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當韓第遇見新慈善家
優惠價
$350

當韓第遇見新慈善家

The New Philanthropists
書籍介紹

我們該看看:一種真正和商業競爭一樣有效率的新興社會事業型態,大約就是下一輪經濟盛世的最初草圖!

說理入微卻又常帶幽默風趣的英倫管理先驅韓第,這回要走透透登門拜訪23個社會創業家,側記他們的人生與服務創業之心;在大師的犀利採訪下,本書為我們揭開了這一代新成功人類裡的某些典型;這群人既享受了資本經濟浪潮的好處,現在他們要反過來,改造出「慈善的資本主義」、「填補弱者缺憾的資本主義」。

他們的身分有像美體小鋪、ebay等公司的創辦人或大老闆,也有如從事運動、藝術的個人工作者;他們的行善事項從照顧暑假中的不良少年到搶救非洲等可大可小。他們的動機只是單純地想為社會那些「看不見的需要」來做點事,但他們的手段一點兒也不像過去讓我們渾身感到不自在的道德宣示、宗教召喚,甚或消費式的同情。他們做的事既有意義也有效、他們推動的計畫與組織,既活得好好的也衝勁十足,一點也不會輸股東利潤至上的商業公司。

於是,韓第管這些人叫「新慈善家」,也形容其中一些傢伙是「用創意從事公益的跳蚤工作者」。至於「新慈善家」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他們又做了什麼值得我們稱揚的事?,且容這位管理大師賣個關子:「解答這些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看這些人的故事。」

而在進入本書前,你唯一需要的準備就是:「有人一聽到慈善家這個詞就起雞皮疙瘩」;請放心,韓第要說的,是23個真正有趣又活生生的人,怎麼運用有意思的方式,解決了一些大家常覺得無能為力的人世問題,因為,「他們不滿足於只是開張支票而已」。

前言

1 明星球員辦診所│湯尼.亞當斯(前英國國家足球隊長)

2 銀行家的人生冒險│大衛.查特斯

3 畫廊貴婦學募款│莎拉.戴文波特

4 社區孩子的大玩偶│麥可.喬治歐

5 從創業家到興商家│湯尼.福根斯坦

6 大主廚的流浪者菜單│傑夫.甘賓

7 富商吃不下的頭等餐│蘭姆.吉多摩爾

8 孟德爾頌的和平續曲│凱洛琳.海曼

9 運動大亨全球布局│湯姆.杭特

10撒哈拉電訊傳情│穆罕默德.伊伯拉罕(世界上第一個實現手機商業化的電信專家)

11爵士身兼平民教育家│彼得.蘭普

12用數位連結鴻溝│克里斯.馬泰爾斯

13二代企業家的超感官救贖│佛列德.麥瑟

14平民建案的大工頭│尼爾.梅隆

15科技金童的人生巨變│丹尼爾.派特(前微軟副總裁)

16投身世界的夫妻檔│克利斯多佛.普威斯&菲莉妲.普威斯

17美體小鋪搶救人間│葛登.羅迪克(美體小鋪創辦人)

18挑戰高效能公益│大衛.羅斯

19希望小店的「天使」金主│彼得.萊恩

20來自巴西的慈善天才│里卡多.賽姆勒(著名的巴西Smeco公司擁有者)

21從辦市集到說故事│傑夫.史考爾(eBay創辦人)

22動盪經濟裡的文化守望者│雅內茲.史柯拉貝克

23金融先驅管起公益帳│約翰.杜紹基

在本書出版商的鼓勵下,我們決定秉持兩個目標來寫這本書:一是呈現這些「新慈善家」(new philanthropist)的努力和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其他成功人士起而仿效。我們相信社會改變的契機,通常是因為新楷模開始樹立起新典範。為此,這些新英雄必須是大家可以認同的榜樣。不僅他們的故事要能激勵人心,他們也必須肯站出來,這樣大眾才看得到他們。我們非常感謝所有願意接受拍照和側寫的人,他們通常是在不太情願的情況下這麼做的,因為他們同意我們的看法,也希望有更多像他們這樣的人。

第一個問題是:誰是新慈善家?「新」的定義是什麼?他們做了什麼值得我們稱揚的事?解答這些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看這些人的故事。不過先有些簡短說明可能也有幫助。

首先,我們針對的是一些個人,他們仍處於人生高峰期、有成功的事業,無論在生意或專業領域上都賺到了錢,有人還賺得滿多的。而在賺的錢足以滿足自己需求之後,現在他們想運用自己的金錢、技術和能力,為社會做些善行。他們呼籲要有所作為,要回饋社會,但並不滿足於「只是開張支票」去布施救濟。這些人想坐在駕駛座上,因為他們天生就是創業家的個性,所以他們喜歡填補空隙,滿足別人所忽略的需求。如今英國人有種感覺,就是的確有些社會利基是政府沒有或無力填補的;而如果你有才能、活力和金錢,就應該找出這些縫隙,為社會開闢出一條道路。「如果真有這種機會,」一位受訪者說,「就能讓這個賺錢的事業變得非常有價值。」

