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Career關鍵14年
優惠價
$250

Career關鍵14年

The Critical 14 Years of Your Professional Life
書籍介紹

在當今的職場上,成功的事業規劃與發展並非取決於個人的聰明才智、家庭背景、學經歷、或是鬥志和野心,而在於你能否在專業生涯的頭14年裡,掌握職場的運作要領,並學會與之和平共處。

作者以個人的經驗為出發點,在輔以與多位傑出專業人士的訪談,完成了這一本工作教戰手冊,並期望透過這位「書面的導師」能幫助你:

.分辨哪一種工作適合自己。
.了解並管理上司。
.善用辦公室流言管道。
.經營人脈網絡。
.創造或改變個人形象。
.平衡工作和私人生活。
.從挫敗中重生。
.判斷何時應該進修或換工作。

因此,無論你是正面臨著重大的工作抉擇,心中惶恐疑慮,不知何去何從;或是希望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一圓多年來的工作理想與幢憬,你都不該錯過這本實用且有效的《Career關鍵14年》。

作者序  作個出色的職場贏家

第一章  判別組織文化
第二章  進入就業市場
第三章  考慮創業
第四章  駕馭你的老闆
第五章  打入辦公室流言管道
第六章  建立人際網絡
第七章  與嬰兒潮世代為友
第八章  塑造個人形象
第九章  發揮影響力
第十章  爭取進修機會
第十一章 平衡工作與私人生活
第十二章 培養良好禮儀
第十三章 在挫敗中重生
第十四章 找尋導師
第十五章 何時該換工作?

結 論  凡事盡其在你

作者序 作個出色的職場贏家

羅伯.狄倫施耐德

我的辦公室位於紐約市交通最繁忙的中央車站樓上,每天清晨,我看著你們這些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從火車或地鐵走出,快步前往工作地點。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決心追尋成功,也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但是事實上,只有少數人會如願以償。

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後來能成功,而其他人卻不能?這與他們的家世背景、畢業的學校、主修科系、在學時所獲得的榮譽、智商、碩士學位、體育技能、甚至企圖心及動力,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今日的職場要造就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和我年輕時一樣,那就是:學會職場的運作訣竅。舉例來說,如果你不了解辦公室謠言的傳播管道,就不會知道如何更正不利於自己的傳言;假設你從來不懂怎麼駕馭老闆,你又如何能借力使力,讓老闆幫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呢?或假設你不可能得到新的職位,或是無法進入商學院進修,你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嗎?

關鍵的十四年

通常,年輕人大約有十四年的時間,學習職場的運作訣竅。這十四年是你專業生涯最重要的時間,也是新兵訓練期,在這段期間,你必須學會如何在職場上戰鬥、存活,以及如何在組織如常運作時,得體地應對進退。

這段關鍵的十四年如何計算?在我那個時代,這十四年的起算,是從我們從事與專業有關的實習、兼職或專職開始,大約算到三十歲出頭。譬如,假設某人的夢想是擔任紐約曼哈頓大型商店的採買,而且他的運氣不錯,十六歲就在加州聖地牙哥市一家小商店,得到一份賣水管的工作,那麼,這個人的關鍵十四年就從十六歲時起算,到三十歲時結束。

不過,有些人的十四年並不是一氣呵成,而是斷斷續續累積而得。例如,假設你想當律師,但是你在法學院畢業後,可能又花三年去修個電影碩士,或花個五年成家,甚至花個幾年去非洲旅行,那麼,你的關鍵十四年,便是從你真正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工作時開始起算,那可能是你在學時的暑期工讀或後來的兼職工作。

如果在這關鍵的十四年中,你不充分利用時間學會職場運作訣竅,你的知識庫就會出現一大片空白,也無法發展出「因時、因地制宜」的行事本能,你的專業生涯將會碰上麻煩,你將成為所謂的「工作文盲」(work-illiterate)。

容許犯錯的期間

為何這十四年對你的工作生涯這麼重要?因為在那段時間,你的公司會給你時間,讓你學習工作的方式,因此比較能夠容忍你犯錯。

舉例來說,假設在一個會議中,你所屬的團隊正在設法說服一個客戶,而你卻只會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對會議毫無貢獻。會後,你的上司大概會為此找你去談話,但是,那是為了指導你,而不是懲罰你。他會跟你解釋,為何每位團隊成員都必須在會議中遊說客戶。在解釋之後,他就會期待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再犯,這個錯誤就會跟著你了,公司會記得你犯的錯,你也會開始累積不好的名聲。

