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完整披露全世界最頂尖大學
哈佛大學新鮮人生活全紀錄
✻ 一場心靈與知識的探險
她生動描繪剛進哈佛大學的新鮮感與挑戰,透過小說式的對白,活潑呈現哈佛校園學風與精英學子的思維。在以紮實步伐邁向知識殿堂的同時,也朝向自我心靈更高層次的探索:大學生除了成就自己,可以為人類貢獻什麼?
✻ 一段學術與時尚的伸展台
她認真讀書寫論文,盡情發揮學術熱情,同時在學生時裝秀中擔任模特兒與製作人。她證明了,在哈佛的伸展台上,可以是課業成績頂尖的學生,同時也是鎂光燈下最婀娜多姿的時尚模特兒,才華與美麗可以兼具。
✻ 一個「 書香世家」第三代的大學生體驗
她有顯赫的家世,爺爺楊正民、外公王永慶,父親楊定一、母親王瑞華,都是學界或商場上舉足輕重的領導者。身為豪門及書香世家第三代的她,卻不愛奢華,時刻以幫助社會為使命。她年紀輕輕即散發出獨立思考、勇於挑戰未知的特質,而這都要歸功於家庭的教養方式──「全人教育」。在這樣的教養下,她不受「豪門」兩字所限,全心追求心靈的成長,開展屬於自己的各種可能性。
她是台塑集團第三代楊元寧, 她以文字哼唱著屬於她的大學未央歌──八年級新世代的生命理想與真實生活──希望無限延伸。
【出版者的話】分享是責任 高希均
【父親的話】生命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 楊定一
【母親的話】為地球村願景盡一分心力的下一代 王瑞華
【自序】僅以此書獻給母親與父親
【前言】揭開哈佛的神祕薄紗
卷一 遇見哈佛
01 關鍵時刻
02 最後的晚餐
03 哈佛老校園
04 華麗的新生宿舍
05 新生會議
06 令人吃驚的哈佛餐點
07 包藏不同口味的黑巧克力
08 我們都生活在聚光燈下
09 第一次嘗試使用洗衣機
10 回憶兒時朗誦課
11 加入重大陰謀
12 終於決定選哪些課
13 酷利波特與創校人的腳
卷二 經驗哈佛
14 三個謊言的雕像
15 好運氣的真相
16 媒體的批評
17 哈佛就像一個大家庭
18 論文寫作課
19 超越過往的學術膽識
20 實踐高尚的天職
21 常春藤聯盟
22 學生時尚女裝秀
23 男子聯誼社團
24 哈佛與耶魯的足球賽
25 惡名昭彰的傳統
26 形形色色的裸奔客
27 懷登納圖書館
卷三 愛上哈佛
28 一場超級惡作劇
29 哈佛學生報
30 備受關注的大學排名
31 我所寫過的七本童書
32 亞洲學生處境
33 敬亞當斯樓!
34 那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呢!
35 迷人的宿舍
36 大膽追求時尚的狂熱份子
37 進哈佛靠的是努力與耐力
38 沿著河岸慢跑
39 春季華爾滋宴會
40 大學部不再接受提前申請入學
41 暑假前的道別
42 精彩的畢業演說
43 哈佛,漫長旅程的起點
【致謝】
【附錄一】「道德推論課」論文
【附錄二】「佛教靜坐冥想傳統課」論文
【引用出處】
高希均
(一)哈佛校風
二○○七年六月應邀在台灣大學畢業典禮上講話。其中有一段話我是這樣告訴八千多位畢業同學的:
「這一個月也是美國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日子。如果這是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我猜想演講者還是會鼓吹哈佛所引以為傲的學風:(1)崇真求實。(2)人際溝通。(3)倫理道德。(4)多元智慧。(5)跨域整合。
這個世界在不公平中還是有公平。進了哈佛可以學到這些;不進哈佛,何嘗不可以免費學到這些!」
這就是現代文明社會,透過大眾傳播所獲得的好處。
(二)一九四九年張忠謀在哈佛讀大一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他的自傳中,就生動地追憶哈佛那一年(一九四九)對他一生的深遠影響。他有這樣的描述:
「哈佛一年,我如海綿似地吸取了一切我有能力吸收的西洋文化,養成了對西洋著作、藝術、文化的喜愛,結交了許多美國朋友……在哈佛過了興奮、刺激但又很有紀律的一年。」
最後他歸納:「哈佛同學的優秀與多元化,是我在短短一年中消除和美國人做朋友的障礙的主要原因,她給予我豐盛的智慧與心靈生活。」
