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說起我們「人類」,就不能不提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這位生長在非洲肯亞的白人,十六歲即離開學校,在非洲草原上狩獵。四年之後決定追隨父母的腳步,矢志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他頭頂著「父母俱是最傑出人類學家」的光環,居然也在這一行裡闖蕩出懾人的名號:「理查.李基與人類起源同義」!
本書是「科學大師系列」的第三號,由理查.李基開講。李基將為您娓娓道出:人類是怎樣和猿猴分家的?又是從哪裡站立起來?腦袋為什麼變成這麼大,是開始吃葷之後才變大嗎?大腦瓜又帶來什麼好處?原始人是群高貴的獵人,還是撿食屍肉的拾荒客?現代人該從哪裡起算?尼安德塔人滅絕了,只因口音不清?法國古老洞窟中的原始壁畫,是古人即興之作,還是巫師神遊物外時、若有所指的揮灑?
在這部七百萬年的歷史故事裡,看不到亞當和夏娃的蹤影,只見到「圖爾卡納少年」、「唐恩小孩」、「露西」、「粒線體夏娃」挑大梁。他們所串演的有趣、還帶點兒迷離的人類傳奇,是身為後代子孫的我們,不能不了解的。
總序 激發出「半」個愛因斯坦 高希均
序 人類學家的夢想 理查.李基
楔子 考古界有則「李基傳奇」 楊玉齡
第一章 我們從哪裏站起來﹖
第二章 族繁不及備載!
第三章 一支獨秀
第四章 高貴的獵人﹖
第五章 現代人誕生了
第六章 藝術的語言
第七章 語言的藝術
第八章 回到意識的源頭
附錄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人類學家的夢想
理查.李基
挖出一副完整的人類始祖骨骸」是每位人類學家的夢想。然而,對多數人類學家而言,這個夢始終未曾圓過;因為歷經變幻無常的死亡、埋葬以及化石化作用後,只殘留下簡陋、片段的人類史前時代紀錄。散落的牙齒、單根人骨、頭顱碎片......,人類史前的故事大部分也只能藉由這些線索重建起來。它們雖然殘缺不全,但我不能否認這類線索的重要性;要是少了它們,人類史前的故事幾乎沒什麼可說的了。
此外,我也不會貶低親眼目睹原始遺骸出土時,所經歷的純然興奮之情。想想看,「他們」是我們的祖先,和我們隔著無數世代以血、肉相連。然而,我還是要說︰最有價值的仍舊是「挖掘出一副完整無缺的骨骸」。
■李基家族的好運
一九六九年,我平生第一次當家率隊突襲化石之鄉,運道真是好得出奇。當時,我決定試一試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東岸廣大的古代砂石堆積層,那地點位在肯亞北部。有股強烈的信念告訴我,那兒可以發掘出重要的化石,因為早在一年前,我撘乘小飛機越過那片區域時,就「看出」那層層堆積物是極富潛力的古生物貯藏庫;雖然當時很多人都懷疑我的判斷。這片荒原地表崎嶇,天候乾熱無情;而且,它的景致帶有一種粗暴之美,非常吸引我。
得到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贊助後,我組織了一支小型隊伍出發探勘這塊區域,成員包括後來成為太太的美芙(Meave Epps)。我們抵達目的地數天後的某個早晨,美芙和我剛完成一趟簡短的試掘工作,正沿著一條乾涸河床抄捷徑趕回營地,我們兩人都渴得要命,急著想避開正午時分猶如炭火燒烤般的高熱。
突然間,我看到一只完整、已成化石的頭顱,正端放在前方的紅沙堆上,它的眼窩空洞的瞪視著我們。根據形狀判斷,它絕對是人類,錯不了。雖說事隔多年,我已記不清在那當兒我對美芙確實說了哪些話,但是我記得,當時我對於這樁偶然的發現,流露出既欣喜又不敢置信的複雜情緒。
我一眼就認出這個頭蓋骨屬鮑氏南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一種曾經在地球上活了很久的人種。當時那只頭蓋骨才剛從河床沈積物中冒出不久。差不多在一百七十五萬年前,塵土將它掩埋後,這是它首度暴曬在陽光底下;而它也是截至當時為止,極少數以完整面貌呈現的古代人類顱骨之一。
如果它再繼續這樣暴露於沙堆上,幾週後,傾盆大雨就要為當時乾涸的河床注入猛烈急流;要不是美芙和我恰巧遇到它,這塊脆弱的遺骸勢必會被洪水沖毀。我倆及時出現找到這塊埋藏久遠的化石,機緣真是難得極了。
更巧的是,這項發現距離我母親瑪麗‧李基於坦尚尼亞的奧都韋峽谷(Olduvai Gorge)發現類似頭蓋骨,幾乎整整二十年(日期很逼近)。不過,我母親找到的那塊頭蓋骨簡直是嚇人的舊石器時代拼圖,必須拼湊好幾百個碎片,才能重建它的原貌。
