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美國政府對抗微軟」的反托拉斯案過程,至今仍讓微軟人員心有餘悸:股價下跌、士氣低落、主管紛紛跳槽。
然而,2005年微軟的兩大舵手——比爾‧蓋茲以慈善家的身分登上《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現任執行長史蒂夫‧包爾摩也讓官司糾纏下的微軟,成為僅次可口可樂的世界第二大品牌。
在這攸關公司發展的十字路口,微軟需要的不是推出新的作業系統、或是套裝軟體,而是要從最根本的層面著手:針對「做生意的方式」進行最徹底的改造。
《微軟,重新啟動》裡,作者將親訪微軟內部高層人員,帶領讀者深入內幕,試圖探討這家全世界最聰明的公司,為什麼會需要如此徹底的改造,以及微軟是如何在逆境中尋求變革。本書講述的微軟再造工程,以及微軟賴以不斷「重新啟動」的價值系統,絕對不容錯過。
致謝
第一部份 危機四年
第一章 一個超現實的萬聖節
第二章 蓋茲律師親自上陣
第二部分 浴火重生
第三章 企業界最獨特的合作拍檔
第四章 擺脫新興企業的心態
第三部份 比爾.蓋茲如何再造微軟
第五章 是的,媽,我在思考
第六章 兩百碼延長線的領悟
第四部分 史蒂夫.巴爾摩如何再造微軟
第七章 公開和尊重的態度第八章 商業流程的紀律革命
第九章 正確價值觀的頂尖人才
第十章 親切與謙虛的新文化
第五部分 重新啟動的微軟
第十一章 革命開始了嗎?
後記
透視微軟變革思維
黃存義(微軟公司大中華區區域總裁)
常常有人會問微軟公司跟其它公司不一樣的地方?我會說最大的區別在於微軟公司是家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極度重視創新及人才的公司。這樣的特質不管是從企業願景的改變、產品研發的重心移轉,到企業文化的革新,都可以看到其獨特的一面。
1975年由二位大學中輟生成立的微軟公司,當時是Dos作業系統尚未盛行的時代,當時的公司願景是:希望每一家企業的桌上都能夠有一台電腦,為了達成如此的目標,產品開發的優先理念是簡單易用的使用介面。2000年當這樣的願景已經達成時,這家公司又給自己新的目標.NET:藉由功能強大且穩定的軟體,讓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any time)、任何地點(any where)、使用任何裝置(on any device),連上網際網路就能取得所需的資訊。由PC作業系統領先者變成網際網路擁護者,這個轉變對於微軟公司來說可謂是項豪賭,但是仍然毅然決然的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微軟公司深刻了解,網路時代遠比個人電腦時代所面臨的挑戰更艱鉅,要達成.NET這個願景,必需提供給人們一個可信賴的電腦運算環境(Trustworthy Computing),除了作業平台的執行效能及穩定可靠外,更重要的是安全性與資料的可交換性。於是微軟公司投入大量的資源與人力並且與政府及產業夥伴密切合作,推出各種確保電腦、網路安全的技術與措施。為了成為企業可信賴的夥伴,也重新檢視企業營運策略,從以銷售營收為優先改為以創造合作夥伴及客戶高滿意度為第一優先,這些改變相信都是因為微軟公司永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這些改變之所以能夠成功,產品能夠不斷的創新及推陳出新,正是因為微軟公司極度重視創新及人才。
了解一家企業除了從產(生產)、銷(行銷)、人(人才)、發(研發)及財(財務)的面向去探討及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洞悉經營者及管理者的決策思維,尤其微軟這家公司,要真正的了解它,那了解Bill Gates及Steve Ballmer的想法絕對是必要且不可或缺。
暢銷作家Rober Slater所著的《微軟,重新啟動-開放、謙遜與紀律的微軟新文化》這本書,除了讓讀者了解微軟公司過去幾年經歷的改變外,更精采的是帶領讀者有機會一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Bill Gates的內心世界以及面臨市場變化挑戰的因應決策思維。
知識經濟時代的特性之一是知識與速度,從《微軟,重新啟動-開放、謙遜與紀律的微軟新文化》這本書不僅可以看到研發創新的知識含量,更可以看到改變的決策速度,因此對於想要認識微軟公司的一般大眾,或是企業的決策者,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與深具參考價值的書,因為微軟公司成長及改變的過程及Bill Gates及Steve Ballmer的決策思維與自我反省,對於想要創業、或是既有的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都是非常寶貴的實戰經驗。