次年(一九五○年九月),他轉赴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研讀,投身工程。多年以後,他回顧這段求學歷程時說:對MIT只有「敬」,對哈佛則有「愛」。
(三)二○○六年楊元寧做哈佛新生
哈佛的迷人以及哈佛的精髓,不在讀它的研究所的學位,而是接受大學部的四年教育。因此當我知道元寧(Lena Young)即將去哈佛做大一新生時,就想說服她把那個難得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稍經遲疑,她就做了承諾。我想她內心要克服的不是寫這個新經驗(她已經出版過七本童書)有什麼困難,而是要克服被人誤以為她在炫耀。
透過元寧第一手的敘述,使讀者能身歷其境般地穿梭在哈佛多元的學習、生活、社區的大氣氛中,以及體會一位東方新生的內心世界與理性思維。讀完這本「自述」,使讀者更嚮往的還不是哈佛的盛名,而是那種自由學習多元活潑的氣氛。
前哈佛大學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在新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中提出忠告:一個大學課程多、內容嚴謹,並不代表學生會「學得好」;如果校方與教授們真能重視對大學生的教學品質,那麼學生的興趣、價值觀或認知能力,就會保留得多。伯克校長對美國大學教學的憂慮,哈佛大學顯然是免疫的。
(四)雙親的驕傲
我猜想,對開明及理性的父母來說,最大的驕傲不是他們的子女進了最出名、最昂貴的大學;而是他們的子女接受了最適合他們的教育,超越了挑戰,變成了對社會上有貢獻的一份子。
元寧何其幸運,又何其沉重出生於望族;又何其自愛與自律,在她雙親(楊定一博士與王瑞華女士)的教誨下,在這麼年輕時,就已經培養了獨立節儉的個性,並且已經實踐了分享與大愛!
元寧與讀者分享哈佛一年的親身經歷,不是炫耀,而是美德;更是責任。
摘自本書【出版者的話】分享是責任——元寧在哈佛大一的體驗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 楊定一
只要談到孩子,我想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看到子女充分發揮所長,並因而獲得成就。從這個角度而言,內人與我也沒有任何不同。因此,看到我們的元寧在完成哈佛大學第一年的考試之後,只休息了幾天就積極投入這本書的寫作,在珍貴的暑假時光,寧可捨棄其他孩子享受的休閒度假,也要專注在這份努力之上,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們感到無比驕傲與滿足。
回想起來,內人與我真的非常感激台灣備受推崇的資深出版集團負責人高希均教授,正是高教授鼓勵元寧寫這本書。當然,若非元寧本身過人的勤奮與堅持,這本書也無法完成。她能夠利用這個機會把自己對哈佛的觀察分享給其他學子與父母,正代表了她個性上的成熟與其他眾多優點,這也是我們身為父母多年以來已經習慣在元寧身上看到的特質。
然而,讀者也請留意,如果您認為元寧只是以新生的身分回顧哈佛的經驗,您可能誤解了她撰寫此書的真正目的。
事實上,元寧希望與讀者對話,傳達她篤信的良好教育方式。
全人教育的理念
元寧與我一樣,並不十分認同多數亞洲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元寧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希望倡議全人教育,在這種教育理念之下,學童能夠超越狹義的學術成就,並能基於自由意志,為自己做抉擇。元寧的世界裡充滿了可能性,而非僅有刻板的義務或成績單。她的世界有豐富的課外活動,能夠真正培養她的人格,啟發她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而非成天寫作業或準備考試。
這種充滿「其他」可能性的世界,正是元寧希望傳達的理念。她希望所有的學子與父母能敞開心胸,也希望他們的眼光能超越課堂與成績的藩籬。元寧以自己為例子,試圖說明一個事實,全球最卓越的大學在入學申請表當中尋找的,正是這樣的價值觀與榜樣,也是這樣的學生能在最後獲得入學機會。這種教育理念的差異,恰恰挑戰了目前在亞洲普遍存在的成見:只著重學科成績,並利用同儕競爭與父母施壓的嚴厲措施,迫使學生曠日廢時獨自苦讀或準備考試。您注意到了嗎?這就是台灣以及亞洲的教育方式,學生進入大學的唯一依據就只有學力測驗成績,甚至許多移居美國求學的孩子也大多專注在SAT的準備,鮮少注重其他領域。無怪乎出現這種斷層現象,無怪乎美國最好的大學經常批評如此偏頗的著眼點,認為亞洲學生一心一意只在乎成績單上的分數。
