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
優惠價
85
$272

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

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書籍介紹

「管理」一詞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但管理的精要與功能,卻不是每個主管都能清楚了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是第一個研究此領域的專家,他前瞻的觀念、鞭辟入裡的文章,成功啟迪許多管理者的思維。

本書是杜拉克在《哈佛商業評論》精闢文章的結集,收錄其歷久彌新、獨立、雋永、具啟發性的文章共十三篇。

內容分為上下二篇,上篇為「經理人的責任」,探討經理人所從事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有效地制定決策、有系統地創新實務、負責任的管理他人。

下篇「主管的世界」,則特別著重於探討知識型經濟中,企業主管可能碰到的各項挑戰。 六度榮獲「麥肯錫年度最佳論文獎」的杜拉克,經常語出驚人,文字內蘊煽動特質;書中,他以敏銳的眼光引導讀者探究真相,以嚴謹的態度啟迪讀者周延思考,以悲憫的心胸帶領讀者關懷社會,在不進則退的知識型經濟中,如何做一個專業的經理人。

自序 鑑往知來
引言 開路先鋒

第一部 經理人的責任
經營假說
有效的決策
如何制定人事決策
小構想威力大
創新的規律
企業績效管理

第二部 執行者的世界
主管真正需要的資訊
新時代、新組織
新組織社會
以非營利組織為師
生產力的新挑戰
管理與這個世界的課題
後資本主義經理人——專訪杜拉克

自序 鑑往知來

彼得.杜拉克

試圖憑空臆測政治、社會、經濟及商業等人類活動的未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更不用說試圖臆測未來七十五年的發展趨勢了。不過,我們卻可以想辦法辨標示出一些已經發生、而且無可挽回的重大事件。這樣做對人類確實有幫助。因為我們可以預測這些重大事件對人類未來一、二十年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換言之,我們可能有辦法從「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推測未來趨勢,從而預作準備。

排除戰爭、各種污染與毒害,或彗星撞擊地球的威脅,未來主導人類商業活動的,將不會是經濟或科技因素,而是人口問題。但是,左右人類商業活動的主要因素,不是過去四十年來許多專家一再警告的全球人口「過剩」問題;而是從日本、歐洲到北美洲,許多已開發國家中愈來愈嚴重的人口「不足」問題。

已開發世界正在集體自殺,許多先進國家新生兒出生率不斷下降,使得人口總數持續萎縮。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相當明顯︰面對家庭中逐漸增加的老年人與非勞動人口,年輕一輩的生活擔子日益沈重,既然收入僅能夠負擔家中長輩的生活所需,這些年輕人只好減少另一類依賴他們的人口,也就是少生幾個小孩,或完全不生育。

或許將來情況會有所改變,但是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國家的出生率仍然沒有絲毫止跌回升的跡象。就算這些先進國家的出生率,一夜之間回升到五十年前美國嬰兒潮時期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等到這批新生嬰兒受完教育、變成有生產力的成人,也是二十五年以後的事了。換言之,未來二十五年內,在已開發國家中,人口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這些國家的社會與經濟體系,可能會面臨以下課題:

.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身體健康、在總人口數中佔大多數的那群人,他們的實際退休年齡(不再從事任何工作的年齡)將延後到七十五歲。不必等到公元二○一○年,我們就會看到這種被迫延後退休的情形了。

.將來不論是增加勞動人口(也就是像以前,儘量投入更多資源)或是刺激消費者需求,都無法再促進經濟成長了。想要見到經濟成長,已開發國家惟有針對知識性工作及知識工作者,也就是這些先進國家惟一仍擁有優勢的資源,持續且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果真如此,已開發國家或許還有可能保持幾十年的優勢。

.將來不會再有主導世界經濟的單一強權了。因為任何已開發國家都沒有足夠人口讓它們扮演這樣的角色。對任何一個國家、產業或企業而言,都不再有所謂的長期競爭優勢。因為在任何期間,不管是資金還是科技,都無法抵消越來越不均衡的勞動資源。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發展的訓練方法,已經可以讓沒有工業製造經驗的生手,在極短時間內搖身一變,成為具備世界級水準的熟練工人(三十年前的韓國與現在的泰國,就是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在公開市場上,誰都可以取得必要的科技以發展自己的品牌,再設法引進最新科技強化現有品牌。這種做法已經成為定律,而且付出的代價相當有限。對已開發國家來說,知識工作者已成了惟一的比較優勢來源。它不是以質取勝的優勢,和先進國家的知識工作者相比,新興國家中受過教育的人在聰明才智方面毫不遜色。相反地,它是以量取勝的優勢。易言之,在人數方面,已開發國家的知識工作者的確佔有相當大的優勢。想要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維持現有的競爭地位,如何將量的優勢轉變為質的優勢,是已開發國家應該努力的方向。這意謂著已開發國家應該有系統地以知識性工作及知識工作者為對象,設法持續提高這兩者的生產力。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此一課題仍未受到重視,以致知識性工作及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普遍偏低。

