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兩岸之繭
優惠價
85
$213

兩岸之繭

台灣面對大陸如何心理解套

$250

書籍介紹

本書作者林谷芳,一位研究台灣文化多年的台灣籍學者。從一九八八年至今,已有九十多次大陸行,不僅直探社會底層的常民生活,與領導高層亦多有接觸。

十多年來,林谷芳以禪者及文化人的如實敏銳眼光,觀察對照兩岸在文化、歷史、學術,以及社會的異與同。近些年,他愈來愈憂心台灣社會的局限及思維盲點,所以提筆直抒對兩岸關係所見所思,希冀為兩岸僵持的關係解套。

他直陳,「台灣必須站在中國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觀其遠、成其大」、「台灣以其特有的歷史進程,原有機會在中國的發展上發揮燈塔效應,問題就在我們抱持何種態度。」

林谷芳這種種「不合時宜非時潮」的觀點,也許讓人覺得刺耳,卻是他真誠的呼聲,他深刻理解兩岸關係的複雜矛盾與微妙,警醒知識分子及文化人,要重視廣闊的歷史與生命座標,為所當為,千帆過盡無怨無悔。

序  俠者如斯 平路
自序 過盡千帆,有所必為

寫作緣起 漩渦中的清流
第一章  一念之轉
第二章  兩岸問題的觀照基點
第三章  觀照兩岸破繭而出
第四章  只能別無選擇地參與變化
第五章  「去中國化」的難題
第六章     兩岸之互補與共榮
第七章     前進中國才能「去邊陲化」
第八章     令人憂心的兩股逆流
第九章  文化中國板塊裡肯定自我
第十章  從歷史看兩岸分合
第十一章  性的關懷與呼應

過盡千帆,有所必為

林谷芳 

台灣的社會多元,政治立場分歧,但不管是誰,都不能不承認兩岸關係在台灣未來發展中占有關鍵地位。然而,從一九八八年海峽開放後,十幾年來雖往來頻仍,兩岸間卻沒有因此取得更多的理解與互信,這種結果也沒能引起廣泛深刻的討論,現象本身可以說既奇特又詭異。

本來,缺乏溝通就容易產生誤解,過去兩岸隔絕,尖銳對立,極端妖魔化對方,自順理成章;但現在交流既多,卻仍無法明顯拉近距離,台灣這幾年的「去中國化」還甚囂塵上,自然值得有心人關切。

客觀地說,兩岸間缺乏理解與信任出現在大陸這尚未多元化、資訊也相對封閉的地方其實還可被理解,尤其,大陸人士目前仍不能自由進出台灣,容易為制式的觀點所限。但台灣每年既有一百多萬人次前往大陸,對大陸的了解就該不少,卻為何又漸行漸遠呢?針對此點,有人以為是「因了解而分開」,這恐怕不盡符合實情。因為,改革開放後,大陸社會的許多方面已與台灣愈拉愈近,也因此,心理上的漸行漸遠就更映照出事情的反常。

兩岸關係不容犯錯

無論喜歡與否,在兩岸關係的反思上,我們並沒有逃避的權利,因為,誤判不只將面臨立即可見的危險,寫下的悲劇更非一兩個世代所能弭平。而儘管戰爭的發生,不是一方所能完全決定的,但有了更多的了解與互信,就能避免錯估及盲動的可能,作為「小」的一方,台灣在此,的確沒有犯錯的本錢。

有鑑於此,這幾年來,我才一直想將自己在這方面的所思所想提供給有心人參考。不過,對當前這種現象的憂心,固與我個人對台灣或整個中國文化的情懷有關。但會甘冒目前社會的大不韙,提筆寫書,也與我九十幾次的大陸經驗有關。

一九八八年後,我進出大陸九十餘次,除了西藏、海南之外各地都去過。這種進出不像台商,他們只停留在定點,以生意為目的;也不像觀光客,只懷著旅遊心情看一看。而在接觸過大陸最先進及最落後的地方後,我依然沒有對那個社會喪失信心,也因此,反過來就更擔憂起台灣自己的局限來。

舉個自我局限的例子來說吧!台灣許多人都認為,隨著大陸社會的開放,兩岸間爆發危機的不確定因素將遞減,但我的觀察就不然。
以正面來說,社會愈開放,帶有封閉性的民族主義自會相對退縮,但目前的大陸並不如此。

