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1908 年,第一輛量產汽車誕生,人類正式進入汽車時代,然而在引擎轟鳴中,動物們卻走向死亡。直到 1950 年代,道路對生態的影響才逐漸受到重視,路殺被視為一種威脅。《與路共生》從動物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鋪設的道路,也讓我們反思:這些道路,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又奪走了什麼?
文 / 林德恩,「路殺社」創辦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初看這本書時的第一個念頭:「太好了!有了這本書,我可以不用再四處去演講推廣路殺議題了!」因為有關道路造成的棲地破碎化、路殺威脅、阻隔效應、防護導引圍籬和通道設計等道路生態學含括的議題,甚至道路衍生的文化侵略、種族歧視和語言趨同現象等社會科學議題,《與路共生》這本書裡都巨細靡遺的用許多精采案例娓娓道來,從馬車時代到汽車發明、普及,再到現今的電動綠能車時代,內容之精采真的讓我看到欲罷不能、頻頻點頭!
心裡不停的反思和產生共鳴:對!臺灣也是如此、我們也有相同的遭遇! 哇!原來還有這個深層意涵。身處這個人類創造、由自然和科技混合的新興生態系「人類世」環境中,深深認為每個人都該撥點時間,靜下來好好讀讀這本書,了解我們如何在享受便利、自由和經濟果實的同時,卻不知不覺以極快的速度,破壞和改變了人類賴以維生的地球,造成生物滅絕,同時威脅我們自己的生命。
1908 年福特汽車推出全球第一款量產化T型車,讓原本高貴的汽車平民化、走入人民生活,地球正式成為汽車的國度。當所有人都沉浸在經濟繁榮、便利和自由生活的同時,自然界的動物們卻在喧囂噪音中逐步走向死亡。1925 年史東納夫婦(Dayton and Lillian Stoner)在國際最知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全世界第一篇路殺報告,像他們這樣的「死亡清點式」科學文獻雖然陸續發表,然而這個新興的科學領域並未引起太大的漣漪,甚至被批評為危言聳聽、製造與散播恐慌。直到 1950 年代,道路生態學或路殺才真正受到關注,並被視為「威脅」。過去因為道路和車輛而受害、數量銳減的動物, 重新適應了新興的人為生態系「道路邊緣」,在郊區壯大,反過來威脅以汽車為主導地位的道路生態系,並危及人類生命——也就是鹿車相撞事件急劇增加,促使人們開始普遍正視「路殺」議題。這可以理解,人類終究是優先關心自己的利益。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臺灣。黃光瀛博士 1995 年展開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 14 個路段、48 公里長的詳盡路殺調查,歷經 12 年後,於 2006 年正式發表了臺灣第一篇路殺調查科學報告,在臺灣的生態領域埋下一顆種子。這個一切以經濟掛帥、開發優先的東方蕞爾小島,晚了世界其他國家近 70 年,才開始認知到臺灣的路殺問題,但一樣沒有太多迴響。直到 2011 年 8 月,路殺社臉書社團成立,透過普及化的網路、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平臺的推波助瀾,路殺事件才開始在臺灣引起小小風潮,但仍以生態領域相關師生為主要參與群體。真正受到政府部門、媒體和民眾注意、報導和廣大討論,是因為 2013 年 7 月的鼬獾狂犬病事件,讓許多人發現,原來死亡在路上的動物並不一定是因為車禍,也可能是因為傳染病,這才意識到路死動物的重要意義(參見本書第十一章),也才有大量人力和相關部門陸續投入。
道路造成動物被路殺,卻也同時驅動了演化,例如書中提到的崖燕,因為被迫適應人為環境而在橋梁下方築巢,為了降低被橋下急駛而過的車輛撞擊傷亡,歷經 30 多年的「天擇」篩選(我戲稱為「車擇」:翅膀長的反應慢,容易被車撞而路殺),整個族群逐漸朝向以可快速閃避車流的短翅型為主(居住在懸崖的崖燕族群,翅膀平均長度則較長)。臺灣低海拔校園和公園常見的斯文豪氏攀蜥,也有相同的「車擇」演化,在路殺嚴重的路段,大型雄性攀蜥為了捍衛地盤容易遭遇路殺,導致存活下來的個體偏向體型較小、雄性性徵相對不明顯。長期車擇的結果,使得路殺嚴重路段的攀木蜥蜴,體型相對較森林邊緣的族群小且雄性性徵不明顯。
