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遇見百分百的連戰
優惠價
$320

遇見百分百的連戰

$320

書籍介紹

在「一路走來,千變萬化」的媒體政治時代,外表嚴肅、不善自我推銷的連戰可稱得上是不善用媒體的政治人物之一,這使得外人不容易看見連戰用心的政績和他情感澎湃的內心,政治聲望亦曾跌落谷底。

他曾經因為「台灣學者」身分險些被打入台獨大牢,也曾因「台灣人」的身份在追求方瑀時遭受排擠。擔任行政院長時下鄉演講,不少歐巴桑會驚喜地誇他:「您很厲害喔,台語說那麼好。」他標準的國語常讓很多人忘記連戰其實是第九代的台灣人。

抬面上的連戰多金又貴氣、寡言而冷漠,抬面下的他有著什麼樣的真實面貌?長官們賞識他、重用他,從經國先生到李登輝總統,我們依稀可循連戰被刻意拔擢的痕跡。

本書從十七個角度帶你深入連戰鮮為人知的世界:他深思熟慮的決策過程,默默推動的國建計畫,及不善言辭的情感流露;書中除了首度刊載連戰的私房照片及他的兩位女兒寫下與父親相處的點滴,並穿插政治漫畫家魚夫風趣幽默的畫作,讓你遇見「百分之百的連戰」。

第一章  番薯與芋仔
第二章  人脈是資產?是負債?
第三章  「作秀小學」沒畢業
第四章  長於情緒管理
第五章  拓寬國際生存空間
第六章  兩岸政策站中間
第七章  追求現代化
第八章  堅持與勇氣
第九章  守勢、順勢、造勢
第十章  「潑墨畫」式的領導風格
第十一章 部屬心中夢幻型的長官
第十二章 伯樂與千里馬
第十三章 李連「配」——連戰的長官緣
第十四章 連宋「結」——從友好到冷淡
第十五章 政治上的「不沾鍋」
第十六章 明星家庭的感情生活
第十七章 財產疑雲

親情手札之一 父親的選擇 連惠心
親情手札之二 我們感情很好 連詠心  
後記 打開記憶的格子 陳鳳馨

親情手記之一 父親的選擇

連惠心

父親是情感細膩卻不輕易表達的人,他對傳統有許多堅持,我們也跟著吃了些苦頭。

小時候,跟父親在一起就是玩,可是,他總是要我們「很安全地玩」,我和大弟老覺得不過癮,於是常瞞著父親到外頭野,跌倒了、摔跤了,回家也不敢說。長大後,老聽長輩談起父親小時候調皮的那一面,不知道我們的運動細胞和野性是不是都繼承於他?

念書後,最怕看到的是父親失望、難過的表情。

因為父親出使薩爾瓦多,我無法與國內小學教育銜接,在國內念的是美國學校,回到家,父親就逼我學中文、學寫字、背誦古文,我從小習慣開放式的教育,背誦、寫字對那時的我都是苦差事;尤其每次背得不好,我一眼就看到父親難過的表情,心情也很沈重。那時我真的很怕他,雖然他不打、不罵,可是怕看到他的失望,直到母親想出讓我由看武俠小說入門,才勉強解決我與父親之間在中文學習上的衝突。

父親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還是「誠實」。他從小就一再我們叮嚀:不可以欺騙、不可以說謊,要真誠對待朋友,其實不只是叮嚀,我們家從爺爺、父親、母親都是這樣的個性,只有奶奶是比較靈活的。再這樣的環境長大,這部分的個性就非常鮮明,尤其是大弟,四個孩子中,大弟最像父親,誠懇、全心對待朋友,但老被騙、總吃虧;前一陣子,父親忍不住跟我說,或許這樣教我大弟對他不一定好,太老實了。

對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十七歲到美國念書。母親還懷著我時,那一年父親轉到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教書,他們開車經過衛斯理女子學院,當時父親就說:「如果生的是女兒,長大後,要讓她到這兒來念書。」所以我到衛斯理念大學,早在出生前,父母親就「安排」好了。

不過,經過十七年的準備,父親還是為我離家念書憂心不已,他跟我爺爺一樣,一再叮嚀:不可以嫁給共產黨、不可以嫁台獨、不可以嫁外國人,我當時覺得他們都太緊張了,這段話再過十年告訴我也不遲,但他小心翼翼地為我緊張,我可以感受,因為那是他第一個小孩出國念書。沒隔三個月,他到美國開會,再跑來看我,帶我吃了好幾頓、陪我買了好些冬衣,這是他關心的方式。

