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氣候變遷、暖化、CSR、ESG、SDGs、永續、能源電力、水資源等相關環境發展書籍。
某條法國鄉村道路上,一年可能就有超過2500隻蟾蜍被車輛輾斃。這些犧牲的生命,不是稀有物種,而是最常見、最堅韌的生物。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在瀕危動物時,卻忽略了數量龐大的兩棲類正悄悄消失,這正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最沉默的災難。
當動物遭遇車禍,死亡往往不是瞬間結束,而是漫長的痛苦與折磨。《與路共生》帶你深入道路生態學,從冷峻數據到動物臨終的痛苦凝視,思考我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人類應承擔的道德責任。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劉威廷導讀《與路共生》:在高密度路網下,臺灣面臨嚴峻路殺與棲地切割問題。這本書也揭示道路生態的重要,是公私部門與關心生態的每個人都該閱讀的一本書。
1908 年,第一輛量產汽車誕生,人類正式進入汽車時代,然而在引擎轟鳴中,動物們卻走向死亡。直到 1950 年代,道路對生態的影響才逐漸受到重視,路殺被視為一種威脅。《與路共生》從動物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鋪設的道路,也讓我們反思:這些道路,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又奪走了什麼?
2022年2月底,IPCC直言「全球有一半人口恐受到毀滅性氣候變遷的衝擊」。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生態系統的衝擊已相當緊急,近年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並積極開發新能源與相關技術。臺灣也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引發各界熱議。
眼見全球氣候危機加劇,杜爾同樣挺身而出,廣邀各路專家、科學界領導者、政策制定者、運動人士、商界領袖以及慈善家,共同設計了一份以OKR為基礎的藍圖,致力於減少威脅全球的溫室氣體。他在新書《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中詳細列出各個產業減少排放的方法,也指引眾人如何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
當科學家們以真實數據透過強大的領導人,呼籲重視氣候變遷的真實性,以及即將面對的強大自然破壞力時,仍有許多「不願面對真相」的人,繼續否定著全球氣候急需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急迫、著急,是許多親身接觸氣候變遷的第一線人員,心痛地希望能代替地球在忽視全球暖化的人耳邊大聲吶喊的心聲。
即使疫苗接種的益本比非常高,但就整體而言,接種疫苗仍然是對付疾病或後續相關醫療費用最有CP值的事。
2020年耶誕夜,英國脫歐正式拍板定案,然而這半年多以來,英國社會真的變得更好了嗎?近期英國缺工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首當其衝的就是畜牧業及物流業,長期仰賴季節性移工的這些行業缺少了勞動力的來源,開始影響英國人民的食衣住行,不僅連鎖速食業不得不停賣部分品項,就連超市貨架也沒有商品可上架...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最後晚鳥機會別錯過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