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千紙鶴的眼淚
優惠價
85
$238

千紙鶴的眼淚

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

A Slow Death
書籍介紹

有如小說般的鋪陳,完整記錄事故主角的救治過程與掙扎求生;若是放在怪醫豪斯的故事裡看,這一集絕對會震撼你。——美國福斯新聞網

人類對核能發電可望作為清淨能源,懷抱許多期望;相對而言,核能發展背後潛藏的危險,或多或少遭到了忽略甚至刻意漠視。日本NHK的紀錄片劇組,全程追蹤1999年東海村核臨界事故罹難者大內久與死神賽跑的83天,忠實詳盡的描述了核輻射如何拆解人體細胞再生,造成群醫束手的致命傷害。並逐步攤開現行核能電廠日常作業流程的缺失,只要一個步驟的誤差,就會帶來「不論黑傑克,還是怪醫豪斯,再高超的醫術都無法扭轉的毀滅性結果」。這樣的主題,媒體鮮有涉及,如此巨細靡遺的全面報導更加少之又少。原紀錄片參加第42屆蒙地卡羅電視影展,並以「勇敢揭露了企業貪婪顢頇與科學專業的拉鋸」,獲頒最高金獎。

本書根據紀錄片改寫而成,補充了影像中較缺乏的醫學紀錄,完整呈現了醫療人員面臨極端病例的悲憫與掙扎。大內久過世一年之後,主治醫師收到大內太太的來信:

「事故發生之後,我常在想,就算這起事故給了大家一個教訓,以為從此以後可以不必擔心類似不幸再度發生,可是人死不能復生,他們沒有『下一次』的機會。

我認為,只要人類繼續使用核能,類似意外還是可能發生;畢竟核能是由人操縱的,我無法抹去心中的不信任。

如果核能工作人員無法保護自己,我真心祈禱,意外在發生時,至少醫學能夠整就這些受害者,這是我先生和他同事犧牲生命才換來的教訓。」

十年後的2011年3月11日,全世界目睹了日本史上最嚴重的福島核災,證諸這段話,彷彿預言。核能可以是人類推動一切的助力,也會是毀滅所有的力量。這個警世故事提醒我們,人類或有發展核能的技術與能力,但我們能承擔所有後果嗎?

序文 我的醫師朋友和輻射受難者 台北醫學大學 張武修教授
序文 一旦失敗,就無可挽回的核電事故 知名作家 劉黎兒女士
英文版序言

輻射暴露 1999年9月30日
第二天:會議召開
第三天:轉院
第五天:輻射緊急醫療小組
第七天:造血幹細胞移植
第十一天:仰賴呼吸機
第十八天:妹妹的細胞
第二十七天:輻射傷害逐一浮現
第五十天:微小的希望
第五十九天
第六十三天:永無止境的戰鬥
第八十三天:1999年12月21日
千紙鶴與未來

後記
參考書目

你意識到我們做了什麼嗎?我們開啟了宇宙的大門,將人類推進一個全新的世界,把他們嚇得半死。就像第一次發現電力的時候,大家將它當玩具,在房子裡玩起電擊的遊戲。突然之間,電燒紅了他們的臉,也帶走了他們的生命。至於原子能,它的威力可比電力厲害好幾百萬倍呀!哦!天呀!我父親知道的話會怎麼說?他肯定會說,我們縱放了地獄之火,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選自賽珍珠(Pearl Buck);《命令與清晨》(Command the Morning)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日,人類首度成功操控核能,在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斯塔格足球場」西看台下方壁球場,建造出全世界第一座的核子反應爐,名為「芝加哥反應堆(The Chicago Pile)」。

名符其實,這座核子反應爐是由四萬枚高十公分、寬四十二公分的石墨磚堆砌而成,大小相當於一棟二層樓房。石墨可以減緩中子的速度,是理想的核裂變調節材料。這個石墨堆裡共放了五十噸的天然鈾,上頭插了一根可吸收中子的鎘控制棒,以調節中子數量,預防突然加速反應。

實驗從早上十點開始,午餐休息後又繼續進行。在義大利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的監督下,實驗人員慢慢將控制棒移除。控制棒吸收的中子數量逐漸減少的同時,核裂變開始啟動。此時,測量中子數量的中子計數器激烈滴答作響,指針持續上升。下午三點二十五分,費米宣告這是全世界第一起臨界事件:「這確定是自持反應」。自持鏈式裂變反應的狀態,也就是臨界,正是核電產生的主要原理。