關鍵十四年之後

關鍵的十四年過後,大家便會期待你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起責任。其實,在此期間,如果你很注意學習職場運作方式,你就會十分確知,何時可以越級上報,何時不可以;即使要越級上報,你也會知道怎麼做才能相安無事,才能做得漂亮。你不再會為例行的交際往來事前排演,也不會因為前半年績效不好,就誤以為必須離職。

沒有導師提攜的一代

在我的時代和你所處的時代,都有這關鍵的十四年。不過,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這一代可以向導師請教,你們卻沒有導師來提攜。一九六○年代,我剛加入一家大型的公關事務所時,那時的職場步調沒有現在這麼緊湊,競爭也沒有這麼激烈,整體環境比現在友善得多。每當星期五下午,大家會到處開開玩笑,談論週末何處去。我們都知道,在這家公司如果做得不好,大可過條街到對面那家廣告公司,說不定待遇更好;但我們也知道,如果做得好,可以在這家公司一直待到退休。灰髮不會是資遣巨斧砍頭的目標,也沒有週期性人員整頓這檔事。

最重要的是,在我那個時代,許多人都願意坦然相授職場的運作訣竅,無論是在通勤火車上、辦公室裡、個人的交際圈、甚至客戶,這種人比比皆是。在通勤火車上向鄰座傾吐心事、詢問是否應該另謀高就等,這在當時一點也不怪異。而辦公室裡四分之三的人,包括我大部分的上司,都是我非正式的導師。即便是在專業的會議上,我也可以纏著某些人請益,他們也會把家中的電話號碼告訴我,好讓我能在晚上與他們聯絡。

在我的關鍵十四年裡,教過我職場運作訣竅的先生女士們,都有時間與人分享他們的智慧精華。他們不必在人員緊縮的組織內,一天工作十八小時;也不必在法律事務所中,擠破頭爭取愈來愈少的合夥人位置;更不會在剛被雇用後,就碰到上司被炒魷魚或部門被裁撤這種事。所以,當時人們會比較慷慨與人分享時間與知識,也願意對下一代付出關心。一般說來,只要你一到職,很快就會有人將你納入麾下,加以照顧。今天職場的情形卻不然。你們年輕人拿的薪水較少,工作卻更努力,對老鳥來說,儼然就是一種威脅。於是,不會有太多人對你表示支持,也不會有太多人願意傳授你職場運作的訣竅。他們光是求存就來不及了,哪裡還有空顧及你呢?如果有朝一日你遇上困擾了,又能向誰求援? 

你可以學到什麼? 

其實,你可以不必付出慘痛代價,就學會職場運作訣竅,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本書將代替早年那些慷慨協助新人的先生女士,成為你書籍版的導師;它是你的新兵訓練營,但你不必背負五十磅的裝備來受訓。

這本書包含了所有你必須知道的工作竅門。我會分析自己的三十年職場經驗,也會與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將他們的意見收錄在本書中。閱讀各章節時,你將會學到下列事項:
判別組織文化,並決定是否要加入

例如:你的特質適合在微軟任職,而不是安泰人壽。當今有太多不同的企業文化,你不必逼迫自己留在一個與你合不來的組織中。這種合不來的痛苦往往會扼殺了你的事業生涯。

在求職時表現自己

此外,本章也會教你如何回應對你不利的面試問題,例如,解釋自己為什麼在兩年前丟了工作。事實上,最後得到工作的人,並不一定是最適任的人選,但必定是求職表現最佳的人。羅素雷諾(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國際人力仲介公司的總裁霍布森•布朗(Hobson Brown Jr.)將在此章提供求職的智慧。

決定是否要自行創業

根據《公司》(Inc.)雜誌(介紹小企業的雜誌)主編喬治•吉德隆(George Gendron)的說法,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適合擔任企業家的性格典型,在本章中,吉德隆會解釋原因,並提供若干建議,幫助你順利創業。

駕馭上司或老闆

他絕對不是你的敵人,而且請你切記,所謂的「壞」老闆,只是因為你未能了解他的意圖和需要罷了。

打入辦公室流言管道

你必須了解公司內部流言的傳遞方式,以便從中獲取或傳遞資訊。以前傳播這類小道消息只會被稱為搬弄是非;現在你可能必須仰賴它活命。

有效建立人脈網絡

很多人只會忙著與他人換名片,卻不懂得如何善用這些資源。其實,如果能妥善經營人脈,你在求職、跳槽、開發新業務,乃至於蒐集競爭對手的情報,都會獲益良多。在本章中,曾為四任總統擔任行政工作的利茲•卡本特(Liz Carpenter)將與你分享她建立人脈經驗。

