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提起整形外科,可能許多人想到的是那個充滿期待和幻想的綺麗世界;割雙眼皮、拉皮、豐胸、抽脂……等工程在那裡悄悄地進行著,滿足人們永不饜足的「美麗」願望;其實,更多的時候,整形外科醫師站上手術檯,任務不是給人「美麗」,而是恢復「功能」。無論是因疾病或意外所造成的各種傷口,整形外科醫師都會想盡辦法補起來,讓病人重新過著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
擁有一枝生花妙筆的文字工作者王竹語,跟著資深整形外科醫師鄭立福走進了他的整形世界,把鄭醫師行醫生涯中最刻骨銘心的十五個故事一一還原;病人和家屬的掙扎與奮戰、脆弱與勇敢、心灰意冷與重燃希望……等,躍然紙上。最後一個故事的主角是鄭醫師的妻子,她得了乳癌,切除乳房後,鄭醫師親自為她做了十四個小時的乳房重建手術,之後,陪她一步步走過生命中最痛的一段。
生命常常就是這樣的荒謬和痛苦,幸好人間有愛,愛,總是可以解答荒謬,膚慰痛苦。
自序 醫護手,猶佛手 鄭立福
自序 相知相守,一生不夠 王竹語
愛我,不要打我
十九年前,她六歲,有一天,媽媽不知為了什麼原因大發脾氣,打她出氣,竟然把她的脊椎骨都打斷了。十九年過去了,她的容貌已經從六歲長到二十五歲,但是,她的身高還是六歲。
一個抄寫佛經的媽媽
我從開刀房出來,一定會經過那條路。每天碰到、每天碰到這位媽媽。每天每天看著媽媽期待的眼神,我告訴她:「我不能說妳兒子一定會好,因為我真的不知道。」
糖尿病足
依常理推斷,離婚應該是很難過吧?但她臉上的表情卻像是剛吞了一隻金絲雀的肥貓,洋溢幸福與滿足。這裡是醫院,每個人都有故事,但我實在很難想像她的。
兩份
「如果你買兩份,買一份我可以賺四千元紅利,你買兩份,我可以賺八千。」
「你賣什麼東西?有這麼好的紅利可以抽?保險嗎?」
他想了一下,小聲說:「禮儀服務。」
地獄來的教材
他們在疼痛、他們在哀嚎、他們在流淚,但是,他們在戰。這種戰鬥沒有輸贏,只有繼續:繼續到死為止,或是繼續到活著走出醫院;忍過一次換藥就贏一次、活過一天就贏一次,一直贏到出院為止。
我送病人一首詩
她一看到鑷子,全身立刻縮在一起。我裝作沒看到她極度害怕的樣子,隨口說了個笑話。她仰頭哈哈大笑,回過神時,我把鑷子舉高,上面多了一塊血淋淋的趾甲。前後不過兩秒鐘。
一個甦醒的植物人
有一天晚上,坐在輪椅上的老張忽然伸手扯掉鼻胃管,這個動作嚇壞了所有的家人,老張的太太喜極而泣,幾乎不敢相信,老張醒了!
千載難「縫」兩斷指
媽媽一聽,連眼淚都流不出來,目光渙散。爸爸又是憤怒、又是後悔、又是自責、又是傷心,問我:「難道就這樣放棄手術?如果受傷的是你孩子,你會怎麼做?」
我的一幅素描
一支鉛筆把我的神韻畫得栩栩如生,護士在一旁嘖嘖稱奇,教授很開心,「我回去幫你補一補,裱個框給你。」
鐵漢柔情
他態度大轉變,不但不再口出惡言,還會對護士說謝謝,簡直判若兩人。護士不敢相信,懷疑真正的他溜出醫院去解決什麼江湖恩怨,不知是誰扮成了他,住在病房。
一根要命的魚骨
阿明的漁港事業很成功,獲利非常可觀。他想培養接班人,自己的兒子當然是第一人選,但是阿明似乎忘了,跟孩子有血緣關係,並不意味著可以把他當成自己的複製品。
我的生日禮物
我重建傷者受傷時的畫面:一個大浪打過來,衝浪板翻了,導流板斷裂,直接插進肌肉,卡住了。他拚命游回岸邊,周圍的海水都被染成一片殷紅。
半身巨人
車子因負載過重,在連下了幾天雨的鬆軟河床上翻覆。意外發生時,他反應很快,立刻跳車,但卡車卻往他落地的方向傾倒,車上的石頭全部壓在他的下半身。
誰敢擁抱蒼生——印尼亞齊義診
有一位媽媽剛開始本來是微笑著接受發放物資,走著走著,她鼻子酸酸的、眼睛紅紅的,眼眶泛著淚水,她的情緒慢慢失控,後來再也強忍不住,嚎啕大哭了起來。
我的下一位病人
這是什麼世界?我到底做錯什麼事?老天要這樣對我?我辛辛苦苦到美國學乳房重建,為了什麼?原來,學回來是為了為我太太做乳房重建?我的下一位病人,竟然是我太太。我真的好氣好恨!