致謝
我很早就想要以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微軟(Microsoft)為題寫本書。我在寫《矽谷速寫》(Portraits in Silicon)(MIT Press,一九八七年)這本書(關於電腦產業的先趨和開發者)時,因為研究的關係,曾經訪問一位年輕人。當時這位年輕人有家已經成立十二年的軟體公司,也就是日後在全世界綻放光芒的微軟,而他正是比爾.蓋茲。在《矽谷速寫》這本書出版後不久,我就想到蓋茲和他公司是個很棒的題材。畢竟,他幾乎一手推動了個人電腦產業的革命。而且在當時,沒有任何人以他的故事寫書過。我想成為第一位以此為題寫書的作者,於是跟許多出版商提議這個點子,但都被打了回票。他們說蓋茲不夠有名,整本書都以他為主題恐怕不夠保險。我還記得曾經這麼回答一個出版商;「他日後必然會大放異彩,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蓋茲後來變成家喻戶曉的人物;一九九二年當他首次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富豪之後,坊間出現許多以他為主題的著作,可是其中許多都是從負面角度來剖析。我在這段期間以其他企業領導人為主題寫了一系列的書,心中仍不時縈繞著以蓋茲和微軟為主題寫書的想法。我依然認為他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這個時代裡,沒有誰像蓋茲這樣對社會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也沒有人會像他這樣如此備受爭議——他可說是當代最引人入勝的角色之一。
在二○○○年代初期,Portfolio(隸屬Penguin出版集團)的編輯愛吉安.柴克漢(Adrian Zackheim)開始跟我討論寫一本這樣的書,當時微軟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美國司法部對他們提出漫長的反托拉斯訴訟案。這場審判在二○○二年十一月終於結束,微軟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愛吉安跟我立刻重拾「蓋茲/微軟」的主題;只是那時候史蒂夫.包爾摩(Steve Ballmer)已經成為微軟的執行長,在微軟的重要性並不下於蓋茲。我們在二○○三年年初就決定以微軟為題寫書,描述這家軟體巨擘如何從長達四年的官司中再度崛起,不過這本書將以蓋茲和包爾摩為主軸,不光是只有蓋茲而已——而這也就是《微軟,重新啟動——開放、謙遜與紀律的微軟新文化》(Microsoft Rebooted: How Bill Gates and Steve Ballmer Reinvented Their Company)問世的過程。我希望訪問微軟的高級主管,包括蓋茲和包爾摩本人,並且和微軟這個故事相關的人談談。可是當我在華盛頓州雷蒙市的微軟總部開始準備訪談工作時,微軟公共關係部門人員卻告訴我,公司高級主管向來不接受書籍作者的訪問,不過因為包爾摩看過我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企業強權:傑克‧威爾許再造奇異之道》(Jack Welch and the GE Way),頗為讚賞我對奇異前任董事長和執行長威爾許的描述,因此願意為我破例。
有機會親自訪問蓋茲和包爾摩,對本書的寫作計劃而言猶如如虎添翼。我在訪問蓋茲的時候,大多是問他微軟商業層面的問題,而不是技術。其他的訪問人員幾乎只問他技術上的議題。不過我寫的是商業書籍,所以希望了解他從一九七五年到二○○○年經營微軟的歷程,以及他是如何看待包爾摩改造公司商業層面的方法。誠如本書所呈現的,蓋茲大談他在微軟的作為,對於近年的改革計劃則沒什麼談興;在訪問包爾摩的時候,則大多是談這些改革計劃。不過包爾摩會侃侃而談他在改造微軟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在此我要感謝比爾.蓋茲和史蒂夫.包爾摩給我這個機會,除了能跟他們近距離訪談,還能訪問到微軟許多員工,其中不乏許多資深執行主管。我也要感謝為微軟處理公關事務的華艾公關顧問公司(Waggener Edstrom);每次去雷蒙的微軟公司總部,都是靠華艾公司的夥伴協助。我跟華艾公司的老闆潘.愛德斯壯(Pam Edstrom)談過好幾次,她也不吝和我分享長久以來處理微軟公共關係事務的經驗。華艾公司的資深副總裁柯尼.度布瓦(Corey duBrowa)則為我安排和蓋茲、包爾摩和其他資深高級主管的訪談,並提供我相當寶貴的意見。我在進行事實查核的階段時,主要是透過勞瑞.瑞格(Laurie Rieger)進行聯繫,她親切友善的態度、和對這個計畫表現的高度效率,都讓我特別感謝。金.貝克(Jim Bak)則幫我展開在微軟的訪談工作。