知識不同於其他各種資源。因為知識不斷地自我淘汰。今天擁有最先進知識的人,明天很可能就會變成最無知的人。另一個原因是,知識常常被快速甚至突如其來的變動所左右。例如︰醫療領域從傳統製藥方法到基因技術,電腦業從個人電腦到網際網路,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當然,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知識性工作及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並非惟一的競爭要素。不過至少對已開發國家的大多數產業而言,它有可能演變為決定性的競爭要素。如果此一預測屬實,企業界及主管將面臨以下的課題。

.第一個、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課題是:不論是本質還是內容,各類與商場運作相關的知識,將以不可預知的模式持續改變;而這種突發性的改變,將迫使世界經濟一直處於高度變動與高度競爭的環境中。

.企業組織與主管所需要的資訊,可能會一直快速變動。過去多年來,人們一直專注於改進傳統的資訊。具體而言,人們幾乎只關心組織「內部」的資訊,會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時至今日,此一忠實記錄公司所發生大小事情的傳統資訊系統,仍然是大多數主管賴以為生的重要決策工具。從責任會計制度(activity-based accounting)、執行評量卡(executive scorecard),到經濟價值分析(economic value analysis,簡稱EVA),近年來,學者專家在會計領域所作的改變與改進,仍然離不開如何提供公司內部更適切資訊的範圍。利用最先進資訊系統產生的資料,也具有同樣目的。事實上,任何組織蒐集來的資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該組織內部所發生的事件。將來,如果企業主管想要制定出贏的策略,勢必要取得更多與組織「外部」事件及環境有關的資訊:非顧客(noncustomers)的情報,非本身和既有競爭者所使用科技的發展趨勢,以及非現有市場的資訊……等。惟有取得這類資訊,企業組織才能決定如何分配所擁有的知識性資源,從而創造最高的投資回收。也惟有取得更多這類資訊,在面對世界經濟環境與知識本質所帶來突發性變動時,企業組織才能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因應各種新的變革與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針對外部資訊發展出更嚴謹的蒐集與分析方法,將逐漸成為企業組織與資訊專家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知識造就了移動性資源。和製造工人不同的是,知識工作者本身擁有生產工具,也就是裝在他們腦袋裡的知識。因此他們可以帶著生產工具四處移動,同時企業組織所需的知識,也有可能不斷變動。因此,在已開發國家中,企業組織愈來愈不能用傳統方式去「管理」這批逐漸增加的主要工作人口,而且他們是公司裡支領最高薪資的一群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批知識工作者甚至不能算是組織的正式員工,而是承包者、專家、顧問、兼職人員,或風險投資事業合夥人等。逐漸的,我們將以他們所擁有的專業知識、而不是以付酬勞給他們的組織來辨認他們。

.從每一個角度看來,上述所有的課題,都將改變「組織」的意義。從美國的摩根(J. P. Morgan)、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德國的西門子(George Siemens)、法國的費堯(Henri Fayol),到通用汽車公司的史隆(Alfred P. Sloan),再到現在最流行的團隊模式,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尋找最適合自己公司的「正確的組織」。將來不會再有這種東西了,以後將只有各種「組織」(organizations),正如同一座煉油廠、一座天主教堂及郊區的一棟房屋,雖然都是「建築物」(buildings),彼此之間卻有很大的差異。已開發國家的每一個組織(不限於企業組織),都將針對特定任務、時間和地點,設計出最適合的組織結構。

.上述所有的趨勢也告訴我們,管理藝術與科學的應用範圍將逐步擴大。大約在一百二十五年前,人類為了生產「東西」,從而發明了管理,企圖以有組織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今後,管理將從商業組織逐漸擴展到更多領域。未來對於社會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的管理,將是發展新觀念、新方法以及實踐的最重要領域,特別是目前管制過多或是管理不足的教育與醫療機構。

以上所言是對未來的預測嗎?不是的。它們是「鑑往知今」,來者可追。

彼得.杜拉克 作者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李田樹 譯者

東吳大學企管系畢業,美國東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譯作近二十本,曾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台北夜間部兼任講師、台灣廣告公司文案。譯作曾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


1999/06/15

BCB19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73-0

342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