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醫學院沒教的一課
優惠價
85
$238

醫學院沒教的一課

(原名「希望,戰勝病痛的故事」)

THE ANATOMY OF HPOE
書籍介紹

本書為哈佛醫學院教授古柏曼繼《第二意見》後又一力作。古柏曼研究血液腫瘤學三十年,書中他以一個個病人的故事為例,探究「懷抱希望」在治病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如何影響治療。古柏曼坦率分享自身的失誤和成功經驗,他也進一步解釋,「希望不是來自盲目的樂觀,而是根據鮮明的事實」。在本書後面幾章,古柏曼透過科學界對安慰劑的研究,來說明身心密切關聯是有確切證據的。

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希望」,相信所有關心健康、關心生命的人都會有興趣一讀。古柏曼醫師說:「『希望』的研究才剛開始起步而已,前景無可限量。我確信,希望才是治癒疾病最重要的因素。」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導讀 永遠追尋希望 賴其萬
前言 希望的剖析

第1章 老師沒教的一課
艾莎信賴我,跟我說她的秘密,
然而我卻無力拉她一把,帶她走出絕望。
當時,我年輕氣盛,自知該負起責任救她,
但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給她希望。
佛斯特醫師就知道,但這一課從來就沒排入醫學院的課程。

第2章 真假希望
不給病人明確的說法,閃爍其詞,
也許是為了幫病人留著一點希望。
但是,這樣的希望是虛假的,只是幻影。
即使醫師用心良苦,對病人說的是善意的謊言,
仍然不能再讓人信賴。

第3章 希望的權利
十九世紀的醫師霍姆斯曾提醒我們:「小心,不要剝奪別人的希望。」
面對絕望的病人,醫師千萬不可像個高高在上的法官,
宣判病人只有多少時日可活。
儘管病人知道自己死期不遠,醫師也不該這麼做。

第4章 一步一步來
「我們一步一步地來。我們已經踏出了第一步,腫瘤也縮小了。
現在走到第二步,我們會扶你走過去的。」
溼冷的海棉讓他顫抖,牙齒咯嗒咯嗒地響,頭也不住地搖,
但阿德還是用力點了點頭,表示他的決定。

第5章 生命有時盡,希望無絕期
有些病人會讓醫師生出敬愛或憐愛之心。
這種愛很獨特,和我們以前感受到的愛大不相同。
這種愛超越一般的醫病關係,
感覺和思維也不再只是局限於臨床問題的討論,
而是像真正的朋友一般。
芭芭拉也激發出我心中的這份愛。
第6章 走出疼痛的迷宮
我懷著戒慎恐懼之心到復健中心報到。
踏入治療室的時候,我不禁打從心底害怕。
雷醫師該不會是瘋了吧?我怎麼可能冒險嘗試這些酷刑呢?
一想到要做這些,我就兩腿發軟。
然而,我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想要與疼痛決一雌雄的欲望。

第7章 追尋希望的科學
身體不適帶來的疼痛會加深絕望的感覺,
愈覺得沒有希望,腦內啡和腦啡呔的分泌就會愈少,
我們愈覺得痛苦,希望就愈來愈遙遠。
因此,關鍵就在如何破解這樣的惡性循環。
只要有一點希望的火花就可能破解。

第8章 希望解碼
帶我走出疼痛迷宮的雷維爾醫師,
給我不同的診斷與新的療法,這些訊息滋養我那新生的希望。
這種獨特的感覺是由身體內部而生,進而帶動情緒的上揚。
希望的兩個要素——認知和情感,
在腦中緊密交纏,而且會相互影響。

結語 以病人為師
譯後語 薇薇不要怕 廖月娟

希望的剖析

傑若.古柏曼

為什麼有些人在重症的摧殘下,還能找到希望,還有一些人卻覺得了無希望?希望真能改變病程,幫助病人戰勝疾病嗎?

過去三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幾個病人特別的經歷帶我走上解答之路。在他們的指引下,我才找到希望的源頭。在這趟追尋之旅中,我發現希望有真有假。我本來以為希望即使是虛幻的,也是有用的。後來才知道,我錯了。我也曾經碰到病人近乎頑固地堅持希望,而我認為這種堅持沒有道理。但事實證明他們不顧別人反對堅持下去才是對的,因此能夠擊敗惡毒的疾病,笑傲人間。還有一個信仰虔誠的老太太教我認識到一點:即使身體沒有康復的希望,靈魂卻有永生的希望。這些病人每一個都帶我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希望、剖析希望。

