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一個「專業治國」者,絕對不是媚俗的政客,只會討好選民,他必須守得住原則與堅持,而且能長遠的規劃未來。
為了替台灣的下一代打造太平盛世,蕭萬長先生決定挺身而出,拿出二、三十年前,參加經貿談判那種不眠不休、纏鬥到底的勇氣與意志,希望一改過去泛政治化的治國方法,改用專業精神來治國。
他很清楚,在亞洲的國家與城市競爭中,台灣正在邊緣化,如果再蹉跎四年,台灣恐怕再也沒有競爭的機會了。
台灣是以貿易起家的經濟島,面對中國大陸這個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和世界工廠,更要懂得借力使力,利用國際大經濟體的市場與需要,來壯大自己。
時間不會等待,只有讓專業者出頭,台灣才能急起直追,全力向前!
心路歷程 人生是奉獻的過程
推薦序 從「主權國家」到「區域國家」 大前研一
推薦序 走出困境,創造雙贏 劉遵義
再版序 專業治國
初版序 一個冷靜的選擇
前言 兩岸共同市場的提出
第一章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第二章 區域經濟整合時代來臨
第三章 尋求新定位的台灣
第四章 關鍵在中國大陸
第五章 「共同市場」概念的緣起
第六章 歐盟經驗對兩岸的啟示
第七章 兩岸共同市場即大中華市場
第八章 通往政經統合的起點
第九章 走向共同市場步驟
第十章 和平共榮的契機
第十一章 最穩固的和平基石
附錄一 台灣經濟新藍圖
附錄二 全島便捷交通網細目資料
附錄三 兩岸經貿關係大事記
台灣經濟歷經1990年代的轉型,在高科技領域的技術不斷提升,即使面臨二十一世紀初的經濟衰退,台灣在技術創新的能力依然持續進步。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台灣獲美國商務部專利商標局核發的各項專利總數,從1997年的兩千五百件激增到近年的六千逾件。前面第三章提到,台灣在全球資訊產業中,依然掌握許多關鍵技術,更是這個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就如中東對於全球石油的影響一般。
未來中國大陸勢必要從勞力密集往技術密集的階段走,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可以扮演重要的合作伙伴。「兩岸共同市場」為台灣科技產業進入中國大陸建構制度性保障,也為兩岸產業研發創造合作基礎,這對中國大陸未來產業結構轉型是相當重要的。
台灣多數人都很理性地認知到:外貿是台灣經濟之本,中國大陸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也是最有潛力的市場,台灣不能在這個亞洲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缺席。台灣要進一步參與東亞經濟整合,一定要先與大陸取得經濟合作的協定,更應以兩岸經濟整合做為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基礎。對台灣而言,「兩岸共同市場」必須視為核心要務。
替和平共存奠基
「兩岸共同市場」更有超越經濟的重要意義:它為兩岸經貿做制度性規畫安排,為兩岸的政經統合開創新路,也為台灣海峽的和平、兩岸長久統合奠下基礎。這是兩岸經濟合作可長可久之路,更是條具體解決兩岸制度差異的道路。
政治不只是意識型態,更重要的是制度,若想最終實現政治統合,就要在制度上達到彼此共容協調。而藉由影響雙方現實利益的經濟議題出發,具體調合各種制度歧異,建立兩岸更密切的連繫整合,這是最可行的一條路。
在二十一世紀初,我們看到美日中在西太平洋的關係愈見緊張,夾在中間的台灣,要扮演一個主動創造和平機制、主動消弭緊張關係的積極角色,而非被動捲入、甚或主動攪進這場衝突中。全世界都希望兩岸不要發生衝突,就如美國《商業周刊》所言,兩岸衝突對全球經濟的傷害有如核彈爆炸。假如兩岸藉由經濟這個「下層結構」的合作來突破兩岸困局,在利益上密不可分,更有經常性的平台用以處理經濟矛盾,協調政策與制度的歧異,雙方在基礎的結構上形成緊密相容,自然難以導致戰爭衝突。因此,「兩岸共同市場」等於是運用經濟合作做為維繫區域集體安全的力量,透過制度化的經濟合作,以追求和平。
本人閱讀歷史書籍,常常為人類在亙久的歷史長河裡展現智慧與慈悲,以致造成文明躍進而感到莫名的興奮。當看到魯莽與憎恨導致戰爭,以致生靈塗炭、文化浩劫時,則不免掩卷長嘆!
