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愈成熟愈快樂
優惠價
$320

愈成熟愈快樂

Grow Up
書籍介紹

作者對人生的成長提出了精闢的看法:只要停止對青年期的沈溺和自戀;擺脫受害者的心態,學習為自己和心愛的人負起責任;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簡單趣味,成年人絕對可以快樂。

透過他樂觀積極的筆觸,不論你是男人或女人,已婚或未婚,是上有高堂父母,還是下有兒女,你都可以在本書找到身為成年人的快樂祕訣。

作者序 我的成年生活

第一章 追求快樂和不快樂
第二章 性別混淆的自戀年代
第三章 作個成年男子
第四章 作者成年女子
第五章 作個讓父母尊敬的成年人
第六章 擁有成熟的婚姻
第七章 愛情、謊言和離婚
第八章 養育孩子的魔力
​第九章 快樂的祕訣

我的成年生活

弗蘭克.皮特曼

在人生過程中,我學到了幸福的真諦。我把它們傳授給子女,也傳授給諸位:原諒你的父母,加入人群,給自己找些工作和遊戲,找個共事的夥伴,與人保持平等關係,好好養育孩子,不論你在哪裡找到他們。

這是我上一本書《新男性》(Man Enough)的結語,它們一直在我心理縈繞不去,本書就是這段結語的延伸。

和其他人一樣,我的家庭也是問題叢生。雖然自知備受關愛,當時卻無法了解,自己也從中學到很多的智慧。家父家母和祖父母都已過世,我很懷念他們;身邊也圍繞著他們珍愛的事物。在那個久遠的年代,我們沒有什麼選擇,只能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做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二十五歲時,我已經是個醫生,為人夫,也為人父,不僅愉快地過著成年人的生活,也逐漸對此產生一種歸屬感。

我與蓓西結婚已三十七年,婚姻生活為我帶來難以衡量的舒適、安定和喜悅。我們一起工作了二十五年,一起玩樂的時間更久。我們的婚姻不僅幸福,而且非常完整。就像任何情深愛篤的老夫老妻,我們也難免吵架,有時甚至會因為對方,在一天之內經歷喜怒哀樂各種情緒。

我們的三個子女都是很好的成年人,都與很好的成年人婚嫁,也開始生兒育女。我們現有三個孫輩,希望再添幾個。我們也曾協助養育七個姪甥,他們都是很好的成年人,都是認真負責的丈夫和妻子,也都愛子心切。

■岳父的影響

過去四年裡,我們還照顧蓓西的父親。他是個睿智圓熟的退休精神科醫生,自第二任妻子過世後,就輪流住在兩個子女的家。

岳父剛來住的最初幾年,還能和我們一起出去吃飯、看電影,暢談他漫長的一生和生活所學。高齡九十三歲的他在接近生命終點之際,腦筋還是非常清楚,只是體力大衰,不能走動,也不能講話,只能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亞特蘭大勇士隊的棒球賽。他對體育播報員喋喋不休的論調不以為然,又沒辦法回嘴,只好索性把聲音關掉,播放活潑輕快的羅西尼歌劇作為背景音樂。即使沒什麼選擇,他還是很懂得生活樂趣。

幾個月前,他跟所有的子女、孫輩和曾孫輩共度生命的最後一週,隨即溘然長逝。他心智尚健而體力不支,對這一生了無遺憾,可以坦然離去。就在他去世當天,我開始下筆寫這本書。

與我那喜歡熱鬧的母親,以及生性好鬥、快人快語的父親相比,謙恭有禮、通曉人情的岳父為我樹立了非常不同的榜樣,至今我仍未完全學會他的美德風範。他教我體會無私的滿足感和忍耐的德行。更重要的是,他讓我照料他的晚年,將自己一部份的生命貢獻給他,這是我未能為自己的父母做到的。

我希望能像岳父一樣,心滿意足地面對生死。此刻的我儘管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每天仍然不忘努力維繫,讓自己的每根筋骨、每種情緒都有施展之處。

■都是別人的錯?