長大後,我慢慢了解,父親是很需要家的人。自我出國後,家人很少全數聚在家中。有一回過年,我們四個小孩都待在家中,坐在客廳裡看電視,他和母親站在後頭,他突然跟母親說:「妳看,一、二、三、四,都在這裡。」言語中充滿滿足。

說來他能娶到母親是很幸運的事,他最不擅長的事就是表達情感,母親則是情感豐富的人。近來我深深感覺到,他們真的是相互依賴,因為父親的心情只能對母親說,而且他表達的方式,恐怕也只有善解人意的母親才能了解;母親的感性也只有父親的理性能平衡。他們那種獨特的溝通方式,外人很難理解。

父親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里程,我們家沒有人喜歡這件事,最多只能說接受父親的選擇。我們是心疼父親要受的那種苦,但我也知道,談起對國家發展的理想、理念及工作方式,沒有人比得上我父親;所以我們願意接受父親投入,我相信,他會做得最好。


親情手札之二 我們感情很好

連詠心

我出生那年,我爸已經四十五歲了。四十五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清楚知道自己完全沒有參與到爸爸的前半生,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四十五年的缺席,加上爸爸工作愈來愈忙,我一直沒能很了解他。我不知道他年輕的時候發生過的事;不知道哥哥姊姊小的時候家裡的狀況;不知道他去過多少地方;不知道他工作的情形......。

但是這只是一個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沒有人跟我提以前的事,我也沒有想到要問。我始終覺得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式有很多種,好比我跟我爸之間,我們可能對彼此未必非常瞭如指掌,但是我們感情很好。這種感情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老實說我也不是很明白。

在四個孩子中我覺得我爸是最疼我的,這可能跟我們是同一天生日有關。不知道同一天生的,個性是不是也會相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也許我能藉由了解我自己,來更了解他。

小的時候我很會黏人,很會撒嬌,老是喋喋不休,大了以後話變得很少,所以如果我爸不夠了解我,我自己也要負責任。我的話不多,他的話也不多,但只要我告訴他什麼,他從來都不會忘記。另外,我覺得他很信任我,從小到大,他一向不來絮絮叨叨管教那一套。可能有人會覺得是因為他太忙而沒有時間管我,但我把其視為一種信任,他相信我可以把事情做得好,相信我可以管好我自己,相信我的一切舉動。

我很希望自己能多記得一點小時候的事情,我相信小的時候,跟爸爸之間有很多很多共同的回憶。就像我記得他讓我躺在他腿上替我掏耳朵,還有在圓山教我游泳跟我玩水,還有很多其他的事,只是我沒有記得很清楚。

我常常想等我爸不再是公眾人物以後,我要帶他去逛街,去喝咖啡,去山上吃野菜或跟他一起出國玩。由於他的職務,我們的生活沒辦法過得很正常。我沒有立場去阻止他實現他的理想,同時我也一直等待著,跟他就兩個人出去玩的一天。這兩件事有些矛盾,如果有一天我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且發展出良好的抗壓性,也許那就代表我真正成長了。

有一張小時候爸爸餵我吃飯的照片,照得很不清楚,只能約略分辨人影。我把那張照片取名叫「模糊的父愛」。其實取這個名,開玩笑的意味是遠大於埋怨的。我完全明白爸爸非常愛我,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模式有很多種,我很滿足我們之間相處的方式,也很感謝爸爸為我所做過的一切。

陳鳳馨 作者

一九六五年生於高雄縣鳳山市的黃埔新村。 一九八O年進入高雄女中,卻因嚮往台北市的文化之都,高二那年隻身來台北,轉入中山女中;一九八三年順利進入政大新聞系,在一九八七年畢業典禮後的十八天,進入《民生報》,兩年後轉入《聯合報》;曾主跑財經、交通、行政院及黨政新聞,目前為政治組召集人。 父親陳景天在《台灣新聞報》服務二十餘年,影響陳鳳馨以新聞記者維終身職業,父親對這女兒最大願望,希望她能進入《聯合報》,主跑國會新聞。


1999/08/05

BGB12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900

316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