讀者當中的學生若能好好體會元寧隱藏在書中的訊息,相信必定有助於準備大學的申請以及往後的人生。元寧借用幾位大一同學為範例,希望生動而深入地描繪哈佛──廣譽為全球第一大學──內部的運作,包含學校的傳統以及校友的影響力。我個人認為這些活生生的例子更是珍貴,因為他們傳達的不是繁雜的理論,而是從親身體驗的實務來說明,對新生而言,什麼行得通、什麼又行不通。此外,讀者也能從本書找到實用的資訊,瞭解哈佛的教務架構,我知道這是元寧耗費了諸多時日,才從各種資料來源整理出來的資訊,並將之融入到可讀性極高的故事當中。相信讀者也會認為,透過元寧輕鬆的筆觸與對白式的結構,本書確實相當具有可讀性。
關於本書的介紹不如到此為止。
「幫助他人」的生命熱情
我相信讀者也希望多瞭解作者是何許人也,就從我為人父母的角度說起吧!
就我記憶所及,元寧從小就念念不忘地希望「幫助他人」,究竟其中真正的意義是什麼,連我也不確定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是否懂得,但這的確是她時時刻刻說著的話。元寧多年以來在學校的表現總是名列前茅,因此我大可羅列她過去獲頒的無數獎項,奇怪的是,當我現在想描述元寧,卻只想到這四個字。或許是她對生命抱持的熱情,以及希望在「利他」的脈絡下尋找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一直以來敦促著元寧以各種方式去體驗人生,而這些或許是其他孩子不會,或不敢考慮的方式。
舉例來說,元寧從四、五歲開始就能以朋友的立場跟祖父母說話,而且我確信她是真心關懷祖父母。不消說,她的祖父母們也非常疼愛元寧。值得一提的是,她能在外祖父宅邸晚宴上主動接待重要貴賓。事實上,許多賓客至今依然在晚宴上提及當初接受這位高挑的小女孩招待茶水、餐巾等等的美好回憶。
還有她在社會各個階層結交益友,總是能從容地贏得每個人的友誼。她才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在學校製作的一場重要戲劇表演中,從開始到結束,負責領導數十位同學演出,更別提還得安撫那位在一旁過度擔心的戲劇老師,這真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表現。
接著,她在十六歲的時候開始從事的模特兒與時尚工作,幫著名的雜誌與大規模時尚活動展示服裝,這些都是她自力爭取的工作,包含安排試鏡機會或其他數不清的細節,甚至得獨自開車去攝影棚。
她在高中時還主持了一個亞洲文化社,並且舉辦水餃義賣活動,以救濟中國鄉下的學校。此外,她還為瓜地馬拉低收入戶住屋計畫設計了所有的文宣資料,並在二○○七年夏天向瓜地馬拉總統貝爾傑(Berger)先生簡報。
最後還有她寫的那七本童書,各以中文與英文出版,我個人也珍藏這些智慧的瑰寶,並認為可與世上現存最為深刻的論述與哲理媲美。這些圖文並茂的書雖然以童言描述,卻完整地表達了元寧對生命本身的瞭解,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解釋。
元寧只是做她自己,就能締造這些成就。她年紀輕輕地,卻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開朗的個性與樂觀的展望,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一直以來也都是元寧引領著弟弟及朋友們,一起為她篤信的理想努力。她不僅坐而言,更能起而行,能確實將事情付諸實現。如果我希望交辦一件事情,她可能是我第一個想到的人選。回想過去,元寧從未讓內人或我為她操心回家功課或學校課業。相反地,我們甚至總是勸她放輕鬆一點。
在我眼中,元寧已經亭亭玉立,全身充滿了能量與智慧,希望透過她的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例如,她希望成為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這一點,我便一點也不意外。志工企業──透過組織來服務社會──是元寧念茲在茲的理念,也是她畢生的夢想。同樣地,為人父母的我只能鼓勵她努力前進,時時扮演啦啦隊的角色,陪伴她度過人生的高潮與低潮。
