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中鋼經驗
優惠價
85
$238

中鋼經驗

中國式管理的典範

書籍介紹

一九七○年代初,為振興國家經濟而創建的中鋼,在建廠初期受盡所有人的質疑與譏笑。然而,到了一九八○年代,「管理學中鋼」成為一股風潮,企業管理者爭相學習。中鋼的管理經驗成為台灣企業管理史上的一頁傳奇,不只成為國營企業的模範生,更是名列前茅的標竿企業之一。

中鋼這種麻雀變鳳凰式的成功管理模式,可說是領導人的成功,歷任中鋼的領導人居功厥偉。人稱「趙鐵頭」的趙耀東,尤其是其中的靈魂人物,他以中國式企業文化管理思維為中鋼掌舵,具體落實了中國儒法哲學的精髓。

中鋼的成功與趙耀東的強人領導風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威權時代,敢於拒絕政治力介入中鋼的營運,堅持專業的經營理念,為中鋼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書針對中鋼的建廠、篳路藍縷的艱難處境、獨特的中國式企業文化、管理特質等等多所著墨,也深入介紹中鋼領導人的管理經營理念,透過作者實例與學理並用的敘述,讀者可以清楚見證到中鋼的奇蹟。

出版者的話 「中鋼管理」的來龍去脈——沒有趙耀東,就沒有「中鋼模式」 高希均
序 ​為什麼要談中鋼經驗? 李誠
前言 用中國的哲學管理中國企業,無往不利

第一部 黎明時代的先驅者

第一章 Mission Impossible中鋼: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第二章 以文化餵養企業靈魂
第三章 五個守護神
第四章 美麗境界:零距離、零時差的資訊化管理
第五章 應許之地
第六章 中國的企業家:堅忍不拔、全然勇氣的趙耀東

第二部 巨人的步伐

第七章 新世紀之歌
第八章 待破解的僵局
第九章 管理學中鋼

附錄一 「中鋼經驗」組織文化變革問卷
附錄二 中鋼大事年表
附錄三 重要名詞索引

「中鋼管理」的來龍去脈──沒有趙耀東,就沒有「中鋼模式」

(一) 如果從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又伴隨著所得分配平均、物價穩定、財政收支平衡,是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奇蹟」;那麼國營事業中鋼的故事,應當說是另一個「國營事業奇蹟」。 在那個年代,在國人心目中,對國營事業的刻板印象是:效率低、冗員多、成本高、產品差。「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在政府照顧全民利益的政策下,特別是公營事業的費率,常以財政補貼來壓低價格,產生「國營事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自我調侃。   

(二) 中鋼是當年經國先生全力推動十大建設計劃中的指標性項目。他選中了趙耀東先生來籌建大鋼廠。對趙耀東,這是集榮譽與挑戰於一身的任命。 就當時的大氣候來說有不樂觀的因素:台灣沒有一貫煉鋼大鋼廠的經驗、人才,甚至資金;因退出聯合國,外交孤立,國際合作變數增加;更有大多數國營事業虧損累累的紀錄,以及經營國營事業的各種防弊規定;就他個人來說,則有不必悲觀的條件:臨危受命的責任感,廉能的操守,辦紡織廠的經驗,且正值盛年,也有雄心要為台灣建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鋼廠。

經過了反覆思慮,有了經國先生的全力支持,趙氏抱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展開了中鋼建廠的規劃,那是一九七○年春天。 中鋼的成功是中鋼管理模式的成功,中鋼模式的成功是領導人的成功。趙耀東當然是靈魂人物,但是其他幾位中鋼功臣貢獻深遠,如劉曾适、傅次韓、陳世昌、徐肇懷等。

觀察台灣政壇人物的言行,我逐漸相信領導者的「性格決定命運」的歸納。趙氏的英雄性格,成功地創造了中鋼;但在擔任經濟部長及經建會主委時,因為言行率真,可惜未竟全功。 仔細說來,這位政壇上略帶悲劇色彩的勇者具有這些性格:強烈的憂患意識:他是少數「居安」真能「思危」的首長。 

高度地關切國際走勢:常從國際局勢的變化中,產生對國內工商界以及政府本身調適緩慢的責難。  承擔冒險與責任:創辦中鋼時,從各國取得不同的專利與技術,求其盡善盡美;建廠過程中,採取彈性招標,負起採購絕不收回扣、工程絕不貪污的所有責任。

有哪一位首長敢做這種擔當?全力以赴,不計毀譽:他曾在「天下文化」的訪問中說:「我是有理想而不幻想的人。願意在工作崗位上盡力去完成使命。絕對完全投入,不計個人成敗。」誠摯坦蕩的胸襟:雖然趙氏對很多問題有強烈的看法,但也具有放棄己見的雅量。

在立法院答詢中,常常敢針鋒相對,這是政務官中極為少見的坦蕩,反而博得掌聲與尊敬。 近年來趙氏對國家當前處境與兩岸關係十分憂慮。他盼望全國上下能從三方面來共同努力:  重振國人的道德勇氣:鼓勵大家說真話,很多不合理、不合法的事就容易得到改善。 

重建社會倫理文化:汲取舊文化中重信義、重勤勉的一面,融合西方重民主、重公平的一面,來凝聚共識。重建法治:所有不合法、不依法、不守法的,統統要掃蕩。必須要以「法」來治社會的病。 被媒體尊稱為「趙鐵頭」的趙氏,一生充滿了不妥協的故事:中鋼正是他當年在威權時代,堅持專業經營與政治不能介入的一個典範。  

(三) 本書的作者李誠教授二十年來一直在探討中鋼何以成功的管理模式。他自己曾應中鋼之邀於一九七九年暑假由美返台,擔任顧問,住在中鋼宿舍實地考察。李教授在美國執教逾二十年,其專門領域即涵蓋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及勞資關係。擔任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以來,更注重各國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本書的撰述正是結合了學理與實務,分析了「中鋼奇蹟」的來龍去脈,提供了一個值得人人細讀的「中國式管理的典範」。

曾經擔任《遠見》雜誌記者的張育寧,參與了撰述的工作,在學術架構下,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呈顯出既嚴謹又親切的傳記式著作。此種合作模式使這本專著的出版,也為我們一年前成立的「財團法人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樹立了一個佳例:傳播知識經濟,普及管理觀念,分享管理典範。

李誠 作者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險渡金融海嘯》及《後ECFA時代台灣的經濟政策》。


張育寧 作者

台大經濟系畢,清華大學社會所中國研究組 碩士班 畢業,曾任遠見雜誌記者,現為自由撰稿者。


2002/11/30

BCB26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070-8

238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