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為了歐洲的和平統合與歐洲人民福祉,高瞻遠矚,提出「舒曼計畫」,經過無數人、五十餘年的持續努力,終於達成歐盟今天劃時代的新局面。從歷史中找尋寶貴的經驗後,本人堅信對台海兩岸而言,「兩岸共同市場」就是創造和平與兩岸人民福祉的最具體作為。
今天,這個機會在兩岸人民和兩岸政治家的手上。讓我們共同以理性、平等、友善的態度,相互尊重、相互提攜,共同創造解決問題與協調統合的機制,進而在這些堅實的基礎上,共同實現二十一世紀兩岸的和平繁榮。
蕭萬長
台灣當前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政治認同?是統獨大戰?是兩岸決戰,命運決定?還是經濟發展,好好過日子?
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後,最初的「清廉勤政愛鄉土」的理想消失了?是腐化太快?還是他們太天真不了解政治?不!他們的政治理論比誰都多,辯論比賽不曾輸過。
是他們不了解兩岸關係,才去挑動緊張神經?不!他們比誰都知道兩岸的「神經線」,才能那麼準確無誤的挑動起衝突,讓美國和中國緊張。
是他們不懂得財經金融?不!他們在切割利益的時候,準確的以二次金改為名,讓國家資產在合併中,迅速變成私有資產,這是何等準確的政策。
一切一切,都不是不懂,而是缺乏一種現代性的「專業精神」。什麼是「專業精神」?專業精神就是,做為一種行業的領航者,一定要比別人更早的預見這個產業,在五年後,會有什麼變化,我們要如何因應?十年後,整個產業與國際競爭的情勢會有什麼變化,我們要如何準備?這是產業界人人皆知的基本原則。學者大前研一稱之為「先見力」。
現在的台灣,有誰為我們指出,五年後的台灣,會有什麼變化?有誰為我們規劃出未來的方向?還有最重要的是,有誰以十年為期,來建設台灣,讓孩子長大以後,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來迎戰世界?
當年蔣經國先生進行十大建設的時候,台灣還未發展起來,但高速公路的建設,卻讓台灣的交通南北貫穿,形成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讓後來的經濟發展有足夠的條件。而高雄港、台中港等,都是為了迎戰世界經濟環境的轉變而做的十年準備。
新竹科學園區則是一群忠誠的「治國專業」者,如李國鼎、孫運璿等人,為台灣籌劃未來時,從小小的破舊的豆漿店聚會開始的。他們沒有什麼資源,沒有多大的權力,卻有一種熱誠,一種使命感,一個無私無我的內在精神,去推動未來十年台灣最需要的產業,吸收人才,為台灣營造經濟轉型的基礎。
這就是「專業治國」。更準確的說,現在的台灣,缺乏一種「專業治國」的精神,以致於國家缺乏方向與願景,我們沒有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這樣的台灣,怎麼可能迎戰不斷更迭、不斷創新、時時刻刻變化的新世界?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李國鼎、孫運璿等早期的政務官。因為他們希望有人出來領航,來開創台灣經濟,不要再虛耗空轉了。
是的,時間不會等待。在亞洲的國家與城市競爭中,台灣正在邊緣化。雖然還不至於晚到無法趕上,但如果,再蹉跎四年,到了2012年,當韓國、新加坡、香港、泰國、印度、中國等,都發展起來以後,台灣恐怕再沒有競爭的機會了。台灣啊台灣,一定要急起直追,全力向前!
