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生物圈的未來
優惠價
$300

生物圈的未來

THE FUTURE OF LIFE
書籍介紹

本書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的最新著作。威爾森以寫給梭羅的一封信為開端,揭露出全球自然界所面臨的危機。全書文字優美,情意真摯,娓娓道出人為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與物種滅絕、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拯救地球的重要性,充分展現威爾森對人類、對生命、對地球未來的深切關懷。 針對眼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威爾森也根據過去二十年來的保育經驗,提出可行的解決之道。因此,目前的問題不再是該不該拯救生物,而是如何擷取既有的成功經驗,為生物圈、以及全人類找尋新出路。 如何兼顧保育與發展,邁向永續的未來,本書提供了最佳解答。

序 給梭羅的一封信 威爾森 第一章 絕境 任何地方,即便是沒有人能忍受的地方, 只要具備水、有機分子和能源,就會有生命。 第二章 瓶頸 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要達到美國的消費水平, 那麼我們還需要四個額外的地球才夠。 第三章 大自然的極限 人類活動對於廣大亞洲森林所造成的破壞, 已將聖嬰現象從創造者變為毀滅者。 第四章 地球殺手 足跡遍及全世界最遙遠角落的人類, 堪稱生物多樣性的連環殺手。 第五章 生物圈值多少 根據生物目前已知的實用價值來評估它們, 是野蠻人的生意經。 第六章 生命之愛 落磯山一處營地的登山道邊,有一塊標語寫著 「請放野花一條生路吧!」 第七章 解決之道 唯有將眼光超越一己,落到其他生物身上, 心底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轉變。 附錄 名詞注釋 致謝

序 給梭羅的一封信 你說,你在華爾頓湖畔隱居,為的是研究大自然。但是還有更重要的理由,我的推論是︰你試圖把物質生活降到最基本的層次,以找尋生命的真義。當你將身外的牽絆褪到最少,你那訓練良好且敏銳的心靈,頓時落入無法忍受的真空之中。為了填補這份真空,你發現了人類的天性,擁抱大自然。 你來到華爾頓湖尋求人生精義,不論在你心裡認為是否成功,都談到了一項感觸很深的倫理:大自然永遠能供我們探索,它是我們的考驗,也是我們的避難所,它是我們天生的家,它就是所有。救救它吧,你說:世界的保護就在於野外。 現在,我不得不報告壞消息了。二○○一年,全世界的大自然都在你我眼前消失--被切碎、收割、耕犁、攫取以及由人造物體取代。 你那個時代的人,恐怕想像不出規模這等宏大的破壞。一八四○年代,地球人口只比十億多一些。他們絕大多數務農為生,少有人家需要超過二到三英畝的土地來生活。當時美國境內還有很遼闊的土地未開墾。美國以南的幾塊大陸上,在那些大河流域上游、難以攀越的高山上,長滿未經破壞的熱帶森林,裡頭的生物多樣性豐沛至極。當時這些野生世界就彷彿在其他星球般,永遠存在,而且人力也難以企及。但是由於西方文化屬於亞伯拉罕式,這種情況注定不長久。探險家和拓荒者遵守的都是聖經裡的祈禱文:讓我們擁有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流奶與蜜的美地,直到永遠。 如今,已有超過六十億人口擁塞在地球上。其中許多人都生活在極度貧窮中;差不多有十億人口瀕臨餓死邊緣。所有人都想盡辦法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很不幸的,這些辦法也包括破壞殘存的自然環境。廣大的熱帶雨林已消失了一半。世界上未開拓的地區,實際上已經沒有了。自從人類來了之後,植物和動物消失的速度增快了百倍以上,而且到了本世紀末,現有物種將會消失一半。等到西元三千年左右,世界末日即將迫近。但是,情況並不像聖經所預測的,會發生一場超級大戰或是人類突然滅種。相反的,那會是一個飽經蹂躪的星球殘骸,而加害者正是數量過多、充滿才智的人類。 目前,有兩股科技力量在相互競爭之中,一股是摧毀生態環境的科技力,另一股則是拯救生態環境的科技力。我們正處在人口過多以及過度消費的瓶頸之中。如果這場競賽得勝,人類將會進入有史以來最佳的狀態,而且生物的多樣性也大致還能保留。 我們的處境非常危急,但是還是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顯示,勝利可能終會降臨。人口成長速度已經減緩,如果成長曲線維持不變,本世紀末地球人口總數將介於九十到一百億之間。專家告訴我們,那種數目的人口還是可能維持相當的生活條件,但也只是勉強及格:因為全球每人平均耕地面積與飲用水,正在下降。另外也有專家告訴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同時保護大多數脆弱的植物及動物。 為了要通過此一瓶頸,我們亟需發展一套全球土地倫理。這套全球土地倫理不是隨便制定,只要大家都同意即可;相反的,它的基礎在於最深切地了解人類自身以及環境,而這份了解可以經由現存的科技來協助達成。其他生物當然也很重要。而我們的管理方式絕對是這些生物唯一的希望。明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仔細傾聽心靈的聲音,再借助所有可能的工具,理性地採取行動。 亨利吾友,謝謝你率先提出這項倫理的首要元素。如今,輪到我們來總合成更全面的智慧。生物世界正在步向衰亡;自然經濟正在你我繁忙的腳步下崩潰。我們人類一向太過熱中於自己的想法,以致沒有預見到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長程影響,人類要是再不甩開自己的幻覺,快速謀求解決之道,將來可要損失慘重了。現在,科技一定得幫助我們找尋出路。 你曾說過,老習慣適合老人,新行為適合新人。但我認為,就歷史的角度看來情況恰恰相反。你是新人,我們是老人。然而,我們現在可有變得更智慧嗎?對於居住在華爾頓湖畔的你來說,野鴿子的晨間哀歌,青蛙劃破黎明水面的咯咯聲,就是挽救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對於我們,則是為了要清楚掌握事實、它所隱含的意義,以及如何運用事實以達成最佳效果。所以,共有兩種事實。你和我和其他願意接受這項大自然管理的人們,將兩者兼具。 (摘自本書序) 注︰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 1817-1862),美國作家、詩人及實用哲學家。梭羅曾於華爾頓湖畔隱居,親手搭蓋木屋,自己種菜過活。他將這段生活經歷與思考寫成《湖濱散記》一書,呼籲人們回歸大自然,並倡導簡樸生活與心靈探索的重要性,這些主張使他被尊為生態保護運動的先驅。

威爾森 作者
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一九四九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一九五五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目前,威爾森擔任哈佛大學佩萊格里諾講座研究教授,並為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館名譽館長。 威爾森是美國當今生物理論學家翹楚,一九六九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還榮獲過全世界最高的環境生物學獎項,包括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一九九六年,威爾森獲《時代》雜誌評定為二十五位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美國人物之一。 威爾森非常擅長著述,他以《論人性》(時報出版)及《螞蟻》(The Ant)兩本著作,兩度獲得普立茲獎。另著有《大自然的獵人》、《繽紛的生命》、《Consilience-知識大融通》、《生物圈的未來》(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楊玉齡 譯者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02/12/23

BCS07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86-417-076-7

302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