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轉型變革(transformational change)的源頭究竟何在?
咸認成功的組織變革或創新無法複製,也因此一般管理學對這個問題的答案著墨甚少。而本書即是詮釋深層變革歷程的探索之作。

四位作者從一百五十位企業家、社會領袖與頂尖科學家的經驗出發,穿梭科學與哲學,縱貫東西古今智慧,提出所謂的「U型理論」(U Theory),將深度變革的歷程形容為一個「U」型路線,其中包含七種循序漸進的能力,也分別代表七個階段。

作者認為,這個歷程便是創造性變革的關鍵,而這七種能力,不但在我們心中,也蘊藏在組織、體制與社會裡。人們往往執守固有的觀省方式與行動模式。但是,藉著深層學習,我們也可以改變思維,從觀省所見、感知新的可能性,進而採取行動,推動變革並塑造未來。

中文版序 彼得.聖吉等人
中文版序 彼得.聖吉等人
 「第六項修練」:從腦到心的U修練 陳怡蓁

導論

第一部 學習觀省
1 安魂曲情境
2 看清所見
3 從整體內觀
4 用心去看

第二部 進入靜默
5 創造性的時刻
6 湧現的領悟:U型理論
7 駱駝穿過針眼:放下與接納
8 婚禮

第三部 成為大自然的一股力量
9 夢的走廊
10 偉大的意志
11 與宇宙對話
12 實現與建立機構的方法

第四部 遇見我們的未來
13 領導: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14 用智慧之心推動科學
15 自然流現

結語 人類消失了以後,大猩猩還有希望嗎?

謝辭

作者簡介
關於SoLGLI
讀者迴響
重要名詞對照

第六項修練:從腦到心的U修練

陳怡蓁(趨勢科技文化長)

2005年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特別針對全球商業領袖做了一項調查,從二十餘萬本商業管理的書中,選出二十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結果有點出人意外的,高居榜首的竟是一向被公認「不怎麼容易讀」的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

這本1990年出版的書,扎扎實實深入解說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啟發了全球多少企業、學校與政府組織,歷久不衰。

2003年11月,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聖吉來台演講,三千個座位的國際會議中心大會堂上座無虛席,台灣政商教育界的菁英幾乎都到齊了。我很遺憾未能恭逢其盛。那時我與明正正為趨勢科技每年一度的高峰文化會談,在世界各分公司巡迴演出,而我們宣揚的主題恰恰是「學習型組織」。我為《第五項修練》做導讀,同時鼓勵所有趨勢人深入探討閱讀,明正則以業界的實際個案為「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五項修練背書。我們一向是聖吉的信徒,也嘗試身體力行,把趨勢科技轉化成學習型組織。

禪宗師父的一棒

因此,當彼得聖吉與他的研究伙伴們的新書《修練的軌跡》一出版,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拜讀。我心裡認定,這是更進一步的「第六項修練」。這本書的字數不及《第五項修練》多,章節結構也不似前書嚴謹,英文用字簡潔易懂,但是讀起來卻令人反覆再三,斟酌思量,唯恐錯失大師的真義。如果我們自以為已在《第五項修練》當中找到修練的微妙法則而暗暗慶幸,這本《修練的軌跡》卻有如禪宗師父的一棒,告訴你:「打破你的心智模式吧,沒有答案!」書中導論開宗明義先告訴你:「我們沒有答案,即使我們這麼努力,仍然留有困惑與混淆。」學習大師不怕承認他仍在探索、在學習,他謙虛為懷地說:「我們所知有限,我們所學到的一切,仍有永恆的奧秘蘊藏其中。」

這本新書的寫作捨棄過去的理論鋪陳、實例解說與修練方法等等務實風格,而是把四人研究團隊的探索經歷,大致完整無缺地呈現,他們鋪陳親身修練的持續過程,彼此之間一次又一次的分享經驗、討論心得,卻不在書中歸納分析,提出結論,為的是避免讀者誤會,以為他們已經能夠全然掌握這個探索之旅,他們邀請讀者「帶著好奇、懷疑、敏感的心態加入這項旅程。」

如是我行,我加入他的「第六項修練」探索之旅。於是,我陷入U型回路中,一次又一次,彷彿有所得,又瞬即都幻滅。我模模糊糊明白,「第六項修練」是比第五項修練企圖更大的系統思考,超越組織結構,超越物種界線,這回他修的是「天人合一」的系統整合。

漫漫「U」行路

「U」由上而下,沈到谷底再慢慢向上走。這是一個迥異於往昔學習經驗的過程。他說:「當你面對非常艱難的問題或進退兩難的困境,當差別甚大的人們必須在極度複雜的環境中團結合作,當未來很可能與過去迥然相異,我們就需要推動不同的過程。」

