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美國知名科學作家布羅克曼,以其豐富的採訪寫作經驗,親訪二十三位當代頂尖學者,藉一對一的訪談、討論,深入每位大師的科學心靈,採擷他們研究的精華,也回顧與其他學者較勁、互動的故事。
費時三年,完成這本集第三種文化思想家觀念於一身的動態「口述歷史」。
全書分成演化觀、認知科學、宇宙、複雜科學、人工智慧等五部二十三章,每一章介紹一位當代最有見識的科學家及其思想。世界在變,科學的變化更快;綜合「知識、歷史、社會」三個向度來認識、理解科學,或許可以提供讀者較全面性的視野。
導讀 跨越兩種文化的鴻溝,走出第三條路 李國偉
楔子 兩種文化之外 羅克曼
第一部 演化觀念
第一章 威廉斯:訊息的包裹
第二章 古爾德:生命史的脈絡
第三章 道金斯:續命機器
第四章 古德溫:演化只是一支舞蹈
第五章 瓊 斯:怎麼遺傳的歧異這麼多?
第六章 艾垂奇:字句之爭
第七章 馬古利斯:蓋婭,難纏的女強人
第二部 雜湊拼裝的集合
第八章 閔斯基:聰明的機器
第九章 單 克:訊息就是意外
第十章 丹尼特:直覺唧筒
第十一章 韓佛瑞:渾然的一刻
第十二章 法瑞拉:自我的突現
第十三章 平 克:語言是人的本能
第十四章 潘洛斯:意識含有非可計算的成分
第三部 宇宙起源的問題
第十五章 芮 斯:宇宙系綜
第十六章 谷 史:在你家後院裡的宇宙
第十七章 施莫林:一個宇宙整體的理論
第十八章 戴維思:合成法
第四部 達爾文的演算法是什麼?
第十九章 葛爾曼:簡繁學
第二十章 考夫曼:自在的秩序
第二十一章 蘭 頓:動態模式
第二十二章 法 默:組織的第二定律
第五部 超出我們自身
第二十三章 奚力思:接近奇異點錄
附錄
延伸閱讀
名詞注釋
序
布羅克曼
第三種文化囊括了實證(empirical)領域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他們以本身的研究和明白易曉的文字,
正逐步取代傳統知識份子的地位,
向一般人揭示生命的奧祕,
並且重新定義我們是誰、生命是什麼。
過去幾年,美國的知識文化界重心已經轉移,傳統知識份子逐漸由中心改居邊陲。一九五○年代立足於佛洛伊德、馬克思以及現代主義的教育,已不足以應付九○年代一個肯思考的人的需要。
老實說,從某個角度來看,傳統美國知識份子愈來愈反動,往往對當代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成就一無所知,卻乖張地以無知而自豪。他們不屑提及科學,他們的文化是非實證性的。他們用自己的一套術語,鑽自己的牛角尖,擅長的是對於評論再加以評論,一層一層環繞迴旋,直到真實世界在裡面迷了路為止。
一九五九年,施諾(C. P. Snow,1905-1980,英國作家、物理學家)出版了《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一書,把文人知識份子放在一邊的陣營,科學家放在另一邊的陣營。施諾很詫異,一九三○年代文人知識份子趁著沒人注意,逕稱自己為「知識份子」,就好像沒有其他人存在一樣。這些文人賦與「知識份子」的新定義,把多少科學家排除在外——包括天文學家哈伯(Edwin Hubble,1889-1953,美國人,首先提出實際觀察的證據支持宇宙擴張說)、數學家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匈裔美國人,計算機理論發明人)、調控學家(cyberneticist)韋納(Nobert Wiener,1894-1964,美國人,調控學創始人),以及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國人,一九二一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波耳(Niels Bohr,1885-1962,丹麥人,一九二二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國人,一九三二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為什麼文人知識份子能成功地篡用知識份子這個稱號呢?首先,是科學界沒能把本身研究所蘊含的深遠影響充分表達出來。其次是,雖然不少卓越的科學家為一般讀者寫了書,其中又以艾丁頓(Arthur Eddington,1882-1944,英國天文物理學家、數學家)、京斯(James Jeans,1877-1946,英國數學家、物理暨天文學家)特別著名;他們的作品卻遭到那些自命為知識份子者的漠視,以致於所提出的觀念,其作為知識財產所應具有的價值與重要性,完全遭到埋沒。因為,在當時居主導地位的雜誌、期刊上,科學還不是寫作的題目。
《兩種文化》的第二版在一九六三年出版,施諾加入了一篇文章〈這兩種文化:再看一眼〉(The Two Cultures: A Second Look)。裡面樂觀地預測一個新的「第三種文化」會出現,會闔上文人知識份子和科學家之間的鴻溝。在施諾的「第三種文化」當中,文人和科學家如果不算推心置腹的朋友,至少願意交談。
我雖然向他借來這個詞,所描述的情景卻跟他的預想不完全相同。文人知識份子此刻並沒有跟科學家溝通意見;科學家正直接跟大眾交流。過去,知識媒體玩一種垂直升降的遊戲:媒體工作者盡量往上寫,提高格調,而教授們盡量向下寫,跟大眾靠近。今天,第三種文化的思想家傾向於避開知識掮客,主動擔起傳播任務,以聰明的讀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表達他們最深奧的思想。
臺大外文系畢業,清大語言學碩士。譯有《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老得好優雅》、《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明星高中Live Show》、《沙漠隱士》等書。
1998/10/30
BCS04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00-5
476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