與嬰兒潮世代作朋友

在今日的職場上,嬰兒潮世代大多位高權重,但是,他們對你們這一代多半沒有太好的評價。由於嬰兒潮世代是你不可或缺的資源,所以在這一章,你必須學習扭轉他們的負面看法,讓他們成為你的助力。

建立適當的個人形象

形象是個人特質的呈現,在這一章裡,你會學到如何樹立形象,並在必要時有所改變。

發揮影響力

如果你覺得影響力似乎是個過時的觀念,那就錯了。隨著傳統階級制度的垮台,個人的影響力反而比過去更加重要;在許多例子裡,我們甚至發現它的效果遠勝過權力。所以本章將指出建立影響力的正誤方法。

教育的作用

在專業生涯中,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進修,或是考慮進修,本章將檢視教育的目的和陷阱,同時,聖母大學(Notre Dame University)商學院院長的傑克•基恩(Jack Keane)將對此議題提出他的看法。


平衡工作與私人生活

信奉「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你必須自行決定,應該保留多少的個人時間,以及必須因此放棄多少機會。催化者(Catalyst)機構的總裁希拉.威靈頓女士(Sheila Wellington)將在此幫助你了解這兩者間微妙的平衡,以及其對你事業生涯的意義。

合乎禮儀的應對進退

由於現在職場禮節日漸衰微,因此,舉止得宜的人常常可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甚而成為一種競爭優勢。所以,如果你缺乏良好的態度,這很可能會成為你職場生涯的敗筆。

在挫敗後奮起重生

在此多變的經濟環境中,每個人一路上都會碰到好幾個窟窿。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Leonard N.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院長喬治•達利(George Daly)先生將在本章探討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而我也會在此討論我個人的挫敗經驗。

找到導師

在此請到我的一位導師,前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教授華特•賽佛特(Walter Seifert)先生,請他談談如何看待導師與學生的關係、導師應有的貢獻、學生應有的責任,以及一旦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時,學生應有的態度和作法。

判斷轉換工作的時機

歐林公司(Olin Corporation)的前董事長及總裁約翰•強斯頓(John Johnston)將在此建議離職的正當理由與合宜作法,此章在不景氣的時候必讀。

達成五項目標

你能從本書學到什麼?它應該能夠幫你完成下列五項目標:

認識自我

第一,你將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接著,你就有能力判斷出何者是適合自己的組織文化,進而加入合得來的組織。如此一來,即使身處如此瘋狂的經濟時代,你都能樂在工作。切記,認識自我是快樂職場生涯的第一步。

以我為例,尋找第一份工作時,我就了解自己需要一個很大的遊戲空間,所以,任職於夫妻經營的小店,或是作個自由工作者,都不會令我快樂。真正適合我的是大公司,因為那裡有很多客戶和會議可以讓我穿新西裝出席,也有很多的升遷空間,而最後我也成功地進入了這樣的組織。我想,假如當初我沒有加入適合自己的公司,我的職業生涯將會大有不同。

具備同理心

第二,你將會比較能夠了解別人的感受。無論對方是你的上司、同僚、下屬或客戶,你都能易地而處,體恤他人,並了解具備同理心的重要。其實,很多組織內的錯誤都是源自於缺乏同理心,也就是無法透過他人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所致。

在《EQ》(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本書中談到成功這個議題時,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特別點出同理心在事業進展上的重要性。他說:「具備同理心的人比較能適應一些微妙的社會性信號,而這些信號其實就代表了他人的需求與意圖。」在與他人互動時,這些信號的確能幫助你精確掌握別人的目的。

在我學會用同理心對待上司及客戶,體會到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後,我們的關係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當我了解對方的擔憂之後,我往往可以針對他們的疑慮加以補強說明。然而,如果想要培養同理心,就要先認識自己;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當然也無法了解其他人。

呈現自己

第三,你將能有效地透過面對面、電話、電腦連線和書面呈現自己。特別是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個人在職場上的發展往往受限於外在的形象,而不是真實的內涵。職場上沒有人有閒功夫去發掘「真正的你」,他們在決定升遷的人選之際,只會端詳你呈現的外在。

簡單地說,你的形象就代表你,而且良好的表現技巧可以為你加分。不過,通常你只有一次機會和幾秒鐘的時間可以介紹自己,所以最好第一次就把它做對。

獲取資訊

第四,你將知道如何獲取有關自己公司產品、經營者與競爭對手等的相關資訊。這些獲取資訊的方式包括公司內部的流言管道、財務報表,或是外界的消息來源(如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師、網路資料)等。為了在這個資訊時代生存,你最好學會立即獲取所需的資訊。