U的起始是「感知」(sensing),用比較通用的語言說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observe, observe, observe),直到你與世界合而為一。在這個階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懸掛」(suspending)。作者曾向東方哲學大師南懷瑾多次討教,書中引用不少與大師對話的內容,他坦承受到儒釋道哲學很大的影響。因此他所說的「懸掛,阻斷思想之流」也許就是佛家所說的「止觀」吧。讓理性的思考,尤其是一切承襲慣性而來的判斷都暫時停止,把自己放空,交給未知,交給「我」以外的世界,感覺自己與別人、集體組織、別的物種、大自然,甚至整個世界之間的聯繫。暫停之後才能「轉向」,打破慣性思考的羈絆,把一切原有的假設高高懸掛,於是我們有如空了的容器,又能接受新思維了。

但是,不,千萬別再落入另一個理性思考的陷阱當中,愛因斯坦說過:「直覺比智商更重要。」他「從未用理性的心,發現過任何東西」。因此,當我們好不容易學會了「懸掛」,學會止觀,接著要把自己往下拋,拋到「U」的底端,退省與反思(retreat and reflect)。等在那兒的是本書的命題「Presence」,也就是「自然流現」。切斷了過去,忘記了未來,就在現時此刻,不要有判斷,放下生命旅途中不斷累積的包袱,讓他去(letting go);然後喚醒自覺,體察自己的存在,讓內心的領悟自然地湧現(letting come)。在這個谷底裡最重要的是靜默,要沈靜地沒入當下的現實,直到與情境合為一體,達到一種清明的狀態。然後我們能從最深的根源觀看自己,以及一切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連結,未來最大最好的可能性便會慢慢浮現。我們不必理智地下判斷、做決定、塑造願景,該做的事會自動浮現眼前,要做什麼取決於「你是從哪裡來,以及你是什麼樣的人。」

比武靠思考,必死無疑

作者承認,所謂「自然流現」並不容易瞭解,因為這種經驗奧妙幽微,稍縱即逝,令人難以捉摸。我想,東方的讀者如果聯想起佛學或禪宗的「悟道」,也許能比西方的讀者更容易瞭解作者的用心吧。也真難為了作者,要把這樣玄之又玄的領悟經驗用西方語言,融入現代組織的應用,闡述一種新的學習經驗,更以簡單明瞭的「U」做為輔助說明的工具,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們融匯東西方哲學的誠意與開創精神。

跌到「U」的谷底之後呢?當然得往上爬了。正如一切學習的標準模式,這時候就需要把新的領悟帶進行動當中,只是這種行動來自比理智更深的根源。「比武時思考,必死無疑」,只有順應靈感,立刻採取行動。經過U型路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來自於新的內在領悟,與集體或更大的世界建立了「共同創造」的關係。我們是在世界的內部採取行動,而不是由外部把行動強加在世界之上。就像印度《薄迦梵歌》優美的文字所描述的:萬事萬物成於自然,被自我迷惑了的人,卻總是妄想:「這是我的成就」。

這有點像中國人順天應命的說法。人是大道運行之下的一個物種,在自然界中有人的軌道,而每一個人在人的軌道當中又有自己必須扮演的角色,必須完成的任務,在人類整體的運行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也許就是孔子所謂的「天命」吧。體認自己的天命,認識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察覺到人與人、與集體、動植物、大自然,與宇宙運行之間的息息相關,有了這種體認在心,當起而行時自然會有不同的做法,自然會順著整體的利益採取行動。

最遠的路是從腦到心

「U」路線的終點是實行,而實行必須從個人的觀省、靜修、悟道中回到身處的世界,也就是集體、組織當中去與其他人互動才能達成使命。這似乎可以和《第五項修練》中所提的「塑造共同願景」,「團隊學習」與「系統思考」互相呼應。在「U」的上行部分,經過「呈現當下的存在」之後,作者提出必須發展的三種實行能力,一是結晶化(crystallizing),讓自然流現時不斷湧現的知覺變得清晰,二是建構原型(prototyping),開始小規模地採取行動,與周遭互動,促成身邊小宇宙的實現;最後就是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擴大影響力,與所有一切相連結,具體展現新的氣象。這就是作者最終的理想境界了。

書中並未詳述種種做法,可以想見的,作者不願再落入窠臼當中。因此他們以四人相聚對話的方式,說了許多古往今來、東西各界的故事,比如「瓜地馬拉願景」、「威士(Visa)仿效生物界的亂序組織」、「大猩猩對話錄」等等,當然也闡述了許多作者在修行過程中個人的親身體驗。我們讀這些故事,得不到商業管理書中慣有的一二三法則,也找不到令人折服的理論,但是有一種隱隱約約的領悟,似是而非,也許這就是作者想要帶我們走上「U」型修練的方法。書中引用美國原住民導師連恩(Phil Lane)的智慧:「最長的路是從頭腦到心靈的神聖之旅。」因此,「U型路線的深度學習循環,只是提供了描述修行過程的語言」。