我的日子是守在小房間裡,聽對方抱怨沒有得到應有的幸福快樂。其中有些人想學習作個快樂的成年人;有些人則一味誇大自己的不幸、怨天尤人;有些人責怪父母不夠溺愛;有些人埋怨配偶沒有情趣;有些人怪罪孩子不懂事,使他們不能成為好父母,還有些人批評老闆沒有協助他們發揮所長,以致錯失了命中注定的功名利祿。

影評是我向來的嗜好,晚上看電影也成為生活慣例。這些電影是追蹤社會變革的理想文化產品。從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電影不難看出,社會對家庭、人際關係、人性和成人世界的看法出現非常重大的改變。我在電影與辦公室看到相同的趨勢:人們對於「成長」和成人所需肩負的「責任」深懷畏懼。

除了職場和電影,現實世界、新聞和花邊小報也都充斥著類似的對白:「事情搞砸了又不是我的錯,我只不過是在這裡上班。」「偷竊說謊都不能怪我,是律師的建議太差勁。」「又不是我愛偷腥,是我爹逼我娶她的。」這些人顯然認為,自己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副德行,都是基於成長過程中不順遂的愛情或機運,而不是他們的錯失。

有些人雖然自知不足,也很有心想學會如何作個像樣的大人,但是,由於身邊缺乏真正成熟的人可供參考,也不是由健全正常的成人教養長大,所謂正常的成人形象,他們僅能憑空想像。

另外有些人士空有成人軀殼的兒童,每當遭遇痛苦失望,便巴望有人出現,癒合這些創傷。這些大孩子不懂得如何回報,總認為自己得到的不夠多。他們不能忠誠待人,卻期望別人的付出,一旦希望落空,就會火冒三丈。

還有些人一輩子都停留在青年期,自認無法生存在充斥強勢成人的世界,也沒有自信為膨脹的自尊爭取報酬。在這類人的眼裡,別人都是障礙。他們無止盡的自私自利使旁人筋疲力竭。可是,一旦要求他們像其他人一樣遵守法規,他們卻暴跳如雷。

當然,品格高超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些人會學習如何與有問題的配偶、長輩和子女相處;有些人會努力應付艱苦的生活現實,從中發掘力量和智慧,並與我分享他們充滿危機的生活悲喜劇,讓我學到生存和幸福的奧祕。

■父系社會的崩潰

不論是幸或不幸,這個時代的確有趣,社會的變遷總是迅速、劇烈,也日益令人迷惑。這種變遷的根本在於:世界上沒有足夠的天然危險,所以,要求男性犧牲和女性順服的傳統父系社會模式已經無法延續。一整個世代的男孩子都不願像父執輩一樣,為戰爭和事業犧牲一生,因此他們拒絕長大,對社會期望男性的犧牲避之唯恐不及。等到應該長大成人時,他們就逃家而去,甚至還一心期待,不必冒險或付出任何努力,即可展現英雄氣概。

為了因應這種轉變,這些男孩子身邊的女性會先提高自我犧牲的母性照顧本能,可是,這並不能使這些男孩子長大成人,相反地,他們只會把母性照顧視為罪惡感的來源,進而試圖避開想逮住他們、逼他們長大的女性。很快地,女性也開始逃避男性和家庭,認定傳統對女性的要求是違反女權。簡而言之,一九六○和七○年代的人們都在造反,希望推翻僵化的性別角色,粉碎「男性必須為男子氣概犧牲、女性應為男性而活」的觀念。其實這也無妨,但他們到底想怎麼樣?

經過兩個世代,我們的社會不但沒有正本清源,反而徹底摧毀了家庭生活,甚至還公然宣稱它已回天乏術。於是,「家」 變成沒有人願意停留的地方,也養出一群不適應家庭生活的男女。現在的問題不僅在於我們背負著一整代脾氣暴躁、需索無饜、卻不懂得回報的老孩子,而是每出現一個逃避成長、婚姻和為人父母之責的世代,就意謂著有另一代會在不成熟的父母教養下成長。

父系社會雖還沒有完全崩潰,男女卻獲得空前的自由,在這個混沌的新世界裡,眾人缺乏一套明確的行事準則。大家已經不知道如何作個成年人,舊的法則已不適用,四周也缺乏成熟的人指引迷津。
因應社會改變而出現的女權運動,雖不是推動這股風潮的主力,也曾發揮推波助瀾之效,為女性提供後父系社會的新楷模,其中有些確實也發揮效用。然而,為新世界樹立的男性榜樣則比較少見,因為注意到這種改變的少數男性忽視了其中利益,只想聯手挽回父系社會的特權,卻一心想排除父系社會要求的犧牲和自制。