在學校之外同時實踐興趣
讀者也許想著,是否有什麼好方法教孩子,其實社會上有許多優秀的教育專家比我更有資格分享教育的心得。以元寧為例,內人與我只是在她訴說夢想的時候鼓勵她,在她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的協助,僅此而已。因為我們瞭解學校教育的限制,任何學校都有其限制所在,因此總是認為她應該在學校之外同時實踐自己的興趣。現在,元寧是作家、音樂家、時尚模特兒、成績全A的哈佛學生,但這些身分彼此並不衝突。
也許在元寧的所有優點之間存在著一個共同環節,同時也是我的基本信念,那就是每個孩子第一優先、也是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不論是面對自己、面對人生、面對他人、面對服務的機會,都要感到快樂。所以,除非元寧感到快樂,否則再高的成就都沒有意義。我經常提醒元寧與自己,能夠接受生命中所有喜悅與磨難,並感到滿足,這就是快樂,也才是生命最大的恩賜。這比任何物質上的成就都更重要,也是我們不論面對什麼困難的時候,都必須時時謹記的一點。我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元寧的文字中蘊藏的快樂,或許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也能因為元寧深信這個世界對每個人都充滿了機會與可能性,而受到感動並獲得啟發。
摘自《哈佛心體驗》【父親的話】生命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
台塑企業行政中心副總裁 王瑞華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此段出自威廉姆 ‧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天使之歌」。
「在一粒沙中窺見世界,一朵野花體見天堂,掌握無限於您手中,剎那中擁有永恆。」元寧這本《哈佛心體驗——學術‧快樂‧探索的新生手札》,帶領著讀者從一個新生的眼裡,經歷從入校第一天到學期結束最後一天的哈佛點滴。雖是平凡的每日生活,但從中,讀者更可以親自體驗哈佛這名校的素質,實際上就是展現在它平凡的點滴細節中。
學習已融入日常生活
哈佛大學能集世界精英於一堂,其學術之多元選擇、優質的教授與教學本是預料中的必備條件。但深入其中,更發覺學校在數百年的不斷自我修正下,學習已融入它的日常生活,是哈佛文化的一部份。學生間花相當多時間互相切磋,都希望繳出完美的作業;晚間應是休息時間,卻是各課程的集體討論、補習時間;教授們以教學為興趣,在學生主動要求下,多願意花時間甚至在週末個別教導;一個接著一個寫不完的報告,挑戰學生們的表達、創意與思考極限;教授們更隨時接受學生們以長篇的電子郵件和他們展開辯論,從作者所敘述的點點滴滴小故事中,都生動的體現出哈佛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思想,奠定出學生一生不鬆懈、願意自我挑戰、不斷學習、追求真理、獨立思考的習性,這也是國內大學教育可以參考的地方。
奉獻社會的想法從小薰陶
話說元寧,何其幸運,有個樂於助人、正直的爺爺。年輕時為了接出身在大陸的母親,和元寧奶奶憑著一百美元帶著四個孩子,遠到巴西。在困苦中,不但把母親接了出來,更把四個孩子都培育成雙博士,他的毅力與理想更是孩子們的模範。元寧也有個一生為台灣經濟與社會奉獻,卻秉持勤勞樸實、腳踏實地理念的外公。從小的薰陶讓元寧一向都有自我挑戰、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想法。從小到大幾乎每一年在學期結束,他都能拿下最高學業獎,但讓我們父母更高興的是年年拿下的各年級唯一的一個學生公民獎。