就在世人歡慶哥倫布發現美洲四百五十週年的同時,人類終於打開了「宇宙大門」,這是人類進入全新境界的關鍵時刻。實驗的成功,也讓美國加速了核能應用相關研究。

在費米實驗成功前的六個月,美國軍隊已進行過「曼哈頓計劃」。在軍方監控下,這項計畫讓許多技術更加純熟,鈾濃縮技術即為一例,後來成為核能發電的重要技術。

大多數的天然鈾是鈾238,不具裂變性質;只有百分之零點七的天然鈾是可以裂變的鈾235。為了有效誘發裂變鍊式反應,鈾得先濃縮。濃縮過程中,鈾元素必須先轉換成氟化合物。這個步驟非常麻煩,在此階段,大部分的物質都會腐蝕。再者,大量的鈾238與鈾235之間的差異非常微小,為了順利分離這二樣元素,必須運用微米級的技術。克服這些障礙後,美國在田納西河岸邊的橡樹嶺(Oakridge)興建了一間鈾濃縮中心。

隨後華盛頓州的漢福德(Hanford)也建造起一座大型反應爐,用來加工「鈽」。「鈽」可以經由鈾裂變反應合成,它的裂變性比鈾還要高。美國利用這些材料,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製造出原子彈。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國在廣島投擲了首枚原子彈,三天後第二枚原子彈落在長崎。

二十萬人死於極度高溫、爆炸、和大量輻射暴露。遭受嚴重輻射曝照、但沒有當場死亡的傷患,則發生噁心、發燒、出血、腹瀉和脫髮等病徵。此外,這些受難者的白血球和血小板指數急速下降,體內黏膜也產生無法治癒的嚴重傷害。情況最險峻的病人都在十四天之內死亡;病情嚴重的患者中,也有半數在四十天內死亡。許多人即使倖存,也因為輻射影響,得了白血病、甲狀腺癌以及乳腺癌等疾病。新生兒死亡率也非常高;有些新生兒罹患了「小頭症(microcephaly)」,出生後頭顱異常地小,智力發展遲緩。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原子彈轟炸後不久,美國境內也發生一起輻射事件。在洛斯阿拉莫斯,一名二十六歲的研究員哈利.戴格林(Harry K. DaghlianJr.),因為鈽實驗過程的操作不當而引發臨界,共有二人遭到輻射的暴露。戴格林於二十四天後死亡,為全世界第一位臨界事故的受害者。

二次戰爭後,美國作為唯一有核子製造能力的強權,開始大規模生產核能武器。四年後,蘇聯進行了第一個核子武器測試;接著,英國也在一九五二年隨之跟進。這些事件促使美國開始尋求和平使用核能的領域,並且和軍事用途平行發展。曼哈頓計畫裡,美國成功研發出一套鈾濃縮技術,將對手國家遠遠拋在後面,在「和平使用」與「軍事用途」兩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一九五四年,美國通過新的《原子能法案》(Atomic Energy Act),賦予民間機構運用核電的權利。所有與核能相關事宜,包括核能的發展和管理,都從軍方移交到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EC)處理。在政府協助下,原子能委員會與電力公司及製造企業聯手,專注於原子能發電裝置的研究。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繼蘇聯和英國陸續開設核電廠之後,美國也在賓夕法尼亞州希平港(Shipping port)設立第一間民營核電廠。西屋公司製造了壓水式反應爐(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後來成為最常見的一種反應爐,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反應爐都是此一類型。接下來二十年間,核能發電熱潮在美國持續延燒,陸續興建了一百多家核電廠。

然而,這股風潮卻因一九七九年發生的三哩島(Three Mile Island)核子事故而中止。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破曉,賓州三哩島核能站二號反應爐因為一連串的人為失誤,導致爐心融化、崩塌。雖然實際上只有微量的輻射外洩,可是卻有不當報導指出,有大量輻射透過排氣管洩漏出來。加上事故前不久,電影《大特寫(The China Syndrome)》才剛上映,內容所描述的正好是核反應爐融化事件。這兩個因素的加乘效果引發一陣騷動,使得反應爐外十英里(譯注:十六公里)有百分之四十的居民被疏散。

七年後,位於現今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Chernobyl)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發生爆炸。根據前蘇聯政府於事故發生後立即公佈的死傷人數,共有三十一人死亡,包含了現場的工人、因救火而殉職的消防隊員,還有二百零三位因為急性輻射病而就醫的傷患。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體制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估算,整個歐洲受車諾比核災影響的受害者應該有一萬六千多人,有些人因此而罹患癌症。