希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感覺,然而卻很難找到很好的定義。很多人把希望和樂觀混為一談。然而希望不是一昧抱持最後必然「否極泰來」的想法。希望和樂觀有所不同。即使聽到別人告訴我們「往正面去想」,或者說「放心,一定沒問題的」,也不一定可以生出希望。希望不像樂觀,必須根植於現實。雖然希望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我發現病人帶我見識到的,似乎可以抓到希望的精髓:希望是一種超越的感覺,讓我們想像自己踏上這條不斷攀升的希望之路,走向更好的未來。希望能讓我們看見眼前的障礙和陷阱。真正的希望不是幻想。

希望不但使我們張大眼睛,也給我們勇氣去面對環境的考驗,讓我們有能力超越這些磨難。對我的病人來說,真正的希望和我給他們的治療一樣重要。我行醫多年之後,才深切地了解到這一點。我還在醫學院求學或是在醫院實習的時候,總覺得每一個病人都像一個待解之謎。為病人診斷,尋找最好的療法——其實這就像偵探的工作。我們從病人說的故事去找蛛絲馬跡。其他如家庭背景、工作經驗、旅行、個人生活習慣和人際關係等,也都有助於解開臨床探案之謎:從家族病史可以了解基因遺傳和疾病的關係;從工作環境下手,或許可以發現有害健康的致癌因子或有毒金屬;因為旅行,世界另一個角落的病原體才有可能跑到我們身上;抽菸、喝酒等習慣也有可能招致健康殺手;像是梅毒、愛滋病和淋病等性病都和交往關係脫不了干係。

要解開一個複雜的謎,找到最好的療法,實在是令人傷透腦筋的難題。但是還有一個謎值得探究:希望為何也會產生療效?解答之鑰就在病人的背景和故事。

將近三十年來,我在血液科和腫瘤科服務,照顧過許多得了癌症、血液疾病、愛滋病和C型肝炎的病人。此外,我也在實驗室研究什麼樣的基因和蛋白質造成疾病在我們體內胡作非為。然而,不管在臨床照顧病人或是在實驗室做研究,我都沒考慮到希望對疾病的影響。沒錯,希望很重要,人不能沒有希望。然而,我還是專注在檢驗報告、電腦斷層掃瞄的解讀、研究病人的切片報告。我認為這些對診斷和治療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光靠這些還不夠。不夠怎麼辦?只好從經驗中學習,從痛苦的磨練去補足。

我們常常在書中看到這樣的說法:不管健康或生病,正面情緒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然而這似乎只是一廂情願的看法,沒有扎實的根據。這些書把希望描寫成神話故事中的魔杖,只要揮舞一下,病人就會奇蹟康復。然而,身為一個理性的科學家,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我不願把希望看成神話。我砰一聲把門關上,不願走進去探究希望;我關閉自己的心靈,不願去想:在痊癒的坩鍋中,希望是否就是催化劑?

由於痛苦的個人經驗,我的心靈才又重新開放。我因為脊椎手術失敗,足足十九年無法走出疼痛的迷宮。由於一連串的因緣際會,我才找到出口,宛如重獲新生。我了解到,要不是抱持希望,我將沒有復原的一天。新生的希望使我有勇氣咬緊牙根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療法,也讓我忍耐下去,通過考驗。沒有希望,我就像被判無期徒刑一樣,永遠在疼痛的牢獄中,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然而希望不只是適時推我一把,叫我不要放棄;希望不但深刻地影響到我的心理,也改變了我的生理情況。

我是個科學家,我認為個人經驗過於主觀,不足採信。於是,我開始追尋希望的科學根源,看看希望對康復有何真正的助益。我果真踏上希望生物學這一片新大陸。然放眼望去,此地仍是一片蒼茫,尚待探險。這個大陸延伸到何方?哪裡是盡頭?就目前所見,研究人員已漸漸發現心智模式的轉變會改變神經化學物質。信念和預期心理——也就是構成希望的兩大要素——可促使腦部分泌腦內啡和腦啡肽,像嗎啡類藥劑一樣,具有阻隔疼痛之效。從某些實例來看,希望也會影響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環和運動功能。在生病的時候,希望也有可能帶來正向的連鎖效應。病人在希望的推動下,一步步、堅定不移地朝向康復邁進。希望會使我們的精神和身體產生深遠的變化。

每一天,我都在尋找希望,不但為病人,也為我所愛的人和我自己。希望是永恆的追尋。請聽我訴說我在這趟追尋之旅中的發現。

摘自《醫學院沒教的一課》

導讀
永遠追尋希望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這本書英文原名為《The Anatomy of Hope: How People Prevail in the Face of Illness》,如果直譯應為「希望的剖析:人們如何戰勝疾病」,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傑若米.古柏曼(Jerome Groopman)醫師繼一九九七年所寫的《時間等候區》(The Measure of Our DaysThe spiritual exploration of Illness,心靈工坊出版),和二○○○年所寫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 Stories of Intuition and Choice in the Changing World of Medicine,天下文化出版)之後,於二○○五年出版的第三本好書。