很顯然,我也遺傳到了傳聞所謂的「李基好運」,那曾是我母親瑪麗以及父親路易士‧李基所專有的好運道。的確,我的好運持續不斷,接下來那幾次圖爾卡湖畔挖掘工作,我們找到了更多的人類化石,包括人屬中已知最古老的完整頭蓋骨。人屬是人科中的一個分枝,它最終演化成現代人類──所謂「智人」(Homo sapiens,又名真人)。
■圖爾卡納少年
雖然我在青年時期曾誓言︰未來絕不要和挖掘化石扯上任何關係,為的是逃避我那全球聞名的父母所帶來的龐大陰影;但是,這個行業的魔力卻仍驅使我踏入其中。東非那片埋藏著我們老祖宗遺骸的古老、乾燥沈積層,具有一股令人無法抗拒的特殊美感,雖說,它同時也非常無情和危險。
尋找化石及古代石器,聽起來似乎是件頂浪漫的經驗,當然它確實也有浪漫的一面,但是,總的說來,這門科學的特性是,你必須離開舒適的圖書館,跑到百里或千里之外去挖掘基本數據。這是門嚴苛挑戰人類生理韌性的行業,執行任務時必須很謹慎,否則甚至會威脅到生命安全。
我還發現自己擁有組織能力,有辦法在面對艱困的人事環境時,完成工作。在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幾項重大發現,不僅把我引入曾一度堅決要逃避的專業,更為我在這項專業中奠定了名聲。話雖如此,那終極的夢想──一副完整的人類始祖骨骸──依舊困惑著我。
一九八四年夏末,我和工作同仁眼見這個夢想開始成形,那時我們全都屏息以待,但是深切的熱望早就被長期歷經的艱困現實沖緩了。那年,我們首次決定要到湖的西岸去挖掘看看。八月二十三日,我的老朋友兼同事吉木(Kamoya Kimeu)在一道被季節河流切割成的窄小峽谷近旁,看到一小片古代頭蓋骨露在斜坡的鵝卵石堆間。於是,我們小心翼翼的開始探尋顱骨的其他碎片,結果很快就挖到超乎原本敢於奢望的量。這次發現後,我們的採集隊在當地所待的五個挖掘季期間(總時數超過七個月),共挖開了一萬五千噸沈積層。
其中,包括一副最後被拼成完整骸骨的人骨──他於一百五十萬年前死在古代這座湖畔。因為他死時年僅九歲,因此我們管他叫做「圖爾卡納少年」(Turkana boy);至於他的死因,一直是個謎。這真是一次奇特的經驗,我們竟然挖出一層又一層的化石骨骸︰臂骨、腿骨、脊椎骨、肋骨、骨盆、頷骨、牙齒以及更多的頭蓋骨。在以碎片狀態躺了一百六十萬年後,這名男孩的骨架開始逐漸成形,即將再被重組為完整的人形。
早於尼安德塔人時期(距今僅十萬年)之前的人類化石紀錄,再沒有像它這般完整的了。面對這項發現,除了情感上的悸動之外,我們也很清楚,它將會替人類史前史中的關鍵期帶來偉大的新洞見。
■人類與猿類分道揚鑣
在繼續我的故事之前,先談談人類學專有名詞的問題。除了專業素養極高的讀者之外,許多人一碰上神祕難懂的名詞後,心裡便會激起強烈反感,而不願意嘗試了解名詞的含意。在本書中,我會盡可能的避開這類「行話」。
然而,每種史前人類都有一個科學標籤,也就是它的種名,而這是我們無法略過不提的。這些人種也有一個專屬的標籤︰原始人類(hominid,又稱人科)。我有些同事就喜歡用「原始人類」這個名詞來稱呼所有的人類祖先。他們的說法是,「人類」(human)這個名詞只能用來稱呼像我們這樣的人。換句話說,在所有原始人類中,只有表現出和我們同等智慧、道德感以及內省意識深度的人種,才有資格稱作「人類」。
我的觀點不同。在我看來,將原始人類與當時各種猿類區分開的「直立運動方式」,才是奠下後來人類歷史的基礎。就在我們的遠祖成為兩足步行猿人後,許多各色各樣的演化革新才有可能出籠,最後才衍生出今日的人屬(Homo)。基於這個原因,我相信我們應該稱呼所有原始人為「人類」。
我這樣說,並非認為所有古代人類都曾經經歷我們目前所知的心靈世界。只是就最基本的層面而言,「人類」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只不過是「直立行走的人猿」,所謂兩足步行猿人而已。在本書後續章節中,我都會借用這種說法,而且,當我用「人類」來形容只有現代人才具有的特色時,我會特別標明這一點。
「圖爾卡納少年」在分類上屬於直立人(Homo erectus),那是人類演化史上關鍵的人種。根據各種不同證據(有些是遺傳學上的,也有些為化石方面的),我們知道最初的人類演化始於約七百萬年前。也就是說,等到直立原人在大約二百萬年前豋場時,人類早已存在許久了。
我們還不清楚在直立原人出現之前,有多少人種曾經存在後又消逝(起碼六種,也可能是十二種)。然而,我們確實知道,凡是早於直立原人的人種,就算已經會用兩足行走,仍然具有諸多與猿類相仿的特徵。
他們的腦容量較小,臉孔為突顎(也就是顎骨外突),而且體形的許多特徵,都比人類更像人猿,例如漏斗形的胸部、短頸以及無腰身等。但是到了直立原人後,腦容量變大了,臉變平了,而且體格也變得更強健。直立原人演化出許多我們如今自認的生理特徵;也就是說,人類於二百萬年前,產生了很明顯的重大轉變。