除了核電廠意外頻傳,一九九○年間,美國的漢福德核武器工廠附近也發現大範圍輻射污染。

縱使美國開啟了「宇宙大門」,也是全世界核電廠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意外依然帶來了一陣反核風潮。核電廠相關規定變得非常嚴苛,接下來三十年間,新核電廠的興建計畫全部停擺,就連一些興建中的計畫也都中途喊停。

二十一世紀來臨後,世界各國都在設法防止全球暖化,加上化石資源減少、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核能發電熱潮再度興起。

一九九二年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在里約熱內盧舉行,全球環境與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主要議題。這次高峰會通過了《氣候變遷框架公(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此框架公約規劃出減少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等面對全球暖化的因應措施。

一九九七年《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Parties III, COP3)於日本京都舉行,會中通過《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明文規定各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值。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居冠,卻在小布希的共和黨政府上台後,宣布退出協議。儘管如此,《京都議定書》仍然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並自二○○五年2月起生效。

由於全球環境意識抬頭,美國再次轉向使用核能發電;因為核能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遠比化石燃料所排放的要來得少。雖然興建核電廠需要大量材料,處理鈾燃料及核廢料也得耗費龐大資源,但核能發電並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化石燃料供應不穩定,原油與天然氣價格持續攀升,促使核電成為替代燃料來源。

小布希於二○○一年宣布「國家能源政策」(National Energy Policy),其中主張以核能發電作為一個「乾淨」的替代能源以因應全球暖化現象。他提出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讓原有的核電廠得以迅速復工,同時也加速了新廠建造。在小布希政策影響下,新廠的興建計畫相繼提出;在二○○七年三月以前,共通過了十六個新建案。

這股支持核能發電的風潮也蔓延到其他國家,包括芬蘭、俄羅斯、印度和澳洲;核能產業界興奮地稱此一全球性的趨勢為「核能復興」。

另一方面,在美國停止興建新廠的三十年間,日本仍然持續增加對核電的使用。截至二○○六年十二月為止,日本共有五十五座運作中的核電廠,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法國。若把興建中的工廠也包括進去的話,日本則有六十九間核電廠;以此算法,日本會超越法國、躍升為全球第二。

日本是全世界唯一受過核子攻擊的國家,但是它依舊持續開發核能。就在這樣的國度,發生了一起嚴重臨界災難:三名工人遭受極大劑量的輻射暴露,導致其中兩人死亡。

身為NHK(日本唯一的公共廣播公司)科學領域記者,過去二十年間,我向來專注於醫療議題。

事發那一天,我正在東京的澀谷廣播中心進行電話訪問,事關一椿因輸血而感染愛滋病毒的醜聞。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剛過,便傳來核災的消息:位於東京東北方一百公里處的茨城縣東海村,一間民營鈾處理工廠發生輻射外洩,數名工人送醫治療。初步調查,發生事故的工廠隸屬於全球金屬製造業的翹楚:住友金屬。我馬上打電話查詢聯絡方式,並與該公司聯繫。

各媒體都派記者趕往出事現場。據調查,這起事故發生在JCO日本核燃料處理公司,是住友金屬礦山的子公司,而住友是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民營企業之一,擁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所報導的輻射外洩並非事實,實際上發生的是日本首次臨界事故。而且,臨界仍持續進行中。到了晚上十點,茨城縣政府建議工廠外半徑十公里內的三十一萬居民於室內就地掩蔽,使得局勢更加緊張。

十月一日,事發第二天。黎明之前,事發現場附近居民身上檢測出輻射反應。JCO員工成立了一支敢死隊,試圖控制臨界。上午六點的最新報導指出,輻射量已大幅減少;不久後,證實臨界已獲得控制。針對這起事故,我寫了一篇報導,定稿後交由晚間新聞播出;隨後小睡一下,我又馬上趕往東海村參與後續調查,並持續發新聞稿追蹤。

現場調查結束後,我開始訪問受傷工人。其中遭受最大輻射暴露的那名工人已被送往日本最著名大學的附屬醫院治療;該院每天都會發布新聞稿,公開診療相關數據。然而,光是從這些客觀數據裡,我們完全無法看出病人的實際狀況。於是我只好透過在醫療界的人脈,詢問一位又一位的醫學專家。從他們的解釋裡,我發現,病人的情形遠比這些醫療數據所傳遞的還要可怕無數倍。