我們需要新辭彙。有人一聽到慈善家這個詞就起雞皮疙瘩,覺得維多利亞時代那種崇高道德感的意味太濃了,也容易讓人覺得是家長式、干預式的行善態度。

他們之所以是「新」慈善家,是因為他們不走捐款基金的老路,只是回應別人的要求和申請。相反的,他們親自參與其事,具有開創和冒險的精神,把自己的資源貢獻給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的「新」,是因為他們仍處於人生顛峰階段,還有很多目標要達成,很多熱情要滿足,擁有很多開創新事物所需的活力。他們絕不是所謂的「事後簡報型慈善家」──只因為自己花了錢,所以總是想知道結果。他們的「新」,是因為創業家級的能力表現。

這些新慈善家的榜樣非常重要。不僅因為他們的創業能力豐富了整個公益事業,也因為他們把自己企業賺到的錢拿來改善大眾生活,為自由企業制度提供了長久以來所欠缺的一種社會正當性。很多人都認為,評斷一個人不應只看他怎麼賺錢,還要看他怎麼花錢。而這些人很善於花錢,所施所為都不是為了自己,並且樂在其中。

本書中半數以上是英國人,但為了顯示這種慈善業型態是世界性的,所以我們也納入了一個美國人、兩個澳洲人、一個紐西蘭人、一個巴西人、一個蘇丹人、一個德國人、一個斯洛維尼亞人和一個愛爾蘭人。他們捐獻給慈善事業的金額,從eBay共同創辦人傑夫.史考爾(Jeff Skoll)的幾百萬美元,或湯姆.杭特放進自己基金會的巨資,到莎拉.戴文波特(Sara Davenport)賣了她的藝術生意而拿出四十五萬英鎊,創立了「乳癌庇護所」(Breast Cancer Haven),或足球明星湯尼.亞當斯(Tony Adams)用他的自傳版稅,開設了「運動轉機診療所」(Sporting Chance Clinic),或是彼得.萊恩(Peter Ryan)從自己薪水中拿出了兩萬五千英鎊,在馬拉威開創了一個小額貸款機構。你不一定得是個百萬富翁才能做個新慈善家。重點是要有足夠的創業基金而不必求人。這樣計畫就能實現得比較快。

摘自《當韓第遇見新慈善家》前言

當創意的靈魂奉獻給好事……韓第馳筆追蹤當代最迷人的善行新群落

│新慈善,流行中│

「今天的慈善捐贈者比以前有野心得多,他們不但參與其事更深,也要求有更好的成效。」

──美國《商業週刊》,
〈慈善的新面貌〉(The New Face of Philanthropy)


「就如他們改變了商業,這些新世代也正在改變行善的方式。他們之中有多人是親力親為做這些事,他們在施予前會做很多的研究,同時也要求必須有人對他們的捐獻負起責任、做出成績。」

──《時代》雜誌,
〈新施予之道〉(A New Way of Giving)


「怎樣讓慈善事業愈來愈像在資本市場中逐利一樣講求效率,這已是新慈善家們的重要議題……」

──《經濟學人》,
​〈慈善資本主義的誕生〉(The Birth of Philanthrocapitalism)

查爾斯.韓第 作者

查爾斯.韓第是一位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和老師,也曾是石油公司高階主管、經濟學家、倫敦商學院教授、溫莎城堡聖喬治堂(St. George’s House)學監,擔任過英國皇家藝術學會(RSA)主席。韓第出生於愛爾蘭基代爾郡,父親為聖公會吏長,先後在愛爾蘭、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接受教育。韓第著作豐富,包括《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阿波羅與酒神》(Gods of Management)、《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21 Letters On Life And Its Challenges)等。

韓第於 2024 年 12 月 13 日辭世,享年 92 歲。《九十自述》(The View from Ninety)這本文集是他最後一本著作,取材自最初發表於《閒人雜誌》(The Idler)的文章。


黃孝如 譯者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天下文化、遠流出版公司主編,城邦出版集團原水文化總編輯,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譯作有《生涯定位》、《相愛到白頭》、《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讓創意自由》(皆為天下文化出版)、《夏日農莊》、《這輩子,你想做什麼?》等。


伊莉莎白.韓第 攝影

一九六二年與查爾斯.韓第結縭。伊莉莎白本身是位人像攝影師,曾出版過攝影集,作品亦曾於公開展出。


2007/11/30

BCB378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0398

208

337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