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一代醫人杜聰明
優惠價
85
$340

一代醫人杜聰明

書籍介紹

在年輕人心目中,「杜聰明」三個字,平淡無奇,少有人知道他的來歷;但是,老一輩的台灣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可說沒有人不知道杜聰明這號人物。他的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時代,高潮迭起,峰迴路轉,是台灣醫學界最富傳奇性的人物;而他對於台灣醫學界的影響層面,不只在於基礎醫學,在於醫學教育,也在於醫療衛生政策,遠遠超越一般的臨床「醫生」或是基礎「醫學者」角色,堪稱台灣醫學史上的一代「醫人」。

序 昔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 陳萬裕 作者序 台灣人的臉譜 楊玉齡 第一部 直上青雲 第一章 淡水之晨 遇到這樣一位至情至性的好老師, 失怙多年的杜聰明,不自覺地把他當成父親般敬愛。 第二章 醫學校歲月 在做一個醫生之前, 要先做一個人。 第三章 勇闖京都 學問、事業和愛情,都有斬獲, 這真是一生中頂快樂的一段金色歲月。 第四章 開臺第一號博士 生平第一次被社會名流簇擁著,有如眾星拱月, 場面之熱烈,「宛如歡迎凱旋將軍」。 第五章 挑戰鴉片 更生院不僅在斷癮治療的經營上,成果豐碩, 它更成為杜聰明大展身手的學術研究舞台。 第六章 瞄準中藥、蛇毒 杜聰明總是能依靈敏的直覺, 選中深具台灣地方特色的題目。 第七章 亂世學者 升官、受獎,杜聰明的學術地位日益穩固。 然而國際局勢的變化,卻悄悄投下一絲陰影。 第二部 逆潮行 第八章 祖國!?祖國!? 二二八陰影雖然退去, 「祖國」帶來的陰影,卻在他心底迅速增生。 第九章 南台灣東山再起 長久的夢想,創辦一所理想的醫學院, 經過一整年的奔走努力,就要實現了! 第十章 終結無醫村 有感於原住民因台灣漢人的欺壓,淪落到幾乎滅族的境地,杜聰明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幫他們做一點事。 第十一章 日落高雄 巧婦難為無米炊。全權負責管理高醫的杜聰明,遇到了生平重大的挑戰。 第十二章 回頭已渡萬波程 眼看春筍崢嶸出 東海藍山色愈青 附錄一 杜聰明大事記 附錄二 杜聰明戰後的頭銜