—————臺灣道路生態學追趕中—————
臺灣的路殺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在近十年路殺社公民科學的成功推動下急起直追, 許多本書中提到的情境、研究成果或遇到的問題,臺灣也都濃縮在這十年左右一一遇到。例如,為了降低道路切割使棲地破碎化的影響、減少邊緣效應對動物的威脅,臺灣參考國際做法,在 2018 年發起「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跨域計畫,希望藉由跨領域、跨部門及公私協力的方式,有效推動生物保育與棲地縫補串連的工作。
臺灣的路殺社公民科學架構和發展,初期主要是參考書中也有提到的美國「加州路殺觀察系統」(California Roadkill Observation System),同時注意到國外相關公民科學推動時,經常面臨資料品質和科學性不足的問題,因而汲取歐美經驗,在推動過程中建構四種資料蒐集模式(機會型資料、系統化取樣同步大調查、社區型資料,以及資料空缺調查),以求路殺社公民科學資料可盡量客觀和貼近臺灣真實現況,又能快速獲得大量和足夠分析的資料。
書中大部分章節談到,歐美以鹿科、食肉目和大型貓科動物為路殺關注動物,但臺灣自 1996 年開始調查並獲得路殺數據起,就發現蛙類和蛇類的路殺數量為最大宗(合計約占路死總數量的百分之 80 )。但數量不是絕對唯一的衡量標準,更重要的是路殺數量占該物種族群總量的比例,這也是過去十年來,石虎特別受關注的原因。就和本書提到的美洲獅、美洲豹貓一樣,單純路殺威脅就已將臺灣的石虎逼近滅絕邊緣!書中第 12 章描述了巴西的大食蟻獸,因道路開發和路殺而處境堪憂,則讓人快速聯想到臺灣的穿山甲也是相同遭遇。
雖然研究起步晚,但石虎和穿山甲等明星物種的路殺死亡發揮了標竿作用,引起臺灣公路部門的重視,並在改善方面急起直追,例如 2019 年 5 月,結合 AI 影像即時辨識、車速感測器、超音波和閃光燈等科技設備的「石虎紅綠燈」,首次在省道臺三線苗栗鯉魚潭觀景臺旁正式啟用。單就科技應用而論,臺灣算是跑在世界前端,但截至 2024 年為止,臺灣的路殺相關改善設施僅約有三百件,而且仍以各式五花八門的小心動物警示牌為主(約 200 件),成效較好的防護圍籬和動物通道則僅約 50 件,可兼供車輛和動物通行的多功能跨越橋,只有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上的三件,而專門供野生動物使用的生態通道(Ecoduct),臺灣仍闕如,更不用說為蛙類、蛇和烏龜等較不受關注、卻是路殺死亡數量最多的外溫(冷血)動物設立專用通道的案例了,在臺灣真的是屈指可數。
雖然臺灣的國道三號每年清明節前後一個月,都會為紫斑蝶的遷移架設六公尺高的防護導引圍籬,甚至當通過數量達到每分鐘 250 隻時,還會配合封閉外側車道,這項世界首創的「國道讓蝶道」保護行動,在書中被作者特別提及,獲得國際普遍讚賞,但總體而言,臺灣在路殺減緩或改善設施方面,還非常不足!這本書提到的案例,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道路帶來的不只有路殺,還有噪音影響、重金屬汙染、隔離效應、驅避效應、疾病傳播,而且除了脊椎動物外,無脊椎的昆蟲被路殺的數量更是難以計數!這些都是臺灣道路生態學尚未或還無法深入研究探討的領域。臺灣的道路系統發展得很早,而且發展太快也太密集,我們還在亡羊補牢追趕中。
《與路共生》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反思角度和機會。最後想要呼應作者的是:野生動物救傷容易勾起憐憫之心、引來共鳴,是許多人熱心付出的首選,但救傷屬於「被動處理」,而野生動物穿越通道的建置則是「積極主動」從源頭減少野生動物需要被救傷的數目,更應該受到重視,並付諸實行。同時我們也該謹記,動物通道的建立只能解決看得見的路殺威脅,無法處理或解決道路建設帶來的汙染、文化掠奪、棲地喪失、外來種等各式議題或災難。
閱讀本書,不僅能從動物的視角看待人類道路,也看到了道路對人類自身的影響,更期待人類能找到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