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台灣的大學愈來愈多,一百三十多萬高等教育的在學人口,宣示了高教普及時代的來臨。但這些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否等量增加?學生的素質是否也相對提升?「大學的未來在哪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成大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哲學博士湯堯教授,以身為教育學者的專業、社會的眼睛,宏觀剖析「大學之道」的種種面向,並提出了二十七項改善「高等教育」的建言,期許台灣的大學可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等量齊觀,達到:產學合作、政策明確、治理創新、財務自主、評鑑公信、品格教育、務實發展等目標。
一如作者的理想:「高等教育如果像一株大樹,我們渴望大學這棵樹枝繁葉茂、開枝散葉……。基於這分使命,舉切身的例、用反諷的筆,試圖喚起更多人的思索,讓這株高等教育的樹,能在眾人的關心中,成為參天古木,找到社會發展的希望與未來。」
序 大學之道在於盡善盡美 楊朝祥
序 大學教育是本世紀重要課題 黃榮村
自序 自由與責任 湯 堯
第一部 產學合作
第01章 牆裡開花牆外香──談產學合作的運作成效
第02章 被收買的大學──產學合作是大學學術世俗化的走向嗎?
第03章 知本家來了!──知識產業化的時代來臨
第04章 四兩撥千金──大學募款的積極策略與股票營運
第二部 政策明確
第05章 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解決教育問題最重要!
第06章 乞丐與廟公──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英語工具性思考
第07章 國王的新衣──技職教育工作者的恐慌與擔憂
第08章 誰該當鳳凰──談技術學院與普通大學
第三部 治理創新
第09章 五年五百億的尷尬──久旱逢甘霖,集中或分散?
第10章 創業精神與市場機制──大學運作需要公司治理
第11章 該步行還是要上車?──實施大學法人化須正視的問題
第12章 搭台與唱戲-校長遴選的內憂外患
第四部 財務自主
第13章 一場遊戲一場夢──大學教師待遇的夢境與現實
第14章 柿子挑軟的吃──調整學雜費收入是大學經營的萬靈丹?
第15章 一隻看得見的手──學費政策需要中央「控」調嗎?
第16章 是學者不是天使──大學財務自主與經費稽核的危言!
第五部 評鑑公信
第17章 老朋友俱樂部──大學評鑑的另類思考
第18章 換湯不換藥?──對大學評鑑新制的期許
第19章 大學的成年禮──內部控制是大學自主的條件
第20章 法與規的互動──高教法制健全為辦學績效之先導
第六部 品格教育
第21章 是光環不是牽絆──建立大學後勤服務的新文化
第22章 心靈佔有率──從媒體霸權談大學生的人格教育
第23章 爾愛其禮,吾愛其羊──生活教育就是最好的示範
第七部 務實發展
第24章 名校不死競爭不止──國際競爭下高等教育生存之道
第25章 御風而上還是遇風而散?──與大學對話,談經營三力
第26章 預知禍福紀事──兩岸高等教育發展的隱憂
第27章 本是同根生要喝水自己挑
自由與責任
湯堯
四月天,在府城的大學校園中漫步,抬頭看著雨後樹梢上沾染了水珠的羊蹄甲,聽見湖畔成群的麻雀雨後的鳴唱,好個結廬在人境的桃花源!湖的旁邊,有幾棵大榕樹,信步向它走去,就在這隨興悠遊的散步時,見到腳下因為夕陽而折映出自己的影像,觸碰了一些思索:沙特曾經說過,「人不能從他的自由和責任中退出」,一間大學擁有如此優美的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但是除了這些,我們對高等教育是不是該要求的更多?
高等教育不是高人一等、與卿何干的題目,現在台灣有一百三十多萬高等教育的在學人口,數字會說話,嘗試去檢視這樣的數字,意味著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我們樂見這樣高教普及時代的來臨,但是,量的增加真得就等於質的增加嗎?
教育是樹人的大計,而大學就像是一棵樹,它根植於大地的土壤之中汲取養分,引領大地的精華,向更高、更廣的天空成長。成長的過程讓人歡欣,但是成長的方式才是決定這棵樹未來能否變成大樹的關鍵!