孟母三遷,好的家庭、社會與學習環境,對孩子們的成長相當重要。讓孩子們滿足於最低的物質享受,體會到自己在正念下擁有的無限力量,在幫助他人時體驗到那剎那間的永恆快樂,他們在社會上自然會發揮出正面的貢獻。就如同元寧書中所述,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二○○七年哈佛畢業典禮對畢業生所講的:「母親在我進入哈佛的時候曾經滿懷驕傲,也不斷敦促我必須對他人有所奉獻。……我希望各位在三十年之後也能回到哈佛,回想你是否發揮了自己的才能與力量。我希望你不單以專業成就評斷自己,同時也要思考自己是否對於這個世界深切的不平等現象做出了貢獻……還有,對於那些距離你萬里之遙的人們,他們與你,雖然除了同樣身為人類之外,便再無共通之處。但是對於這些人,你是否付出了關愛?」這就是我們需要培育的下一代。
志工企業家的夢想
在這篇序的結尾,我希望和讀者們分享元寧書中最後的幾句話,「在入學之後,我也認知到自己可以為人類、為世界做更多更重要的事。如果把眼光放遠,那麼進入哈佛便僅只是眼前一段小小的旅程。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能為世界各地無數的貧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成為志工企業家之後,我希望能幫助世上每一個人獲得平靜、和諧、均衡的生活。我希望在某一天,即使是孤兒與棄兒也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並體驗世界的美好。我希望地球上的每個家庭都有機會購買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希望各地的原住民都能保存他們的傳統文化,也希望人們都能尊重並保護地球。所以,哈佛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漫長旅程的起點,在這段旅程中,我將努力對這個世界有所回饋。」對父母親而言,元寧這幾句話雖只是她對未來的夢想,但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教育培育人才,有多麼沉重的責任,才能培育出不斷學習、不斷追求真理、為地球村願景盡一分心力的下一代。希望在這一本書輕鬆的閱讀下,也能讓大家深思教育這更嚴肅更神聖的問題。
摘自《哈佛心體驗》【母親的話】為地球村願景盡一分心力的下一代
大約一年以前,我興起了寫這本書的念頭。那是二○○六年夏天,一個潮溼悶熱的星期三下午,我接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的邀約,與父母一同前往高教授在松江路一條巷中所開設的「人文空間」,享用美味午餐。
這次會面主要是為了討論我先前寫的七本童書,高教授對這幾本書傳達的訊息十分感興趣,他表示從未見過童書之中能蘊藏如此深刻的哲理。我當時也承認,這些書確實是同時寫給大人與孩子看的,並希望呈現另一種人生觀,亦即植基於內心均衡與和諧的人生觀,以此凸顯出當今世人多半僅汲汲營營追求物質上的突破與享受。我也強調,現在的成人與孩子們最為匱乏的,正是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我置身制高點,急欲透過這幾本書為世人尋得指引人生方向的內心羅盤,並重新為這個世界釐清某些道理。
我們的話題很快就轉移到哈佛大學。高教授知道我已經取得哈佛的入學許可,他本身就是一位學養深厚的學者,發現我以提前申請的方式,在十二月就獲得入學資格,更是感到驚訝。高教授說,哈佛大學部比研究所還難申請,而提前申請又比一般申請更為困難。的確,我就讀的兩所高中(紐澤西的礗格利學校[The Pingry School]與台北美國學校),都只有我一人透過提前申請獲得入學。高教授又說,最近有許多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不論是在哈佛唸過兩年的研究所,甚或只是短期的研究計畫,便對外宣揚自己與哈佛之間的淵源。但是,申請難度最高的,其實是大學部。據高教授說,大學部才是精英輩出之所在。我很佩服高教授對實情的瞭解,他所言無差,的確只有哈佛大學部畢業生才被視為哈佛的「傳人」,並提供一份特殊的榮耀給他們的兒女,讓這些校友子弟未來申請哈佛時,多了一個加分的因素。哈佛研究生人數比大學生多三倍,顯見進入大學部的難度較高,同時也支持了高教授的說法,只是瞭解這個事實的人卻不多。
這時高教授突然建議我出版一本哈佛就學經驗的手札,他認為透過我以學生身分與大家分享就學經驗,並詳述哈佛的傳統,當能從內部一窺這世界一等的教育機構。高教授深信這本書將可嘉惠亞洲學子與父母,因為,他們都誤解了聲譽卓著的美國學府究竟重視學生的哪些特質。我也同意高教授的觀察。也就是說,多數亞洲人以為哈佛大學充斥著學科成績全部拿A等、成天坐在圖書館讀書的學生,但事實並非如此。當然,我必須承認偶爾也有這樣成天讀書的學生,但哈佛之淵博絕不僅如此。