從清末開始就遭受屈辱的民族歷史,使大陸人在這幾年的國勢日強中愈來愈覺得揚眉吐氣的日子到了,因此,民族主義的情緒反而高漲,而這種因心理補償所致的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且將持續,台灣在此若有誤判,就有擦槍走火乃至釀成浩劫的可能。當然,這種說法在台灣不僅陌生,即使提出,也可能因長他人志氣,有被扣上帽子的危險。

如實但「非時潮」的觀點

然而,台灣社會為何普遍存在著這種認知的盲點呢?主要就因對大陸社會缺乏了解,對其歷史缺乏同理心所致。本來,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百年來從國府到中共對民族主義的強調,都早已使「民族的揚眉吐氣」成為大陸社會的基底心聲,因此,一朝若能出頭天,民族主義的昂揚就將持續好一陣子。

而台灣問題又恰是最能挑動這條敏感神經的引信,且以大陸心理積壓之久,反彈能量之大,又豈是只從自己立場來考量的台灣人所能想像的!其實,類似的盲點並不少,許多地方也都攸關台灣的未來。而在此,我就深深感覺到,從實際觀察對岸所得的思索及進言,要比一般求諸理論的看法更具參考價值,這也正是本書所以會寫得如此「淺顯」的原因。

的確,在本書中,筆者並不想藉由各種政治與社會發展的理論來印證自己的想法「正確」,而是希望能提供從九十多次大陸經驗所得的「非時潮」觀點,或者另一種面對事物的生命態度,讓有心人能因此看到台灣社會的可能局限,尤其,社會心理所導致的思維盲點更成為本書觀照的核心,畢竟,許多艱澀道理的出現就為了掩飾我們感性的選擇,而台灣在兩岸事務上之所以常顯得進退失據正由於此。

看來複雜的問題本質常很單純,關鍵多在那「心理的解套」。當然,我也曉得,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中,並不宜寫這樣的書,只是在生命裡,原就該有些「過盡千帆,有所必為」的心情與堅持,而若由此能扣及根柢的某些問題,則因之而來的橫逆也就不必計較了。

本書的出版要謝謝淑美、靜茹兩位在錄音與文字上的整理,而我更願書的出版所反映的也正是台灣許多人內心對上述心結解套的企盼。

此時此地的台灣,藍綠對立、省籍切割,若不是出自生命襟懷的義理,何必甘冒大不韙出這樣一本書?不從眾不媚俗,林谷芳的參考座標豈只是當下而已。 這是俠者的荷擔。

兩岸之間滿布無解的結,俠者才挺身仗劍,無所躲閃:聽林谷芳解說兩岸關係,與政治人的權力計算大相逕庭。在他眼裡,既是立基於人情的如實關照,也是縱橫古今的胸中丘壑。

──平路

林谷芳 作者
這是一個很難定位的人。朋友眼中的通人:禪者、中國音樂評述者、大學教授、琵琶演奏家、文化甚至政治評論人,許多人談台灣茶文化也都會提到他……種種似乎相關又無關的角色集於一身。 他六歲有感於死生,又因聽聞琵琶經典樂曲《月兒高》的夙世相逢之感而矢志深耕中樂。1988年後投入文化社會運動,曾先後為藍綠陣營撰寫文化政策白皮書。1993年成立「忘樂小集」,以綜合書畫、茶道、音樂等「跨界」方式詮釋中樂。2000年任以中國文化美學為基底來詮釋藝術的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同年淡出文化界,在各民間書院、道場教授禪宗修行。他曾九十餘次前往大陸,足跡遍及各少數民族地區,在台灣,極少有人像他如此具有直接而廣泛的大陸經驗。 林谷芳雖以禪宗「不立文字」宗風自許,但順應因緣,仍有《生命之歌──從胎教到生命完成》、《茶與樂的對話》、《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性是生命的一大公案──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等多本作品傳世。其代表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被公認為是兩岸中樂界,以平易卻準確的語言,有系統詮釋傳統中國音樂精髓的經典著作。《禪──兩刃相交》則是極少數以修行人立場完整呈現禪者生命世界的著作。

2005/04/10

BGB21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463-0

205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