我也要在此感謝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特別是老比爾蓋茲(Bill Gates Sr.)和喬伊.瑟瑞爾(Joe Cerrell)。我要感謝願意接受訪問的人士(其中有些人甚至和我談了不只一次),以及許多要求我不要公開其名的人士。我希望藉此感謝麥克.賈登寶以及李察.雪倫德(Richard Sherlund)看過我的初稿,並幫我找出文中的重點。我很開心有機會再度為Portfolio和愛吉安.柴克漢寫書,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很感謝他為了讓本書盡善盡美所付出的努力。也很高興能夠和Portfolio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合作。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庭和我的太太——真正讓這本書得以成型的功臣。我的太太營造出最適合作家寫作的氣氛,讓我可以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並得以經常到西雅圖和其他地點出差,她知道這是為了蒐集本書所需要的資料。她本身就是資深的專業編輯,所以也幫我看過、編輯初稿,並對其中內容作許多改善。
「微軟原本是家具有侵略性的軟體巨擘,在轉變為「負責任的產業領袖」(微軟對未來的自我期許)的過程,公司文化勢必得經歷痛苦的轉變。而這樣的變化,是最難管理的。」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身為微軟營運長將近七年的時間,我有機會親自見識比爾蓋茲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出類拔萃,而不斷積極改善產品所做的努力。本書讓各位讀者了解公司賴以不斷『重新啟動』的價值系統。」
──微軟公司營運長鮑伯.賀伯(Bob Herbold)
「當軟體產業重達八百磅的『巨擘』要改變發展方向時,最好密切注意。史雷特和微軟執行主管之間的特殊情誼,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微軟從『侵略者』徹底改變為『好夥伴』的變化千真萬確。」
──唐.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史雷特引述比爾蓋茲和史蒂夫.包爾摩的話,告訴讀者微軟在反托拉斯案後的故事。若要了解軟體產業這對傳奇性的合作夥伴,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麥克斯威爾
「這是一本精采好書,讓各位讀者充分了解微軟目前為了改變(不是改變他們的產品線,而是企業文化)所採取的各個步驟。不論最後是否成功,也不管你對『這家軟體公司』(the Soft)是喜歡、還是討厭、或是不願意去愛它,這本書所講述的故事都會影響到你——絕對不容錯過。」
──馬林.埃勒(Marlin Eller)
撰寫企業傳記的高手,近期著作為《沃爾瑪王朝》。他曾是唯一能深入奇異內部了解實際運作的媒體記者,所寫的《企業強權——傑克.威爾許再造奇異之道》更是名噪一時的暢銷書。他為《時代》雜誌擔任記者長達二十一年,其他出自他筆下的暢銷書,還包括《搶救IBM》、《奇異之眼》、《梭羅斯旋風》等。
中興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新聞編譯、記者,目前為專業口筆譯人員。譯作四度榮獲經濟部金書獎。譯作散見財經、企管、科技、勵志等各領域。歷年譯作介紹請見julieintaipei.pixnet.net/blog。
2006/04/18
BCB33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658-7
293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