是否該去蕪存菁的讓它長得更高?怎樣的養料能讓它長得更碩?能不能即時在它生長中找出病蟲害、為它覓得一劑除蟲的良方?大學愈來愈多,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否等量增加?人們對大學的看法有沒有改變?面對科技日新月異,思潮推陳出新,我們的大學是引領風潮還是隨波逐流?
高等教育如果像一株大樹,我們渴望大學這棵樹枝繁葉茂、開枝散葉,讓我們樹大好遮陰的享受靜謐午后的自由氛圍,但是我們在寄望未來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先有責任的認知與計策的規畫,如果沒有成長時從旁的呵護,一陣風雨襲來,我們還能夠賸下多少卓越的期待?
如果用錯了策略,走錯了方向,那麼這份善意也會變成了揠苗助長!基於這份使命,舉切身的例、用反諷的筆,試圖來喚起更多人的思索,讓這株高等教育的樹能在眾人的關心中成為參天古木,找到社會發展的希望與未來!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有其階段歷程。回國九年的日子,傾注生命的全部力量來推動教育的發展,讓自己的確也在忙碌與充實的生活模式中無悔付出,在堅持的道路上,見到形形色色的風景,有些明媚美好的風光讓人動容,但也有許多隱蔽晦澀的角落讓人不吐不快,這本書就是在這執著的過程中所蓄積下來豐沛能量的傾注。
曹丕在〈典論‧論文〉提出「立功、立德、立言」,笛卡兒也說「我思故我在」,身為一位教育學者,當用自己的專業,建立自身的學術理論與實務操作,成為社會的眼睛,觀照高等教育發展的種種面向,凝煉出的成績,雖則單是那一剪熒熒的光,亦要為這人間世捧出自己的一分輝煌。
十分贊同天下文化發行人高希均教授所提出「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成一流社會」的宏觀想法。路漫漫兮脩其遠,能夠將自己的思索化做文字、結集成書,要感謝的當是這一流社會知識份子的自覺與互挈:感謝高希均教授、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及副總編輯林蔭庭的遠見,給予學者空間來喚醒更多讀者共同看見高等教育的未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於高等教育與人生的道上,要特別感謝家人的體諒,讓我能夠堅持理念的上下窮索,執子之手就是我的源頭活水;最後要感謝看到這段文字的每一個你,因為有你的一份心意,有你的一份關心,能讓高等教育得以生長,往更高遠與遼闊的天空延伸!
為菁英獨占的大學高牆已倒下,為普羅大眾而服務的大學已構築起來,值此高等教育變遷、風起雲湧的時刻,我很高興看到湯堯教授,能夠針對大學問題一一探析,為高等教育力挽狂瀾。
湯教授這本《大學學問大》明確地傳達一種訊息,就是大學的功能擺盪於隱喻修辭和真實狀況之間,想要袪除這種不由自主陷入理想與現實的掙扎,其實,難度遠比質量並進還要高。
大學之道,最終在止於至善,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萬古常新,但如何真正走向至善,卻是每個讀書人心底的問號。我們不妨就在湯堯教授的引航下,共同找出攸關大學未來的答案!
──楊朝祥(前教育部長,現任淡江大學講座教授)
湯堯教授的新書《大學學問大》,從一位教育學者的角度,談到了大學的產業化以及財務槓桿的操作、大學應該如何治理與發展、大學評鑑與大學法人化是不是萬靈丹、大學向上發展的政策瓶頸是什麼?……這些議題都沒有速成的藥方,裡面充滿了爭議,需要智慧與願景來鋪陳一個可以逐漸解決問題的平台。
台灣的大學正在演變,不只湯堯教授要寫,在任與卸任的校長也應該在適當時候寫本書,讓大家從各個面向來切入大學。只有當大學被大家了解與支持之後,台灣的大學才真正有可能開啟下一輪的太平盛世!
──黃榮村(前教育部長,現任淡江講座大學教授)
2005/06/10
BGB22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494-0
227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