者藉橡實蘊藏橡樹形態的道理,說明人降世前,靈魂就已各自選定生命的藍圖。而這股無形的命定力量,在兒童、青春期至為明顯。因此,讀者應檢視童年、青春期的幻想、慾望和遭遇,以從中窺出個人的生命圖像。 《靈魂符碼》要我們認真對待生命中發生的大小事件,包括意外事故,藉以找出其存在的價值,好幫助自己有意識、有意義地活出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序 橡實原理:自我實現的新路標 傅佩榮 第一章橡實人生觀 第二章向下成長的美學 第三章走出父母主宰的迷思 第四章重拾無形的世界 第五章慧眼獨具識英才 第六章遺傳與環境外的生命情境 第七章幻想之必要 第八章虛構中見真章 第九章一窺命運的堂奧 第十章惡魔天空下 第十一章天下無庸才 尾聲 細說橡實 附錄 內文注釋

橡實原理︰自我實現的新路標  如果人像拼圖,到了最後階段才能顯示圖像的全貌,那麼請問,是什麼因素在操縰整個過程?如果在起步時,無法預知最後的結局,人生的奮鬥還有什麼意義?這兩個問題使人眩惑。「橡實原理」提出新穎的答案,以豐富的事例與獨到的眼光,解析靈魂深處的祕密,使得我們順著路標向前探索,重新找到自我的定位與方向。 首先,在生命中扮演操縰角色的是什麼?專家的回答不外乎遺傳基因與環境影響,從身體的先天結構與成長的外在環境中,尋找解釋個人行為的理由。這兩種理由不但各自限制,並且共同疏忽了內在的心靈。不過,若是重視內在心靈,則焦點往往集中於幼年時期與父母相處的經驗,再以壓抑與補償理論進行解讀。這種解讀未必有效,因為所謂補償,可以形成變本加厲,也可以形成刻意彌補。譬如,一個曾受父母虐待的人,將來可能更加虐待自己的孩子,也可能加倍疼愛他們。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另闢蹊徑,在生物學、社會學與心理學之外,作一些嘗試。 ■神奇奧妙的生命精靈 本書所提供的嘗試,稱之為「橡實原理」。橡實即是橡子,雖然是小小的一顆,其中蘊含了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長成橡樹。小孩可以長成大人,這不算什麼創見;要點在於︰橡實裡面有一幅生命圖像,預先告知了本來的發展,並且隨著圖像而有的是一個稱作「代蒙」的精靈。我們在乎的,不是自己能否長成大人,而是自己將會長成什麼樣的大人。因此,我們希望認清代蒙是什麼,以及代蒙如何運作。 「代蒙」(Daimon)是希臘時代的概念,由於蘇格拉底受審時一再提到代蒙,柏拉圖引述神話以解說人生時也多次談到代蒙,而廣為後人所知。它的意義是指「精靈」,介於神人之間,是神給人的恩賜,扮演守護者、引導者、警愓者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代蒙,只是自己未必留意而已。如此說來,代蒙近似我們所謂的良知,而事實上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道德上的要求,可以進而涵蓋整體人生的動向,包括︰性格特徵、志趣感召、生命圖像與命運歸趨。換言之,橡實原理的核心觀念即是這種神奇奧妙的代蒙。 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可以採取三種立場︰一是把生命當作物質,從它所顯示的現象來分析、歸類與定性;二是把生命看成有機體,在人際互動網路中,循著必然的規律前進;三是面對生命的奧祕,允許活潑靈動的生命力儘情施展。前兩種立場乏善可陳,第三種呢?看似抽象玄想,而其實最能貼近人性的原貌。現代人嚮往不已的「自我實現」也是捨此別無他途。 試看所有傑出人物的生平,就不難肯定︰他們很早獲知終身志業的召喚,好像生來是為了完成某種理論,並且走向既定的結局,在歷史上留下不能抹滅的痕跡。他們充滿自信,熱忱過人,一意孤行,死而後已。世間的習俗與觀念不能侷限他們,這樣不是有些冒險嗎?是的,因此橡實原理提醒我們「向下成長」,回歸真實的人生,以愛心面對平凡的群眾,以美感欣賞自然的萬象,如此才能免於像脫韁的野馬,淪為惡魔的工具。 ■迎向永恆之境 以傑出人物為例,是一種象徵手法,表示每一個人都可以使自己的一生「平常而不平凡」。平常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軌道;不平凡的,是由於傾聽代蒙的指示而了解命運,並且坦然接受、承擔、創造這樣的命運。卡萊爾說︰「每一個人天生都是要成就自己的偉大。」所謂偉大,不是指具體造成的結果,而是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活過一生。人的本質不是逐漸成長或衰老的身體,而是心中最深處的自我。自我與代蒙同在,來到人間承受試煉,最後要像浴火鳳凰般,起升到永恆之境。 《靈魂符碼》一書所呈現的,是自我實現的新路標。我在閱讀時,心情始終是驚訝與贊歎,因為其中引述的人物故事只能以「妙不可言」來形容。眼看這些人拼成了一幅幅精采的人生圖像,我不禁會問自己︰「我的代蒙在說什麼?」「我的橡實要如何成長?」「我的靈魂符碼顯示了什麼圖像?」這本書提供了回答的線索,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希爾曼 作者
容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學者,也是後容格時代「原型心理學」(archetypalpsychology)的創始者。曾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紐約鍚拉丘茲大學、芝加哥大學、達拉斯大學,並於達大創設達拉斯人文和文化研究中心。除冶學以外,經常巡迴各國演講。著述共二十餘種,計有《重新設想心理學》(Re-VisioningPsychology),《夢境與幽冥世界》(TheDreamandthe Under-world)、《妙手回春》(HealingFiction)、《自殺與靈魂》(SuicideandtheSoul)等。 
薛絢 譯者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專事翻譯。譯作有《福爾摩啥》(大塊)、《費正清論中國》(正中)、《植物的秘密生命》、《空間地圖》、《美學地圖》、《意象地圖》(以上臺灣商務)、《烏托邦之後》、《生生基督世世佛》、《夢:私我的神話》、《長生西藏》、《和平》、《幸福》(立緒文化)…等。

1998/02/10

BBP06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57-621-442-4

304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