台灣人的臉譜 在一個星期四的午后,兩位友人開車陪我上大屯山,尋找杜聰明出生的故居。我們所依憑的只有杜聰明《回憶錄》中的幾個字:淡水北新庄仔車埕百力戛腳。這個地址很古怪,顯然已過時;但是憑杜聰明的名氣,想來不難找吧? 我們錯了。杜聰明的故居很難找。我們在山裡繞來繞去,頻頻停車問路,甚至問進當地派出所,但是年輕的警員沒聽過百力戛腳,也沒聽過杜聰明。幾次問下來,我們終於抓住要訣:向年長者詢問,年紀愈大,愈知道杜聰明。 在郵差先生和幾名熱心老者的指點下,我們總算找到了一座清幽的小山坡,以及獨自坐落坡頂那棟百年來變動不大的杜聰明故居。親腳走過杜聰明兒時上下奔跑不知多少回的土坡,親眼眺望屋前開闊的山景,《回憶錄》中的一行字乍然躍上心頭:「我的兒童時代身體不是強大,但普通的健康體在新鮮的空氣、秀麗的環境中長大,現在感謝筆者出生於鄉村是幸福。」 這句話,我早讀得爛熟;但是直到站上坡頂那一刻,我才能真正跨越時空,和杜聰明一同體會他美麗的故鄉。 杜聰明是誰? 三年前寫完《肝炎聖戰》,開始準備寫杜聰明傳。許多朋友,尤其是年輕一輩聽了,常一臉茫然:「杜聰明是誰呀?」 我只好快速簡介我的傳主: 杜聰明(1893-1986)出生在淡水一個茶農之家,從小喜好求知,尤其是科學知識。為了當科學家,他一路披荊斬棘,從最基本的日式教育公學校、台灣最高學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一步步晉升,獲頒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是為開台第一位博士,進而成為台北帝大醫學部唯一的台籍教授。 杜聰明在科學研究上,選題嗅覺敏銳,為台北帝大醫學部藥理學教室選擇了三項深具台灣地方特色與競爭力的主題:鴉片、中藥與蛇毒。中藥因為時代政治背景的限制,沒能大大推展;但是蛇毒和鴉片研究,在杜聰明的重點發展下,日後均有傲人成果。 不過,他個人學術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於鴉片藥癮研究。杜聰明曾經針對鴉片癮者研發出副作用輕微的漸禁斷療法,完成世界唯一的孕婦癮者暨新生兒的健康調查報告,以及最重要的從尿液檢驗鴉片用量。尤其是最後這項由杜聰明首創的尿液藥癮檢驗法,直到今天,其精神和原理仍然被國際沿用,算是現代禁藥檢驗法的老祖宗。 光復後,杜聰明成為台灣大學第一屆醫學院院長,卸任後,又與高雄聞人陳啟川合作創立台灣第一家私立大專院校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這段期間,杜聰明還完成了另一個多年的夢想:培訓山地醫師,終結台灣的無醫村。 簡單地說,杜聰明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三個時代,貢獻橫跨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以及醫療政策領域,堪稱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代醫人。 聽完簡介,朋友表情驚訝:哇!台灣有這樣一號人物!我怎麼不知道?是啊,為什麼有這樣多台灣人不知道杜聰明? 答案擺在眼前。書店裡,書山書海,找不到一本關於他的傳記;台灣島,從南走到北,找不到一間他的紀念館;課室裡,從小學到大學,沒有特別安排介紹他的課程。孩子們如何得知他的事蹟? 「李安的故鄉」 最近幾年,好些國際影壇明星在亞洲訪問行程中,指定要到台灣來,理由是「想看看李安的故鄉長什麼樣子」。曾幾何時,台灣在國際影人心目中,竟然被稱為「李安的故鄉」?當然是從李安在國際影壇展露才華之後。 地靈人傑,人傑地靈。人與地,自古來就是糾葛難清。 古今中外,多少對於世界文化有貢獻的人物,搖身成為國家或地方的最佳「品牌代言人」,像是荷蘭的梵谷,義大利的達文西,巴西的足球王比利;再不然,想像一下沒有牛頓與莎士比亞的英國、沒有哥德和貝多芬的德國、或是沒有愛迪生及馬克吐溫的美國,是否令人覺得這些地方彷彿缺了角般,光芒頓減? 台灣人的臉譜在哪裡?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哪些特殊的人、事、物,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給子孫?其實不少。 就拿杜聰明一手建設的鴉片除癮醫院「更生院」為例。由於鴉片癮在當代先進國家不算嚴重,因此他們在這個主題上的研究不多。相較之下,鴉片癮專家杜聰明所經營的更生院,便成為當時世界最頂尖的鴉片除癮醫院,擁有世界上最寶貴的鴉片除癮資料。杜聰明與更生院的故事,不但值得傳給子孫,也值得向世人推薦。 如果更生院位在重視文化傳承的歐美日,我幾乎馬上就可以想像出它可能受到的高規格待遇:就在更生院的原建物上,設立一座「更生院博物館」,入門口先是鴉片癮的時代背景介紹,接下來是鴉片煙膏的製造流程圖,然後是杜聰明創辦更生院的經過與成果,再來則是最精彩的實物展示,展示品可能包括鴉片煙槍、總督府公文書、病歷表、病人院服、醫療藥品與工具、癮者出院後的感謝函、舊剪報、老照片、以及杜聰明和眾醫員留下的實驗儀器和研究筆記等等。透過這些具體的實物,參觀者很容易便在腦海中還原出更生院當年的風貌,以及它的時代意涵。 很可惜,更生院位在台灣。 不過半個世紀,更生院的實體便灰飛煙滅,在歷史洪流中消失得乾乾淨淨,只遺下片段文字和幾幀老照片;而且再過一段時間,甚至連這些文字與照片也有可能失散。現在問起更生院,不要說國際上還有誰記得,就是台灣人,甚至當地的台北人,也沒有幾個人知曉。 台灣人的臉譜要靠台灣人自己去勾勒;台灣的文化資產要靠台灣人自己去珍惜。 辛苦三年,《一代醫人杜聰明》出版前夕,我衷心希望將來台灣年輕人不會再問「杜聰明是誰?」

楊玉齡 作者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02/12/03

BCS0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86-417-068-6

394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