人體暴露在極大劑量中子束輻射的那一瞬間,便已遭到損害:當生命的藍圖「染色體」破損成碎片、無法再生後,身體注定要慢慢衰敗。在原子彈研究早期,人類就已經從一系列臨界事故中了解這個事實。

六十年前,賽珍珠寫了一本關於早期核研究的書,描述全世界第一位臨界事故受害者的痛苦以及死亡過程。

遠在天邊、雲層之外,遠在大氣、黑暗、和太空外,太陽以永恆的能量燃燒著。人們想要駕馭、使用這股原始能量,但為的是什麼呢?它一直都在這裡,也一直在那兒,它在人們腳踩的地面上,無所不在。人們所踏的碎石土裡,有著大量的原子能,多到足以讓煤炭和石油黯然失色。這並非一種新能源,但人們對它的了解卻非常陌生。如今,它掙脫控制,毀了一個年輕人的身體。

「費德曼還有希望嗎?」史蒂芬放低音量問。

她回說:「什麼希望?他會整個瓦解。大水泡凸起,然後破裂;皮膚腐爛脫落,開始長疽;他體內的輻射粒子會一點一點地侵蝕他。他的溫度將會升高,白血球數量會下降,連他骨頭內的骨髓都會燃燒起來。到最後,他會發瘋呀!」

「妳很清楚這一切。」斯蒂芬喃喃地說。

她接著說,「我不會離開他的,我會陪著他直到最後,再也沒有別人了。」

事實上,二十世紀末,日本東海村臨界事故所引發的急性輻射病,嚴重程度遠比這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描述的可怕多了。

因此,我想要製作一個電視節目,試圖把一個人掙扎求生存的過程傳達給大眾知道。

事故發生後一年多,我們終於獲得罹難者家屬的同意。二○○一年五月十三日,我們播出了這個特別節目:《對抗輻射病八十三天》。這個節目重播過很多次,並在國內外贏得多項殊榮,包括蒙特卡洛電視節(Monte Carlo Television Festival)的最佳獎項。

不過,在電視節目裡,我無法詳細描述病人的病歷等醫療資料,這樣的限制激發我出版本書的動機。本書裡我盡了最大的努力,試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醫學術語,讓讀者全盤了解醫療過程、以及病人與每位醫療小組成員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個緩慢死亡的過程!醫療小組使用最先進的藥物,努力對抗這場慢性死亡。其中也記錄了家人的祈禱,以及對於希望病人復原毫不動搖的信念。這本書是藉由當時病歷以及訪談的回溯所寫成,它記錄了一個人為求生存,長達八十三天的抗爭歷程。

前言參考書目
《命令與清晨》, 賽珍珠。紐約:約翰戴公司(John Day Co.),1959年。
《原子能的新時代》,日本原子能學會。
《世界核電廠》,日本原子能工業論壇。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物理、醫療和社會影響》廣島和長崎原子彈損害相關材料彙編委員會。東京:岩波書店。

摘自《千紙鶴的眼淚: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英文版序言

【專序推薦】
劉黎兒 知名作家
張武修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掛名推薦】
何榮幸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調查採訪室主任
高有智 《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資深記者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兼自由撰稿人


這次事件帶給了醫學界在內的科學社群非常深刻、難過的學習,本書則清晰冷酷的點出我們的無能與無知,以及更多該學習的卑微與謙虛。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張武修


作者透過冷靜的敘述,將本書以易解讀、多重角度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本優質著作,鮮明地陳述了整個醫療過程,身為同業,我覺得非常感動與敬佩……希望有更多人藉由閱讀這個從生到死的記錄,進而重新認識核能的恐怖核電、核災的真相,以及理解輻射的本質。

──旅日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劉黎兒


核能可以助人,也能將人帶向毀滅。這是個在錯誤鑄成之後,無力回天而令人傷心的警世故事。日本醫師群努力救治大內先生,但是在核能這個領域裡,我們的能力卻顯得如此不足和渺小。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美國內科醫師學會會員
​羅伯特.彼得.蓋爾

日本放送協會(NHK)「東海村核臨界事故」紀錄片劇組 作者

日本放送協會(NHK)「東海村核臨界事故」紀錄片劇組


胡琦君 譯者

師大翻譯所碩士,目前旅居上海。工作經驗豐富,當過空姐、祕書、自行車賽事主持人、國小英文老師等;也曾在美國阿拉斯加農場工作、在《中國時報》擔任實習編譯。

譯有《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讓創意自由》(合譯)、《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魅力學》、《柯維經典語錄》,以及《人生不必走直線》等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caseyhu/twblog


2012/03/11

BGBP00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9056

268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