相知相守,一生不夠
王竹語
福哥大我十一歲,我認識福哥十一年了;福哥在慈濟醫院服務了十一年,他是整形外科醫師,整形外科在十一樓。人的記憶是很奇妙的,我有時候會忘記車停哪,但我不會忘記十一年前認識福哥的點點滴滴。
去年十一月,我到花蓮找福哥,送上我的著作《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出版),並且誠懇地請福哥分享他行醫生涯中最啟發人心的個案。福哥饒有興味一邊翻我的書,一邊問:「你想聽什麼故事?」
我說:「我不能告訴你我想聽什麼故事,我只能跟你說我不想聽什麼故事。我不想聽什麼人割了雙眼皮、什麼人用了高科技除皺美白、什麼人又把A罩杯做到D罩杯,這些故事我是不寫的。」
「原來如此。」福哥點頭而笑,放下手中的書,問我:「植物人醒來的故事,有興趣嗎?」
我一聽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什麼?真的有植物人醒來?」
「當然有。你忘了這裡是醫院嗎?」
就這樣,開始有了這本書。我知道外科醫師很忙,但福哥忙碌的程度實在是令我感到不可思議,我不敢耽誤他的時間,於是約定一個星期見一次面,說一個故事就好。說了三個故事之後,我把試寫好的三篇稿子給福哥看,福哥說:「真有你的!」我聽了之後暗爽到幾近昏厥,福哥又說:「醫院的故事你都可以寫成瓊瑤風格。」
我知道我的毛病在哪。
這樣,我把自己掏空了、淨空了,重新把故事想一遍,仔細體會病人和家屬如何去處理生命中最殘忍的事,不能處理之後如何面對,不能面對之後如何調適,不能調適之後如何忘卻;不是忘卻已經發生又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是忘卻生命的荒謬和無奈,想想身邊還有那麼多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人;把所有的悲傷情緒過濾掉;想想自己該做什麼事,把人生好好的繼續走下去。
就這樣,在十一樓整形外科的住院醫師休息室,福哥說了二十個故事。最後一個故事是福嫂的故事。福嫂得了乳癌,福哥親自為太太做乳房重建手術。故事說完後,福哥忽然問我:「你是最會寫癌症病人故事的,你能想像癌症病人家屬的心情嗎?」
我低頭沉思。不止文學,任何藝術呈現都一樣,如果自己不能先感動自己,如何感動觀賞者呢?我正要回答問題,卻看到福哥眼中含淚。我真的嚇了一跳。福哥說了十九個故事,一直是以平和的心情來說,最後這個自己的故事,下一個病人竟然是自己的太太。我想起我認識的福哥,個性開朗隨和,樂天知命,逆來順受,但終究還要承受這樣的打擊。想起昨天的他還是一個健康太太的丈夫,今天的他變成癌症病患的家屬。心中一酸,忽然很想哭,但我真的不敢在福哥面前哭,我怕他更難過,我用最大的力氣把眼淚忍住。
回家之後,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最後一個故事〈我的下一位病人〉,寫到福嫂因化療而去理光頭那一幕,我哭了。這輩子寫書寫到哭,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寫《微笑看人生》的〈一個英雄的心願〉,兩個兒子失去了爸爸;另一篇〈治療〉,一個媽媽失去了女兒,這兩篇寫得我滿臉是淚。我為人間的不平而哭,為什麼好人都會遇到壞事?