書中共分八章,前五章各以一位病人的真實故事,描述他們在面臨生死病痛的不同態度,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而第六章作者以他本人長年為背痛所苦的故事現身說法。作者以這幾個病人的真實故事闡述「希望」在病人與疾病奮鬥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後作者在最後第七、八兩章以科學家的治學態度引述精神科醫師以及實驗心理學家對「希望」所做的研究,而對這方面的文獻作深入的探討。

作者在前言說的幾句話充分地概括了一位想幫忙病人的醫生對「希望」的心得:「雖然希望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我發現病人帶我見識到的,似乎可以抓到希望的精髓:希望是一種超越的感覺,讓我們想像自己踏上這條不斷攀升的希望之路,走向更好的未來。希望能讓我們看見眼前的障礙和陷阱。真正的希望不是幻想。……對我的病人來說,真正的希望和我給他們的治療一樣重要。我行醫多年之後,才深切地了解到這一點。 每一天,我都在尋找希望,不但為病人,也為我所愛的人和我自己。希望是永恆的追尋。」

古柏曼醫師去年三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350:1176-1178) 的另一篇文章〈在病床邊的神〉(God at the Bedside)更流露出他對病人的真情關懷。

他描寫一位癌症女病人告訴他,「醫生,我非常怕,我每天祈禱。我希望你也能替我祈禱」,這使他一時十分錯愕。他說我們過去的醫學訓練常強調我們需要冷靜客觀,而不要太過分的投入。他說,接觸到病人的宗教信仰就未免太過於介入病人的隱私,這使他回憶起本書的第一章「老師沒教的一課」裡,他當時還是醫學生,因為與病人同是猶太教徒的關係,很快就贏得病人的信任,而因為病人與他分享不可告人的隱私,他因而得以瞭解病人對疾病的看法。

〈在病床邊的神〉這篇文章的結尾,古柏曼醫師問病人,「你要我祈禱什麼?」這位女病人告訴他,「我希望你祈禱上帝賜給我的醫生智慧。」最後古柏曼醫師寫道,「聽她的回答後,我在心內回應她『阿門』。」 這是何等令人激賞的醫病關係!

這本書使我想起,我每當在慢慢調整癲癇病人的藥物劑量或改變藥物時,總是非常擔心病人會因為發作還沒有完全控制下來,而對治療失去信心,再去找別的醫師。常換醫師不但浪費病人的時間、心力,也讓醫師無法深入瞭解他的病情,更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我會花時間與病人分享我的用藥策略以及下一步可能要走什麼樣的棋,使他們瞭解,而能繼續耐心地與我合作。有時候講到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深怕病人誤會我是擔心他跑掉,損了我的招牌。看了這本書,我心裡才釋然,相信我所做的正是古柏曼醫師所說的帶給病人「希望」。

最後我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當我校閱這本書時,除了對廖月娟女士譯筆的流暢,信、雅、達的兼顧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外,我在她對各章的「注解」所用的功夫特別要在此表達由衷的讚賞。事實上原書對注解並沒有在原文上標號,只是在書的最後將全書各章有些部分以頁數及數行文字標示說明,反而不如譯者用心找出作者的原句,而標出號碼,分別在每章結束後即清楚地以對應的號碼譯出注解的部分,這比原書更體貼讀者。說實話,當初我讀原著時,我就因為「注解」的安排在全書最後而失去興趣,而忽略了不少非常有內容的原注。

我深信這本書對關心病人的醫師是一部讀來非常溫馨動人的好書;而對於年輕的醫學生與醫生應該更有鼓舞的力量,誠如作者所言,「這是當醫師的福氣之一,因為你學到的這些,不只是對以後照顧病人有幫助,也可從中學到生活的智慧,想想自己的人生要怎麼過。」

古柏曼醫師運用尖端科技領導癌症與愛滋病的研究,而在教學與照顧病人方面又有非常獨到的智慧,且能夠以身作則,可說是兼顧醫學知識、技巧與態度的最佳典範。非常高興我們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能與天下文化合作將這本好書介紹給國內的讀者,我們由衷心地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國內醫界一股向上提升的原動力。

傑若.古柏曼 作者

哈佛醫學院Dina and Raphael Recanati講座教授,貝絲以色列女執事醫院實驗醫學科主任,亦領導癌症及愛滋病之研究。同時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生物醫學類作家,文章並定期刊登於《紐約時報》、《新共和週刊》(The New Republic)、《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及多種科學期刊。


廖月娟 譯者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2008/05/30

BGH076X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0.5cm

黑白

9789862160169

277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