就是在這樣偶然的情境下,這本書的理念誕生了。
我下筆之際,心裡冀望某一天在亞洲也能出現與哈佛同樣優質的學校,能與哈佛的學術聲譽和卓越成就並駕齊驅。亞洲教育至今依然著重死背與課堂授課,相對於多數的美國學校,師生的互動或是課堂討論都很少。希望某一天,亞洲學生也能有機會建立自己的觀點,並且在課堂上大聲發表自己的見解。
多數亞洲人都誤以為美國大學只接受學科成績優異的學生。沒錯,你若得到全A的成績,或是考過無數次的先修科考試(Advanced Placement exams,簡稱AP),這些的確有幫助,但最終還是取決於學生是否在某個領域具有特殊的熱情。在我的印象中,哈佛入學審核單位顯然更青睞那些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並因而有成的學生,而非只有漂亮成績單的勤勞學生。從我的經驗可知,並非所有的哈佛學生都以全校第一名從高中畢業(不過這種人確實不少)。成績單不代表一切,很多學生能夠入學,都是因為課外活動或自己的研究計畫。的確,並非全球的優秀學生都在哈佛,但哈佛學子的傑出之處,亦不僅表現在學業上,而是包含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嘗試與研究。不論是足球員、藝術家、辯論家,在哈佛通通找得到。
這本書不僅包含我在哈佛的初期印象與美好回憶,也對這所偉大學府長久以來的傳統多有著墨,這也是哈佛的核心價值所在。哈佛不僅是學術機構,更是一脈相傳、自成一格的傳統,也是一份文化資產。
我精確陳述自己在哈佛的真實生活,包含期間發生的事件,但為了文體的流暢性,並未嚴格遵循時間順序,偶爾也將時間與空間往前快轉,所以先在這裡說聲抱歉。我相信這樣能讓文章較為易讀,當然也更有趣。我敘述的雖都是事實,不過為了保護書中人物的隱私,已經更改了他們的名字。
高教授曾要求我撰寫四年哈佛歲月的日記,不過我認為詳盡探究大一生活之後,應足以揭開哈佛的神祕薄紗,因此這本書就結束在第一年的尾端。儘管哈佛的卓越聲譽如此響亮,我並不想大肆宣揚進入名校的榮耀,對我而言,也必須掙脫哈佛的威名,好好過我的生活。畢竟最重要的是我能否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豐富資源,並將習得的珍貴學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追根究柢,哈佛也不過就是另一個教育機構、另一所學院、另一個校園。
摘自《哈佛心體驗》【前言】揭開哈佛的神祕薄紗
對開明及理性的父母來說,
最大的驕傲不是他們的子女進了最出名、最昂貴的大學;
而是他們的子女接受了最適合他們的教育,
超越了挑戰,變成了對社會上有貢獻的一份子。
元寧何其幸運,又何其沉重出生於望族;
又何其自愛與自律,在她雙親(楊定一博士與王瑞華女士)的教誨下,
在這麼年輕時,就已經培養了獨立節儉的個性,
並且已經實踐了分享與大愛!
元寧與讀者分享哈佛一年的親身經歷,不是炫耀,
而是美德;更是責任。
──高希均
現為哈佛大學大二學生,高中母校為美國紐澤西之礗格利學校,畢業時獲頒多項全國性與地方性獎項。曾就讀台北美國學校兩年,期間研讀中國與東方哲學,此亦作者目前於哈佛大學攻讀之第二主修領域。曾以中英文各出版七本童書,並於多本期刊發表數篇論文。 從小受爺爺楊正民與外公王永慶的影響,出身豪門,卻不愛奢華,以幫助社會為使命。在母親王瑞華及父親楊定一的教育下,養成課業興趣均衡發展及熱心公益美德。利用課餘時間於紐約與波士頓擔任平面與秀場模特兒,並曾於哈佛大學學生時裝秀中擔任模特兒與製作人。另亦協助草創各類組織,並積極參與其運作,深信自己必須盡一切所能協助他人。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翻譯著作包含《琥珀中的女人》、《發掘你的太陽魔力》、《讓天賦自由》、《聰明女孩的不敗攝影術》、《看到什麼都會畫》等。
2008/06/30
BGB26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1289
284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