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贊助漢學古籍善本數位化
集合四大漢籍典藏重鎮(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之力量,完成史無前例的重要文獻保存工作。
看見台灣文學之美
「台灣現代小說英譯系列」中書西譯計畫,透過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使台灣文學在國際舞台發光、在世界各個角落傳誦。
重回中西文化薈萃之地
贊助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計畫」,善用科技,讓一般人上網就可以感受千年的中國文化之美,漢唐盛世,即刻浮現眼前。
協助歐洲實現「東方夢」
在捷克布拉格設立海外據點「蔣經國國際漢學中心」,接續歐洲漢學研究的百年傳統。
促成「台灣研究」登陸歐洲
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合作,補助漢學研究計畫,並展開與台灣有關之專題研究,成立「台灣研究碩士課程」,搭建歐洲與台灣之交流平台。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簡稱「蔣經國基金會」)成立至今二十年,除了推動上述重要大型專案計畫,二十年來共贊助過兩千位學者的研究計畫,上千篇的論文、五百本以上的出版品,協助栽培至少七百位博士和數十名教授,範圍遍及美洲、歐洲、亞洲等地。在國際社會,她所代表的台灣形象,就如藝術界的雲門、慈善界的慈濟,談到學術(漢學),就是蔣經國基金會。
雖以「蔣經國」為名,基金會卻行事低調,力求人事精簡,堅守「純學術」的立場,將最大的效益發揮在獎勵漢學研究上。基金會的核心價值、營運治理和大格局的思維,正如基金會命名紀念的這一位政治家,總是用最高的標準,自我定位、要求與鞭策。基金會的故事因他而起,行事風格也默默向他看齊。
漢學是人類五千年的智慧遺產,蔣經國基金會的使命是讓這珍貴遺產得以留在世界文明裡永存不墜。多年來,基金會始終默默地在學術正軌上耕耘,依國際學術的標準進行獎助,並堅定地抗拒學術以外的干預,不求近利,最終取得全球學術界的信任及尊敬。
【序】對漢學研究貢獻可觀的二十年 馬悅然
【緣起】一本書誕生的故事 朱雲漢
卷壹 播種耕耘--基金會的故事
第一章 播種──堅守在純學術的寂寞路上
第二章 萌芽──讓漢學研究進入學術主流
第三章 開花──漢學之美在歐洲綻放
第四章 耕耘──進一步的傳承與前瞻
第五章 結實──超越一切的使命與堅持
卷貳 開枝展葉--基金會對全球漢學研究的贊助
第一章 漢學研究跨入新紀元──四館合作數位典藏
第二章 英語世界看見台灣文學之美──現代小說英譯選集
第三章 穿越大漠縮短人類距離──國際敦煌計畫
第四章 實現「東方夢」──布拉格漢學中心
第五章 「台灣研究」登陸歐洲──從亞非學院到杜賓根大學
卷參 智慧扎根--基金會的漢學觀點
第一章 海外漢學研究──當西方遇見東方
第二章 漢學研究在台灣──從中原出發,面向全球
第三章 漢學研究之美──傳承中國文化是世界大事
【附錄】
漢學家的故事
人類學家的追尋──李亦園
在歷史長河中領航──許倬雲
處世若壯遊──金耀基
俯仰無愧的人生──余英時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大事紀
馬悅然
我個人非常幸運地與蔣經國基金會之間有著歲月悠長而美好的合作,因而獲致這份榮幸來為其慶祝二十週年的專書寫一篇序文。
本書卷討論的問題是:何為漢學?我六十多年前開始學中文的時候,這個問題是比較容易回答的。那個時代的漢學,主要包括漢語和漢語歷史、中國文學、歷史、思想史與宗教。研究的一大部分是用來研究古代文化、早期的中華文化。我尊敬的老師高本漢奉獻他七十多年的學術生涯,大多數的光陰是拿來構擬中古和上古漢語、研究先秦的著作與早期的青銅器的花紋。對高本漢來說,現代的中國是從東漢開始算起的!
最近幾十年,漢學的領域漸漸擴大了,研究朝現代的路子走去,增添例如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的學門。比較保守的漢學家為這樣發展的趨向感到可惜,其他人則是歡迎其為傳統的漢學增添必要的補充。我也非常欣賞蔣經國基金會對漢學研究的支持過程中,對於傳統與現代的學術研究計畫給予相等的份量。
不能否認基金會的名字是有些政治敏感的。然而多位董事會的成員是優秀、廉正的台灣學人,歷年來已證實了基金會與政治絕無關係。
蔣經國基金會的建立,該算是漢學走上全球化的第一步。早在一九八九年基金會成立,並在美國設立辦事處。一九九○年八月,執行長李亦園教授在荷蘭的萊頓大學出席第三十四屆歐洲漢學學會雙年會。那時我做為歐洲漢學學會的主席,有機會跟李亦園教授討論歐洲漢學跟蔣經國基金會的合作。我們討論的一個結果是,一九九二年四月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的「歐洲漢學史國際研討會」。出席這個研討會的學人包括四十五位來自歐洲十四國的資深漢學家,四位優秀的日韓漢學家與六十多位台灣的學人,這個研討會對促進歐洲與台灣的學人之間的瞭解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特別高興的是,七十多位台灣的研究生和年輕的學人有機會旁聽這場研討會。
一九九四年,李亦園教授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三十五屆歐洲漢學學會雙年會議。原來做為一個重要的漢學中心的布拉格東方學院,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一日遭到蘇維埃侵略者的嚴重破壞,當天正好是第二十三屆歐洲漢學協會雙年會該在布拉格開幕的日子。李亦園教授訪問布拉格的結果是,基金會的國際漢學中心一九九七年建立在古老的查爾斯大學。要是我已故的友人,布拉格漢學學派的創造者普實克(Jaroslav Prusek)教授,在九泉之下看到這個中心的建立,一定非常歡喜。
基金會的大型贊助案包括國際敦煌計畫、台灣現代文學英譯系列計畫、四館合作數位典藏,以及與杜賓根大學共同成立的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這些國際性的運作,無疑會大大地促進這四個領域上的研究。做為一個翻譯家,我對中書外譯特別感興趣。翻譯家應該算是不同文化之間建築橋樑的重要人物。瑞典學院常務祕書霍爾斯.恩達爾曾說:唯一的世界文學是翻譯!由王德威教授與齊邦媛教授領導的「台灣現代小說英譯選集」,從一九九七年起,陸續把三十部台灣文學著作領上世界文學。
蔣經國基金會這二十年來的貢獻是非常可觀的,我深信基金會一直會以相同、極好的模式促進世界漢學的發展。
摘自《國際漢學的推手》序
蔣經國基金會這二十年來的貢獻是非常可觀的。我深信基金會一直會以相同、極好的模式促進世界漢學的發展。
──瑞典漢學家,兼瑞典學院院士及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 馬悅然
江蘇南通人,一九五九年台灣台北出生。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士,美國堪薩斯大學廣播電視電影製作碩士,政治大學EMBA畢業。 曾任《天下》雜誌財經記者、「華視新聞雜誌」執行製作、華視新聞部主編、華視「早安今天」製作人、《遠見》雜誌總編輯,並曾於政大、交大、銘傳兼任講師。現為《遠見》雜誌副社長。
2008/12/18
BGB278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7x23cm
黑白
9789862162484
252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