我們要一改泛政治化的治國方法,拋棄空洞的「口號治國」,用專業精神來治國,用「先見力」為台灣的未來打好基礎建設,讓專業者出頭。台灣一定不能落後。
為了子孫的幸福,台灣一定要好好發展!
1. 全島便捷交通網
2. 高雄自由貿易及生態港
3. 台中亞太海空運籌中心
4. 桃園國際航空城
5. 智慧台灣
6. 產業創新走廊
7. 都市及工業區更新
8. 農村再生
9. 海岸新生
10. 綠色造林
11. 防洪治水
12. 下水道建設
相關的經濟建設大藍圖,可以參考附錄一。此處,我仍想回來談「專業治國」的理念。
首先,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教育是首要之務。我們一定要加強教育投資。教育一定要公平公義,讓所有孩子站在一個公平的起跑點上。現在的教育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有利於有錢的人,不利於窮苦的人。我們一定要改革這種現象。所有的投資都可以增減,唯有教育投資,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絕對不能少。我們一定要給下一代一個健康的未來。
其次,我們要建構成熟的公民社會,加強公民教育,讓公民更具有現代社會的公共參與能力與素養。更要讓所有公民透過公共參與,建立一個共同的價值標準,台灣就不會被政客的各種口水操弄了。
第三,要培養國際觀。在全球化的時代,未來的年輕人不只是要和本地的精英競爭,更要和亞洲國家,如香港、上海、首爾、東京、北京、新加坡等等的城市競爭。我們不能讓下一代失去競爭力,所以必須在一開始,就培養好他們的國際觀。
第四,長遠宏觀的大視野。一個國家要有好的發展,一定要有長遠宏觀的大視野,在世界趨勢剛剛開始的時候,你先做好基礎建設,做好人才的準備。等到時機來臨時,你已經準備好迎接未來了。以台灣來說,我們先做了電子產業的科學園區,等到國際市場成熟,我們就可以成為國際電子產業的大國。這就是「先見力」。蔣經國先生晚年已經非常衰弱,甚至兩次吐血了,卻依然不改其志,為台灣未來的典章制度、經濟建設、民主改革,做完整的籌劃。如果不是他開始規劃民主改革,開放兩岸探親,這重大的政策改變,不知道還要拖多久。
這就是「先見力」。一個「專業治國」者,絕對不是媚俗的政客,只會討好選民,而是要長遠的規劃未來。他必須守得住寂寞,守得住原則與堅持。更要看見長遠的未來。要知道這個世界的機遇,是不會重新來過的。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我們只有共同的未來。
為了下一代的幸福,讓我們一起奮鬥。
萬長兄的財經專業一直備受肯定。他長期從事經濟政策的規劃領導,又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之談判協商,為台灣經濟貢獻良多。他以豐富的經驗與前瞻的視野,深刻地了解到兩岸之間的關係,必須抱持著「多一分經濟、少一分政治」的考量,才能謀求兩岸雙贏,進而達到兩岸和平發展的目標。
台灣嘉義北社尾的農家子弟,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畢業後,即投入長達三十餘年的公職生涯,並曾一度擔任民選立法委員。以其長年參與國際經貿業務,並獲艾森豪獎金考察美國經濟,參與對美貿易談判的豐富經驗,培塑其前瞻的國際視野與務實的經濟策略。 在經濟部長任內積極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策略,以因應亞太經濟新佈局;在行政院院長任內適逢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因能沈著應變,穩固台灣金融,未受波及。 曾以卓越的經貿觀點,多次榮獲美、泰、韓與我國大學頒予經濟與管理相關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卸任公職後,以過去參與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及陸委會主任委員任內對兩岸關係的深入瞭解,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是牽動兩岸互動的關鍵因素,遂積極倡導「兩岸共同市場」理念,期以建立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與正常化,進而謀求兩岸和平發展為職志。
2008/02/13
BCB38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0862
248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