■在自戀中追求幸福

父系制度的瓦解不僅導致天翻地覆的性別錯亂,也養成了個人的自戀文化。各種文化和經濟力量都在誘使人們增加消費、拚命縱容自己。事實上,我們都認為,自己是集結方文明的精華,過往和將來都沒有自己重要。流行文化不但接受、也鼓勵這種對成長的逃避。這個世界在面對疏離、又過分活躍的青少年時,似乎只會加強文化迷思,或是企圖撫慰或刺激他們的喧囂。但是,自我放縱絕對不能讓人快樂。

許多心理衛生從業人員如心理治療師、自助書刊作者、成長團體和談話節目悖離了助人成長的宗旨。他們鼓勵大眾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設法找出加害者,而不是要求大眾反求諸己。這股風潮更加助長自戀文化。有些業界人士甚至還將關心他人視為「共生共存」、粗野無禮是「表達自我」、自私自利是「自我實現」。所謂的精神治療不理會許多人內心嗷嗷待哺的成長渴望,只顧迎合這些人的幼稚心態。心理衛生這個行業已經無法啟迪他人,發揮自己的潛能獲取幸福和快樂。

■負起責任作大人

至於我們這些沒有卸責諉過、不以受害人自居、也沒有懷著自戀情結的人,則是努力在這個兩性觀念和過往觀念完全不同的時代,作個正常的男人或女人。我們希望了解如何教養子女、確知生兒育女是否安全,也企圖維繫與父母一輩迥異的婚姻。在一心想向未來尋求指引和準則的同時,我們卻落得無所適從。

本書提煉自我的生命經驗,包括:六十二年的生活歲月、三十七年的精神科醫生和家庭治療師、六十二年的電影觀眾和十四年的影評家、以及先後為《新女性》(New Woman)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期刊撰寫六年諮商專欄。我誠摯希望,把自己對於變革中的社會及其影響的體認介紹給大家,讓人人知道,即使生存在這個莫名其妙的世界裡,還是可以作個快樂負責的成年人。

如果你想作個更好的成年人,卻苦於周遭沒有榜樣可供參考;如果你不太確知何謂成年人、當成年人有哪些好處;如果你必須應付、監督甚至「教養」年紀夠大、卻還沒學會成年人的態度和行事作風的大孩子;如果你的配偶覺得,當成年人很彆扭、陌生、難以捉摸,甚至可能有害健康,本書都是你最好的行事指南。

現在是個非常迷戀青春的時代。為了逃避社會變遷的混亂,人們狂放慶祝青春自由,對成熟和年齡所帶來的沈穩平靜和滿足卻裹足不前。沈迷於青春的人不可能知道,最甜美的日子還在後面,只要為自己和自己建立的關係負起責任,捨棄自憐自艾,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只是現在大家都太低估成人生活。我一直過著成年人的日子,也看到其他人更耐心、更有技巧地安享這種歲月。

我在成年生活裡找到幸福的奧祕。那就是負責──為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世界,尤其是為自己所愛的人,負起責任。

弗蘭克.皮特曼 作者
著名精神科醫師和家庭治療師,專攻家庭危機、婚姻與外遇議題。曾為《新女性》(New Woman)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撰寫專欄,解答讀者疑惑;也曾撰寫影評長達十四年。美國家庭治療學會(American Family Therapy Academy)曾授與皮特曼博士首屆傑出成就獎,以表彰他在家庭治療領域的貢獻。基於他在婚姻與家庭領域的權威地位,皮特曼博士常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也常上電視和廣播接受訪問。目前的他與妻子、三位已婚子女和三位孫子女一同住在亞特蘭大。
黃秀媛 譯者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報》、《世界日報》編譯。譯有《生命在愛中成長》、《愈成熟,愈快樂》、《巨龍》、《男人新中年主張》、《十誡》、《半斤非八兩》、《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完全通路行銷》、《關鍵十年》、《沃爾瑪王朝》、《藍海策略》、《思考型工作者》、《簡單的法則》、《急迫感》、《長尾理論》、《簡單的領導》等(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1999/03/10

BBP08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39-0

307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