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我想,如果我是正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我會希望有人盡力達成兩件事:
第一件事,讓外科醫師能夠藉由器官移植手術,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第二件事,藉由成功的器官移植來撫慰捐贈者悲痛的家屬,
讓他們所愛之人的生命,得以在另一人身上延續下去,
讓一條走向盡頭的生命,成為另一人的人生恩典。
──崔希.葛拉夫(本書作者)
器官移植是現代醫學的奇蹟之一,
讓許多罹患心、肺、肝或腎重症的病人,懷抱一線生機。
可是適合移植的器官來源不足,遠遠低於實際需求,
這使得器官捐贈領域,
充滿了供需張力、充滿了緊迫與焦慮,
也充滿了血汗與淚水,還充斥了謠言與誤解;
但這更是一個充滿大愛與希望的領域。
本書是美國器官移植協調員的現身說法,
透過一則則生死交關、驚心動魄的故事,
講述器官捐贈背後的真相,
包括腦死判定的標準和程序、器官摘取手術的現場報導、
捐贈者家屬面對親人死亡的抉擇、親情倫理的牽扯,
還有各族裔固有習俗文化的衝激……
這是一堂堂意義深長的人生課,
讓我們對於死亡與生命,有了更深刻的凝思與了悟。
很不幸的,貫徹她的遺願、
讓她得以在別人身上以另一種形式活著的時刻,已然到來。
她的父親在加護病房醫護人員面前走向我,
把手搭在我的肩上,直直的看著我的眼睛說:
「拜託你……照顧我的女兒,讓這件悲劇留下些好事。」
──〈第三章 年輕妻子的遺願〉
這位沒有親人的男子,在將自己的器官捐贈出去後,
將會擁有另一種意義上的親人。
這個新的家人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
也不一定認識他的性格有多麼甜美和孩子氣,
但這位新家人將永遠不會忘記他,而且永遠記得自己欠他一條命。
──〈第八章 另一種意義上的親人〉
差不多過了十分鐘,她抬頭望向我;她眼中已經沒有淚水,
告訴我:「你現在可以把她帶走了。」
當她溫柔的將女嬰遞給我時,我努力抑制著不哭出聲來。
我將女嬰放進搖籃,轉身面對這位勇敢的年輕母親,
我前去擁抱她,邊流淚邊感謝她在自己已經毫無希望之際,
仍願意捐出的不可思議的贈禮。
──〈第十一章 最幼齡的捐贈者〉
前 言 喚起大眾對器官捐贈需求的關注
第一章 腦死
第二章 器官移植協調師
第三章 年輕妻子的遺願
第四章 漸凍人的遺愛
第五章 扼腕之夜
第六章 第一線的悲喜劇
第七章 今夜的第十二件槍擊案
第八章 另一種意義上的親人
第九章 這是良心志業
第十章 致器官捐贈者家屬的信
第十一章 最幼齡的捐贈者
第十二章 與家屬對話的案例
第十三章 心臟移植祕辛
第十四章 生死一線間
第十五章 這一堂人生課
附錄一 器官移植協調師的檢查表
附錄二 簡介臺灣的器官捐贈移植歷史與分配系統 江仰仁
簡介臺灣的器官捐贈移植歷史與分配系統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 江仰仁
首先要感謝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有此遠見,出版這麼一本重要的書,也感謝願意留給我們篇幅,介紹臺灣與美國器官捐贈登錄系統的不同。
臺灣的器官移植始於民國五十七年(西元一九六八年)年的臺大李俊仁教授(已故),因為是亞洲第一例的器官移植,李教授也因此被尊為亞洲器官移植之父。早期的器官移植主要為腎臟,捐贈來源為病人的親屬。其後慢慢開始由醫院醫師自行勸募,也就是所謂「大愛(屍體)器官捐贈」,當時國內並沒有器官移植法律,也沒有一定的規範定義何謂「適合捐贈」。一直到民國七十三年,長庚醫院移植團隊首次衝撞體制,引進國外腦死器官捐贈概念,由神經及心臟外科醫師經嚴謹的判定程序定義死亡,完成了臺灣第一例的腦死病人器官捐贈移植手術。
這個案例引發當年法界、醫界、倫理界極大的討論,也促成政府於民國七十六年立法通過「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迄今已歷六次修正),三個月之後並公告了「腦死判定程序」(民國九十三年由「腦死判定準則」取代,之後並經歷了二次修正),臺灣的大愛器官捐贈正式進入了有法的時代,遙遙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日本雖於一九七九年通過器官移植法,但僅限於腎臟)。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完整的器官登錄、分配配套,若醫院有病人願意捐贈器官,而該醫院又無適當受贈者,多由醫院自行詢問其他友好醫院有否器官需求。這種處理模式,不僅範圍和效率有限,通常也不一定移植給最合適的等候者。雖然民國七十年之後,不少移植醫院已引進組織配對技術,也建立自己的器官分配系統,但仍有不少器官因無管道分配予合適受贈者而浪費。
愛心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江仰仁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
李章銘 財團法人肺臟移植基金會董事長
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陳肇隆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召集人
專科護理師,曾擔任十六年的開刀房外科技師、精神科急診室護理師,以及兩年半的器官移植協調師(TC, transplant coordinator),目前擔任居家照護案例經理,與家人定居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梅理特島。
這本書彙整了葛拉夫擔任移植協調師期間的工作故事。葛拉夫寫作《遺愛》這本書的出發點,是要向那些了不起的人致敬,他們選擇每天為器官捐贈這個目標努力,以專業的態度處理這份工作,並帶著憐惜與同理心面對一切。
葛拉夫也希望《遺愛》這本書,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器官捐贈需求的關注,並幫助粉碎那些到處流傳的關於「外科創傷團隊不會盡力救治已同意捐贈器官的病人」之類的謠言。
1973年出生於高雄市。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首屆畢業生,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系博士班畢業。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對翻譯工作抱持高度興趣,長期的科學訓練及大量閱讀科學文獻在進行科普作品翻譯時多所助益,譯有《科學發現幕後的黑色喜劇》。本書為初試翻譯醫學相關之作。未來希望能有機會接觸其他作品,將更多不同類型的著作介紹給讀者。jitanhua@gmail.com
2015/12/29
BGH16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9072
256
427