■人種演化的四階段
直立原人是最早懂得用火的人種,最早將狩獵納入重要生計的人種,第一個能像現代人般奔跑的人種,第一個經由精細計算來製造石器的人種,同時也是最先把活動範圍伸出非洲的人種。我們並不能真正確定直立原人是否擁有某種程度的交談語言,但許多證據顯示很有可能。
此外,我們也不知道(恐怕永遠都無法知道),他們是否經歷過某個程度的自覺,擁有一種像人類般的意識?我猜想是有。不用說,語言及意識這類最重要的現代智人特徵,在史前紀錄中完全不曾留下任何軌跡。
人類學家的目標在於探討「是哪些演化事件將類似猿人的生物轉變成如你我般的模樣」。這類事件曾被形容得極端浪漫,彷彿一齣偉大的戲劇,就像神話故事中的英雄般洋溢著人性。然而真相可能非常平淡無味,造成變動的並不是什麼偉大的冒險,只是氣候及生態的變遷而已。
即使如此,這項演變依舊牢牢抓住我們的注意力。
因為我們生來就是一種具有好奇心的動物,想了解自然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的地位。我們想要知道、而且必須知道︰我們怎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的未來又是什麼?我們找到的這些化石,不但將我們的肉體與過去相連,而且還向我們發出挑戰︰看我們如何解釋化石中隱含的種種線索。這些線索,正是通往參透自然以及人類演化的道路。
在發掘並了解更多史前人類遺骸之前,沒有任何人類學家敢站起身,大聲宣稱人類起源的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不過,研究人員對於人類史前史的整體架構,依然有相當程度的共識。其中,已確定有四個關鍵時期︰
第一個關鍵期是「人科本身的起源」,約在七百萬年前,猿類動物演化出兩足運動(或說直立運動)的模式。第二個階段為「兩足類的興起」,生物學家稱這個過程為「適應輻射」(adaptive radiation)。這階段距今約七百萬年到二百萬年前,期間演化出許多不同的直立猿類,每種猿類所能適應的生態環境也略有差別。
在這陣興起熱中,原始人類於大約三百萬年至二百萬年前,腦容量明顯變大。「腦容量增大」是第三階段的標記,也代表人屬的起源,也就是在人屬這一演化分支裡,直立原人終於演化成現今的智人。第四階段則為「現代人的崛起」,也就是像我們這種人的演化,擁有良好的語言、意識、藝術想像力以及科技文明。這些在自然界中都是前所未聞的。
■述說人類的故事
上述四個關鍵時期構築成本書後續章節中的故事。很顯然的,一旦我們開始研究人類史前史,不只會問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何時」發生,同時還會問「為什麼」發生。
我們和老祖宗彷彿置身在一齣不斷擴展的演化劇本中,一直被研究著,就好比大象和馬匹的演化被我們研究的情形般。這樣比喻並非試圖抹煞智人(現代人)的諸多獨特處──這些特點使我們和即使血緣最親的黑猩猩,都相去甚遠。
只是,我們必須開始從生物的觀點來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連。過去這三十年,我們挖掘出空前豐富的化石,也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途徑,來詮釋、整合化石中隱含的線索,使得我們的學門突飛猛進。
就像其他的科學般,人類學也必須屈從學門內各種誠懇、活潑的分歧意見。有時,這是由於化石或石器的數據不全,有時則是因為詮釋方法不當所造成的。雖然,許多關於人類史的重要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答案,諸如︰人類演化樹的真正形貌為何?高等語言(指口語)最先是在什麼時候演化出來的?早在人類史前時代,是什麼原因導致大腦容量突然戲劇性的增加?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解釋為何人類學中存有各種不同意見,有時則會提出我個人贊同的觀點。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1995/04/15
BCS10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261-8
238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