解決問題

第五,你將知道如何解決工作上遭遇的困難。組織內的重量級人物很少是最聰明、最有活力或最有創造力的人,他們之所以能達到今日的地位,通常都是因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手段高人一等。在剛開始工作的頭幾年,我就學會了一件事:絕不能把問題直接丟給上司,而是應該先從可能的解決方案著手處理。

如果你想學習解決問題,不妨觀察和分析組織內其他人的作法,尤其要特別留心表現最好的那些人。經由這個方法,你能免費學到很多事情。另一個方法是,不要一味否認問題,例如,不要只會否認公司可能要裁減你的部門四五%的事實,而應承認這是一個問題,同時思索解決問題的策略。附帶一提,員工在遭到裁員時的表現,也常被公司當作評斷員工的一項依據。第三個方法是花錢請教專家,如果你對自己的事業生涯覺得迷惑,而且其他解決問題的方式都不管用時,求教於生涯顧問可能會是個明智的抉擇。

你屬於特殊的一代

一旦達成上述五項目標,你等於已經作好準備,可以開始大展鴻圖了。而且,你們將比美國歷史上其他世代都成功。因為你們:

比近來幾個世代更著重實際

以嬰兒潮世代來說,他們成長於富裕的時代,當時美國經濟蓬勃發展,就業機會眾多,因此,他們的理想主義色彩比較濃厚,專注力也較差。但是,你們這一代多成長於離婚家庭,或身為鑰匙兒,面對的是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以及充滿挑戰的經濟社會,這些都讓你學會腳踏實地,而腳踏實地是當前職場極需要的特質。

比較懂得善用資源

例如:假設你在速食店擔任櫃台工作,你們這一代就有許多人會善用這份工作經驗,運用它幫助自己升遷,甚至晉身管理階層,或者向外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相反地,嬰兒潮世代就比較不善於化危機為轉機,遇到阻礙只會抱怨。

身為高科技的專家

運用高科技對你們而言是非常自然的事,而且無論你任職於何處,此項長才絕對都會為你加分。舉例來說,你可以使用電子化設備,改善你部門裡的工作方式,想想看這可以帶給你多少信心與他人的注目。

能夠看穿別人的詭計

拜電視廣告所賜,你們從小就知道螢幕上的商品和實際商品的差距,因此,你們變得非常具有洞察力,也絕對不會被事物的表面價值所矇騙。這種技能可以讓你幫助組織裡的人冷卻衝動,適度考慮奇蹟發生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你們可以代表理智的聲音。

了解金錢的重要

有些世代以為,工作的首要理由是為了自我實踐、表達自我、展現創造力或改變世界;而你們這一代工作的首要理由是為了賺錢,對於工作的優先順序也有十分明確的概念。
讀完本書後,你也許會質疑:導師帶來的麻煩會不會比好處多?建立人脈網路是必須的嗎?許多現今在職場上獲得升遷的人態度都很差,禮節有那麼重要嗎?
你可以與父母、嬰兒潮世代、同事、下屬甚至上司討論這些疑問。說實話,職業生涯是建立在人際關係上,而非專業或專長上。若能專注於人際關係,你將能得到工作所需的全部資源。

應記事項

1.你有十四年的時間,學習理解職場的運作方式。
2.不懂得職場運作訣竅將使你陷於競爭劣勢。
3.時代不同了,現今職場上鮮少有人願意幫你了解職場運作的訣竅。
4.人際關係能幫你得到你所需的資源。

瑪麗.吉諾瓦 作者
國際商業作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如《紐約時報》、《新聞周刊》、《廣告時代》(Ad Age)與《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羅伯.狄倫施耐德 作者
紐約著名的策略顧問與公關公司「狄倫施耐德集團」(Dilenschneider Group)的創辦人,之前曾任全球規模最大的公關公司「希爾諾頓」(Hill&Knowlton)的總裁兼執行長。暢銷著作包括《無限影響力》(Power and Influence)、《溝通時代話領導》(A Briefing for Leaders)﹝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
高翠霜 譯者

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經濟碩士,曾任職經建會、經濟部國營會、台灣綜合研究院、行政院副院長室、行政院胡勝正政務委員辦公室。譯有《Career關鍵14年》(天下文化)、《績效評估》(天下文化)、《大改變》(先覺)、《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贏家的詛咒》、《常識經濟學》、《了解總體經濟的第一本書》(以上經濟新潮社出版)等書。


2000/05/30

BBP10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85-0

262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