為什麼壞事都會發生在好人身上?我的一位讀者寫信跟我說:「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是為了考驗好人。」
真的是這樣嗎?那誰來想想好人的感受呢?你告訴我。我不禁想起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中的猶太長者,歷盡滄桑,備嚐艱辛,當他們被迫放棄家園時,他激動地向天吶喊:「上帝啊,固然很感謝祢把我們當作祢的選民,但請祢偶爾也可以考慮選選別人。」
幸好,人間有愛,因為人間有愛,為生命的荒謬與痛苦提供了唯一的解答與永恆的膚慰。愛,肯定是會傳染的;禽鳥都可以造成禽流感,人類更應該可以形成「愛流感」。只有大家互相感染愛,造成的「愛流感」才能撫平人間所有的苦難。
生命的意義或許難懂,但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卻不是難事。我很幸運,身邊有一群人用實際行動來教育我,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他們讓我了解到:好好珍惜每一天的平安與幸福,好好珍惜身邊每一個愛我的人。
這本書獻給福哥和勇敢的福嫂,也獻給千千萬萬受到病苦折磨的人,以及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勇敢家屬。感謝愛我的家人,也感謝不是我的家人卻把我當家人一樣在疼愛的人,與你們相知相守,一生都不夠。
王竹語
二○○六年母親節前夕,於花蓮
醫護手,猶佛手
鄭立福
每個人快樂的原因都差不多,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金錢、地位、榮耀、幫助別人、身體健康、平安幸福。而在這其中,不求人而可以自己做到的,就是健康,但也常常因為漫不經心地忽略而失去。難怪有人說,四十歲以前如果糟蹋身體,四十歲以後就會被身體慢慢的修理。
對醫護人員來說,我們比一般人多一種快樂的來源:幫忙病人解決病痛與困境。整形外科可以幫忙解決、改善的問題,雖然可以簡單區分為兩類,卻有天壤之別:一是美的問題,二是傷口的問題。前者是追求容貌與身體的完美,後者是達到身體最基本要求:不要再有傷口;以及完整的皮膚,可以自由自在的洗澡。
雖說是最基本要求,但對有些病人而言卻是難以達成心願的奢侈品。這本書提到的褥瘡和糖尿病足的傷口,都有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是令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最頭痛不已的問題。
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盡力把傷口封起來,恢復病人皮膚的完整性,讓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洗澡而已;換言之,儘量解決、改善病人的困擾,以期進一步達到病人的最基本需求;讓病人身體不再有臭味,別人不會有掩鼻閃躲的傷人動作;從而建立病人自尊。
於平安幸福,是我們比較得來的,只是看跟誰比?二○○五年十二月底,我很榮幸有機會參加慈濟基金會的印尼亞齊省義診及大愛村大愛屋啟用典禮。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晨,南亞大海嘯瞬間造成當地約十幾萬人喪生。留存下來的斷腸人,每天過著思念親人的苦楚。想到這裡,我們還有什麼好計較呢?所以少比較、少計較,身教重於言教,也慢慢成為我待人處事的準則
當然有人會說:「你已經是醫師了,不愁吃,不愁穿,又懂得善用醫療資源,自然會少比較、少計較。」在生活上,我的確不愁;但在對病人困難傷口的醫療照護上,我卻是「滿懷愁緒,何時能癒,懼鋸鋸。」深怕病人肢體被鋸;事實上,病人面臨截肢的恐懼,並不下於面臨失去生命的恐懼。
一般人以為脆弱的時候需要支持,其實堅強的時候更需要支持。柳絮只要輕風就可以飛揚,但大木頭需要好幾個人才可以抬得動。所以我對於那些看起來很堅強的病人,都會特別關心。多和病人講一句話,雖然只是一句,但是對病人而言,卻是關懷無限的表示。
著作有《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高科技健檢救你一命》(李超群醫師口述,原水文化)。王竹語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bestbook 王竹語信箱 bestbook@xuite.net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曾任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國軍花蓮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並於加州洛杉磯大學整形外科進修。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慈濟大學專任講師。
2006/07/10
BGH09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734-6
209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