舉一盞「U」型明燈引路

作者以深厚的科學素養,嚴謹的研究精神,嘗試將微妙的心靈領悟以可以被接受的語言描述,當然他們的用心不止於個人修練,就像在《第五項修練》一書當中,始於「自我超越」,繼之「打破心智模式」,然後就要與團體互動,「塑造共同願景」,促成「團隊學習」,最終是要能綜觀全局,掌握重點,以「系統思考」不斷修練學習。在這本新著中,聖吉將學習進一步從「腦」的領域帶入「心」的境界。如果團隊中的每一份子都能經過「U」的歷練,就能夠超越自我,找到更高目的的「我」(Higher Self),能夠感受到與團隊之間息息相關的連結,共同願景自然湧現,採取行動時便能一起順天應命,達成整個宇宙運行當中注定要完成的天命。在這兒,系統思考已經超越了團隊組織,而是包含了人類與自然,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系統。

「第六項修練」是心的修練,是靈性的、感性的,是非理性的、沒有結論的。《修練的軌跡》讀起來也許比《第五項修練》更加「不怎麼容易讀」。但是,《第五項修練》的萬千讀者必能在脈絡當中讀出聖吉的苦心孤詣。他毫不吝惜地與我們分享更深層次的學習,在從腦到心的漫長旅程上,他舉一盞「U」型明燈,殷勤守護。


前言

我們很高興能為本書的全球中文首發版作序。本書是四位西方的修練者兼學者探索領導、創新及變革深層領域的旅程,這個探索之旅圍繞著科學、意識與前瞻的創新這個金三角。在西方,這個金三角被切割開來,分別視之。東方世界──尤其是東亞、南亞及東南亞,思索這些元素時,層面向來較深入,也認為它們相互關連。

在我們尋求如何為這個領域開拓新知時,有幸遇到中華文化界修為涵養極高的大師們,並承蒙他們指點。與南懷瑾大師的會談尤其關鍵,他幫助我們明白我們探索領域的共同基礎。我們真心感謝能有這個機會,與中華文化世界的廣大讀者分享我們這趟旅程的一些見解。我們也期待能有更深度的跨文化對談,繼續與你們共同學習。

彼得.聖吉 作者

享譽全球的新一代管理大師,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學習型組織」的觀念,為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主持人、波士頓創新顧問公司創辦人之一及《第五項修練》作者。

現為麻省理工學院資深講師,也是該學院「組織學習與變革」團隊成員,以及「組織學習協會」(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oL)主席。SoL是由組織、研究人員、顧問等組成的全球性社團,致力於建立基礎的組織變革知識。

彼得・聖吉於1947年出生在芝加哥,1970年於史丹福大學完成航太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讀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的系統動力學整體動態搭配的管理新概念所吸引。

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工作夥伴及企業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將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匯談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發展出一種人類夢寐以求的組織藍圖──在其中,人們得以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義、實現共同願望的「學習型組織」。

彼得・聖吉在全球各地演講、授課,把抽象的系統理論觀念,轉化成能促進了解經濟與組織變革的工具。他致力於闡明人類價值在工作環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亦即組織若想發揮潛能,則願景、目的、反思或系統思考,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貝蒂蘇.佛勞爾絲 作者

德州奧斯汀市強森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Johns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館長,她是詩人、編輯,也是企業顧問。她的寫作涵蓋詩歌治療(poetry therapy)到經濟神話;曾任美國太空總署顧問、美國海軍部長客座顧問、倫敦殼牌石油的全球情境編輯以及日內瓦世界企業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編輯。


約瑟夫.賈渥斯基 作者

傑納倫顧問公司(Generon Consulting)的董事長,組織學習協會、全球領導啟動協會(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創辦人。一生致力探索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深層面向。著有暢銷書《領導聖經》(Synchronicity),該書凝聚他一生的工作經驗精華,提出「創造型領導」(generative leadership)觀念。


奧圖.夏默 作者

組織學習協會創立人、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資深講師、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創新與知識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並曾任歐美與亞洲多家跨國公司、國際性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顧問。他最近的工作包括對一百五十位在領導、策略與知識創造領域卓然有成的思想家,進行對話式的訪談研究,該項研究導出了「自然流現」(presencing)的理論架構與實踐方法。


2006/05/05

BCB335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1x22.1cm

黑白

9864176676

356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